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謝霆鋒創立的特效製作公司“PO朝霆”被曝出將結束香港業務,解散過百員工,一時間謝霆鋒“事業陷入危局”的報道甚囂塵上。而就在11個月前,PO朝霆才剛剛成功借殼漢傳媒上市。手持漢傳媒18.98%股票的謝霆鋒,是這間上市公司最大股東。受到資本市場追捧,他所持股票一夜之間飆升1.4億港幣,堪稱業界神話。當時,對於這位當紅明星的商業天賦,媒體不吝溢美之詞。
僅過去不到一年時間,為何形勢發生如此突變?
記者帶着疑問造訪了PO朝霆(北京)分公司,卻得知北京分部仍在擴招——電影、廣告等項目一派欣欣向榮,絲毫未見頹勢。不僅如此,在今年3月底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上,PO朝霆低調曝光了上海、杭州和台灣分公司成立的事實。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除了後期製作,謝霆鋒在飲食、時尚、電視等領域也早已佈下一盤大棋。都説明星的使命是娛樂眾人,但在明星這件商品背後,謝霆鋒通過商業領域的跑馬圈地向世人證明,他正在最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得到認可之前,他當了八年“隱形老闆”
2011年4月3日,如果謝霆鋒沒有在銅鑼灣開平大道一號的Cubus大廈出現,大眾無止境的八卦目光對準的依然是他的家庭、戀情和豪宅,與其他藝人別無二致。當天,是“PO朝霆”公司香港總部正式擴營喬遷的慶祝儀式,謝霆鋒第一次以老闆身份鄭重出席。
關於謝霆鋒“老闆”的身份,最早是導演王晶在採訪中説漏嘴,“PO是香港最出名的特效公司,謝霆鋒就是老闆之一,行內人都知道。”PO成立於2003年,全稱為Post Production Office Limited,直譯為“後期製作有限公司”。中文名為“朝霆”——取謝霆鋒名字中的“霆”字,意指蒸蒸日上。
做一間香港人自己的後期公司,一直是謝霆鋒的夢想。2002年,英皇投入超百萬為謝霆鋒拍攝《玉蝴蝶》的MV,後期始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謝霆鋒百思不得其解,將整個MV的製作過程梳理了一遍,方知問題出在製作上。當時,香港本土的後期製作都被澳大利亞、韓國、泰國等外資公司壟斷,這些公司收價昂貴,提供的服務卻並不理想。“香港沒人做嗎?”謝霆鋒問了一圈懂行的人,得到的答案都是搖頭。
是困境,也是商機。看到了後期市場的巨大潛力,謝霆鋒決定自己創業。他向銀行抵押了房產,得到了370萬港幣的創業資金。起步之初,公司只有四個人。那一年謝霆鋒只有23歲,砸吉他、頂包案、三角戀……形象叛逆,負面新聞纏身。
為了避免讓公司成為眾矢之的,謝霆鋒選擇了“隱形”。“當時我一個年輕人,怎麼説服別人信任你,跟着你闖天下?剛開始兩三年,經常有人在外面和我的員工説,‘你小心點,你們老闆他一天不紅,你們就沒薪水可以發了,他不是靠這行賺錢,他也不看重這個。’”謝霆鋒接受採訪時説。當時,有同行來公司做後期,碰見他打招呼,“霆鋒你也來配音?”他只能敷衍着説“是啊”,同時也會試着向對方“打探”一下:“這家公司怎樣,還不錯吧?”
每60秒的廣告,有36秒來自PO朝霆
起初,謝霆鋒賭上房子去創業並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狄波拉曾放出“謝家沒有人能做生意成功”的言論;謝賢也向媒體透露過,一開始謝霆鋒沒什麼經驗,被賣機器的人騙了一大筆錢,“我告訴他你被人家騙得起就被騙吧,我幫不了你。”不過,幸好,“我兒子人緣很好,有人願意幫他。”
PO執行董事楊文傑,是謝霆鋒找到的第一個商業夥伴。他先後就職於兩家頂尖製作公司:Show Reel、Centro Digital Pictures Ltd.,既擅長技術又懂管理。楊文傑回憶與謝霆鋒初見的情景,“起初我並不抱有大的期待,心裏想,‘謝霆鋒,這個壞小孩能做什麼事’。”
但幾次交談後,楊文傑有所改觀,“他和媒體描述的不一樣。很堅定,有長遠思維和規劃,對行業、對挑戰看得很清晰。最重要的,他的願景和決心,説‘香港人要證明一下自己’,這個很鼓勵我。”
經過商量兩人決定,以廣告製作為業務切入點。“當時我手上有三個廣告合同,我專門徵求過製片人和導演的意見,如果我成立公司,是否能承接這些廣告的後期製作。”在接受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採訪時,謝霆鋒説。
這個策略使得PO很快在市場站穩腳跟。憑藉口碑,PO相繼拿下匯豐、渣打、長江實業以及億萬豪宅“天璽”等在內的大客户。“外國相機品牌佳能、索尼、奧林巴斯等都是我們的客户,很多人以為這些廣告後期由外國人做,但其實全部都是Made in Hong Kong。”楊文傑説。
進軍內地 涉足電影 這還只是第一步
2009年,經常在內地拍戲的謝霆鋒又發現了這片新的潛力市場,於是把PO開到了上海——使PO朝霆成為中華區第一家跨兩地的後期製作公司。也正是這一年,PO開始涉足電影。為了拿到美國福克斯首次在亞洲投資的《全城熱戀》這單生意,謝霆鋒花了1200多萬港幣更新設備,項目尚未做完,就已得到對方下個項目的預約。隨後更多的合作如紙片般飛來:《單身男女》、《桃姐》、《中國合夥人》、《一九四二》等電影的後期製作中都出現了PO的身影。2012年底,PO北京分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他漸漸成了大家口中的“謝老闆”
2012年4月,一段謝霆鋒出席香港科技大學“亞洲領袖講座系列”的演講在社交網站瘋傳。視頻中謝霆鋒以風度翩翩的商業精英形象出現,一口流利英文與在場師生互動交流,進退自如。這是謝霆鋒第一次以CEO的身份進行公開演講,香港科大把“PO朝霆”列入了該院世界十強的MBA案例,謝霆鋒也成為首位被載入全球MBA案例的華人。
學術界的肯定,讓謝霆鋒收穫了新一波的讚譽——很少有人再提起十年前那個摔吉他的叛逆少年,謝霆鋒漸漸成了大家口中的“謝老闆”。
與此同時,在香港市場,PO在廣告界的地位已幾乎無可撼動,“現在每60秒的廣告,有36秒是這家公司出品的。”一打開電視就看到自己公司的成績表,謝霆鋒表示很滿意。而就在前一年,他剛與英皇成功續約。港媒稱,英皇為這張8年合約付出的續約金高達3億港幣。
此時的謝霆鋒,有了足夠的底氣和資本去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
PO借殼上市背後隱藏的“危機”
隨着PO朝霆的穩固發展,謝霆鋒的下一個頭銜似乎應該就是“上市公司老闆”了。事實上,從PO高調搬遷至銅鑼灣新址起,“上市”就一直成為圍繞PO的一大新聞。
去年10月,謝霆鋒終於有了“上市”舉動,“PO朝霆”60%股權被摺合成3.5億股份入股香港上市公司漢傳媒,交易完成後謝霆鋒持有漢傳媒18.98%股份,成為最大股東。據港交所交易行情,漢傳媒宣佈謝霆鋒入主後,公司股價開盤就從前一個交易日的0.38港幣飆升至0.75港幣收盤,一天內股價上漲了近1倍,創下近10年來最高。根據賬面盈浮,謝霆鋒也在一夜之間賺到了1.4億港幣(合人民幣約1.1億元)。
很多人感嘆,這位在娛樂圈紅得發紫的明星,終於將戰場擴大到了資本圈。
然而事實證明,此番PO的借殼上市,或許只是救市之舉。根據漢傳媒交易前的公告顯示,PO朝霆近三年的利潤狀況並非如傳聞中漂亮。2012年,PO朝霆香港總部負債淨額達3375.5萬元,截至2014年9月底,負債仍有1476.6萬元。
港媒分析,PO朝霆的業績近年被香港本部所拖累。《明報週刊》認為,PO擴充之際,投資近億從美國採購大批器材,又從幾大製作公司花高薪挖了不少人才,雖然當時整體收入不少,但因支出太大,賬面上看仍是蝕本。
與此同時,香港市道已開始變化。技術及軟件產品的迭代催生了home studio盛行,一些廣告和MV導演開始嘗試自己包辦“前中後”三期。更重要的是,內地市場的蓬勃發展已經讓大部分的片商和廣告商北移,不少影片從拍攝到後期製作都在內地進行。
從數據上看,兩地需求對比更加明顯。據香港票房機構數據顯示,2014年香港電影總票房為16.47億港元,上映310部電影中港片共51部,票房不足4億港元,行情可謂慘淡。反觀內地市場,一片繁榮景象:根據廣電總局公佈的數據,2014年全年總票房達296.39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161.55億元,佔總票房的54.51%;全年票房過億影片66部,國產影片就佔了36部。
無奈的是,這些都不是謝霆鋒光憑努力就可以改變的。為了保住香港員工的飯碗和前程,謝霆鋒選擇入股漢傳媒,PO也得以上市集資營運。據報道,漢傳媒主要從事電影、電視劇製作及發行,藝人管理等業務,近年也有意進軍內地電視劇及電影市場,這與PO朝霆在內地的業務佈局不謀而合。
PO內地市場愈加繁榮,與香港總部天差地別
在漢傳媒接手的一年中,謝霆鋒將不少上海與北京的業務輸血給香港,還將自己的美食真人秀節目《十二道鋒味》和代言廣告的後期交由PO香港救急,但成效並不明顯。今年9月底,在股東一致決定下,PO朝霆香港總部開始裁員。
裁員消息傳出後不久,記者造訪了位於北京競園藝術中心的PO朝霆(北京)分公司。與兩千公里外陷入危機的PO香港不同,北京分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PO朝霆北京的辦公區域是一棟獨立的兩層小樓,公司外牆只有一個黑色的“PO”logo和簡單的門牌號碼,與謝霆鋒本人低調的行事方式一致。寬敞的樓間既有高科技的製片室,也有生活化的餐廳和閲讀區,工作環境既現代化又充滿人性。北京分公司總經理丘蕙嵐告訴記者,“做(後期)這一行非常辛苦,經常熬夜,舒適的環境和對人的關照很重要。”
接受採訪時,丘蕙嵐跳槽到PO北京分公司剛剛一週,正是香港傳出裁員消息後不久。對於PO的前途她非常看好,“能感覺到老闆對製作的喜歡和用心,整個團隊也很向上,對公司非常有歸屬感。”最主要的是,如今內地電影市場市道正佳:僅過去一年,PO北京接到的電影后期項目就超過20個,其中包括《捉妖記》、《九層妖塔》、《親愛的》、《鍾馗伏魔》、《太平輪》、《左耳》等不少大製作。此外,PO和光線、萬達、樂視等影視公司也建立了固定業務往來。
設備和技術都是公司捨得下血本的領域。PO北京的製片Ivy告訴記者,目前,北京分公司有調色和特效兩個主要後期團隊,PO所有的製作設備、調色房、精剪房、粗剪房、電腦動畫工作室等都維持在國內一流水準。為了方便客户來公司可以直觀感受到與電影院相同的調色效果,公司甚至在樓裏建了一個專業的影廳,“我們可以保證4K的畫質和最好的聲音效果,和大型院線的高級影廳效果基本一樣。”
除了北京分公司,今年3月,在香港國際影視展上,楊文傑代表PO朝霆低調曝光了上海、杭州和台灣分公司相繼成立的消息。PO在內地的版圖有增無減。
他的“商業帝國”有多大,超出你想象
PO朝霆是謝霆鋒商業佈局的核心,卻遠不是全部。
投資地產得力:他有“擺花街樓王”的稱號
很多港星都愛買磚頭,但謝霆鋒獨到精準的眼光是大家公認的。擺花街是他的福地,這條位於香港中環,東西單向行車的街道曾被林夕寫進過歌詞,也曾是電影《胭脂扣》中,如花與十二少同出同進的經典老街。
早在2005年,謝霆鋒就被港媒曝光以2080萬元購入擺花街壹號廣場地下6至8號鋪,每月收租18萬元,現估值早已過億。2012年,英皇老闆楊受成為了鼓勵謝霆鋒為其效力15年,斥9000多萬港元(約7100萬元人民幣)購入擺花街28號地鋪贈與他。因業權問題,謝霆鋒隨後自己追加800萬港幣買了這個大廈的天台。港媒贊他眼光絕佳:只因買下天台後,就佔有整幢大廈不可分割業權份數的20%,可免日後被強制拍賣的煩惱。
仍是這一年,謝霆鋒再斥資1.1億港元(約8675萬元人民幣)買下襬花街26號地下連閣樓,風頭一時無兩。港媒用大幅報道謝霆鋒的商業動向,他多了一個全新稱謂——“擺花街樓王”。
飲食、時尚、娛樂……他的野心不僅於此
2012年,除了在地產領域發力,5月份,謝霆鋒還一口氣連註冊6家公司,幾乎全部以“朝霆”為名。據稱,“朝霆飲食”是謝霆鋒最有興趣的一家。同年8月,謝霆鋒與女星車婉婉創辦“鋒車飲食集團”,“朝霆飲食”佔股就達75%。第二年,謝霆鋒又花費百萬,入股香港知名沙拉店Beautifood。
近年少有影視、音樂作品的謝霆鋒,把個人綜藝首秀同樣交給了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這檔節目為謝霆鋒這個品牌找到了新的可能。2015年,PO朝霆和藍天下影視傳媒共同出資成立大千影業,公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十二道鋒味》第二季,這意味着原本專注廣告製作影視特技的PO朝霆,也正式進軍電視綜藝後期。
今年2月,謝霆鋒更拉經紀人霍汶希入夥,成立“籤語餅”公司,以謝霆鋒個人形象打造的品牌“鋒味曲奇”、“鋒味刀具”等產品已陸續落户京東全球購。據悉,公司主力是做網購,瞄準的是整個亞洲市場。至此,在飲食領域,謝霆鋒線上線下整體佈局在無形中已初步完成。
不僅如此,謝霆鋒還與上市公司安博ABC國際投資集團共同出資運營Linx高科技酒吧,中國服飾控股有限公司也被證實是謝霆鋒Zoo York服飾品牌的合夥人,謝霆鋒代言十三年的特步品牌被傳也有他的參股……梳理謝霆鋒的投資行為,是個不輕鬆的工作——你可以看到在後期製作、資本市場、房地產、飲食、娛樂、時尚等各個領域,他都在奮力出擊。
誰也不知道,謝霆鋒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皇上”謝霆鋒和他的“朝霆”
眼下,35歲的謝霆鋒幾乎掌控着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大概沒有人不好奇他背後的成功學。
做老闆多年,謝霆鋒有一套自己的管理辦法。丘蕙嵐告訴記我們,PO內部沒有明確的上下級之分,員工彼此之間互相尊重,堅持人格平等。記者參觀了她的辦公室,和普通員工工位僅有一牆之隔,所佔空間也大不了多少。在PO,員工不用打卡,沒有嚴格考勤,只要工作能完成,早退晚來都可以。丘蕙嵐説,為了保證員工全身心投入,公司甚至請來了專門做飯的阿姨,“他們不用浪費時間去訂餐,而且吃得也比外面好。”
因公司名諧音“朝廷”,員工們稱呼謝霆鋒為“皇上”,而他的名片真正的頭銜卻是“Pantry House茶水部主管”:謝霆鋒不僅會親自給員工做餐點,還會參加足球、羽毛球隊和山地自行車隊等各種集體活動。和謝霆鋒一起奮鬥過的老員工們曾津津樂道,謝老闆會在他們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進去辦公室大喊:“你們都停工半小時,打機!” 而最被廣為流傳的故事則是,在香港公司擴充規模,搬遷往銅鑼灣的那天,他給全公司同事放假一天,大家一起,興高采烈去看樓。
2008年,曾有一家公司以5倍薪水挖他的員工,最終20個人只走了一個。他問下屬選擇留下的原因,答案讓他感念至今,“他們説,在PO每天都會笑。”
在香港科大“亞洲領袖講座系列”演講上,有學生向謝霆鋒提問,成功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謝霆鋒説,“有人問我,你對後期製作懂些什麼呢?我的答案是,要有自知之明,就像曼聯隊前主教練弗格森一樣,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
總結陳詞:
謝霆鋒,35歲,第一個80後香港金像獎影帝,前亞洲唱片最高銷量男歌手,英皇娛樂一哥,當下娛樂圈最年輕的霸道總裁。沒人能細緻總結出謝霆鋒從偶像藝人到商業精英華麗轉身的規律——就像沒有人能清楚知道他到底多有錢。
眼前這個處女座男人對自己的人生事事力求完美,或許源於他在採訪中提到對“花無百日紅”的曇花一現式成功的恐懼,或許源自於對父親謝賢紅極一時又突陷困頓的無常命運的反思。無論如何,這個曾以“反叛”為鮮明標籤的星二代終於走上了最主流也最成功的商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