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4天,票房5500多萬,票務平台給出的預測總票房一降再降,目前僅剩下不到1億,和當初行業內的高期待相比,電影票房等同於撲街,而這樣的結果,是被輿論、被負面差評毀了。
為了能再提振一下票房,一直選擇和電影站在一邊的“六公主”中國電影報道繼跟隨電影路演、髮長文為電影發聲後,再次在節目裏放出主演海清和導演楊瑾的採訪,並將“海清説張桂梅會影響她很久很久”送上熱搜。
在這段接近5分鐘的報道里,海清回憶了跟隨張桂梅老師一同家訪的場景,深刻感受到大山深處女孩上學的艱難,對張桂梅老師的“燃燈精神”更加欽佩。海清坦言,張桂梅老師對自己的影響短期內無法用語言總結,會持續很久很久。
節目中也表示,拍攝過程中,張桂梅心懷大愛的黨性原則和精神信仰感染了全體主創,導演楊瑾説“包括前一陣海老師(海清)都説,如果今年再讓我來演的話,我能再提高四五十分,就是時間越長,你越來越瞭解她。”海清接着説:“我也會反省我自己的一些行為,我相信就是張老師對我的這種影響短期內還無法用語言總結,會持續很久很久。”
此外,節目還放出一些拍攝花絮,電影中出演學生的孩子們大多都是素人,缺乏表演經驗,在拍攝過程中海清非常辛苦,她因為時常會被張桂梅老師的精神感動而在現場落淚,致使化妝師會提醒她不要再這麼哭下去,妝都花了。而為了幫助、輔導孩子們表演,導致海清自己的表演“稀碎”,於是會出現攝影師先把孩子們的戲份拍完,再來拍一次海清的表演。
但從目前的輿論情況來看,電影主創們的努力似乎錯付了。
網友們潮水般的口誅筆伐有目共睹,指責電影曲解張桂梅老師的信仰、將原型酗酒的父親改成酗酒的母親,以及胡歌飾演的角色閃回過多、指責影片拍成女學生們逃課去打遊戲等等。
甚至有網友很偏激的給出“信仰這東西,導演沒有,也不許別人有”這樣的差評。
但也有一些聲援電影的聲音,比如有觀眾打出五星,駁斥網上的一些不實言論,最後表示“我十二分推薦。”
坦白説,網上的一些批評,確實是在故意抹黑。比如有人指責黨徽問題,看過電影就知道,海清飾演的角色,大部分時間都佩戴黨徽,並且多次用大喇叭播放《紅梅贊》,為了強調這一特點,影片在前半部分還特別安排了學生在對話中説這是張老師最喜歡的歌。
至於胡歌的閃回太多,也可以理解,這不應該曲解為篡改張老師的信仰,懷念亡夫是人之常情,片方可能出於功利性,既然找了胡歌出演,自然想給這位大明星多一點畫面好能拉動票房。
而對於部分網友對“女學生逃課打遊戲”的指責,海清和導演楊瑾也在《中國電影報道》的採訪裏給出了認真的解答。他們透露,在當初跟隨張桂梅老師一同家訪的時候,見到過很多家裏特別困難的學生,有的甚至連家徒四壁都談不上,是家徒三壁,甚至家裏都沒有通電。電影主創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切。
但導演楊瑾透露,在採訪的過程中,張桂梅老師基本上不讓他們看原來的學生資料,那是張桂梅老師的一份秘密檔案,她甚至不讓這些孩子提是從這個學校出來的,貧困是你的隱私,你到更大的城市去過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見,電影主創對學生羣像的塑造,在細節上可能會略有一些偏差,不排除會為了增強戲劇性,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而杜撰一些橋段,比如老師用書本拍打學生的腦袋、女孩們逃出學校去鎮上打遊戲,張桂梅老師則帶着老師們將她們“抓”回學校等等。
但個人認為,即便其中有一些偏離現實的橋段,也談不上是電影的瑕疵,畢竟《我本是高山》是電影,不是紀錄片,如果要百分百還原張桂梅老師的事蹟,那就拍紀錄片在電視上播出好了,就沒有必要拍成電影了。
而這個觀點,節目也給出了張貴梅老師自己的説法,她説:“走出這個學校之後,就不要老回頭看這個學校、老惦記着這個學校,你要往前走。”
而且,如果跳出電影本身,來看電影的意義和影響力,會發現《我本是高山》已經開始影響到一些人了。海清坦言“我們的初衷是把這樣一個感人的事蹟、感人的故事、自救救他的故事傳給更多的人,讓你在未來的人生裏面能夠扮演這樣的角色、能夠成為這樣的人。”接着海清透露有幾個女孩説本來想去支教,家裏面不太支持,但看完《我本是高山》後,這幾位女孩更加堅定了去支教的打算,並想帶着父母一起看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