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芳華》撤檔後上映未定 《我不是潘金蓮》是不是馮小剛的最佳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娛樂

  編者按:《芳華》國慶“被迫撤檔”之後,新的上映時間,片方還沒有給出,在等待過程中,讓我們再來回顧下馮小剛至今最好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私人訂製》無疑是瞎糊弄的,那時,曾一度以為馮小剛完蛋了,《一九四二》在商業上的失敗讓他迫切地與華誼交差了事,電影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在個人口碑上,馮導演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口誅筆伐。在馮小剛的採訪中,他也坦陳了這樣的事實。

  這位國人眼中的喜劇導演,在年近60之時正兒八經地開始文藝片的創作,接近三年沒有任何作品,僅僅在去年接拍了管虎的《老炮兒》,並且憑藉六爺這個角色拿到金馬獎影帝,這件事無疑對他的創作生涯有了很重要的影響,對於電影也有了新的認知。

  “故事”和“人物”到底孰輕孰重?

  老炮兒劇照

  在馮小剛的電影中,最常見的主角性格就是“認死理”,其實這個也是馮小剛自己的性格:偏執。在戲外,安靜了幾年的他又變回小鋼炮,這回炮口瞄準的是萬達,説的還是電影業界內的那些商業糾紛,朋友告訴我説,“在宣傳期不聒噪的導演不是好導演”,我呵呵一笑。

  吃瓜羣眾看看電影就好了,亂站隊顯得智商不高的樣子。

  在新片中,范冰冰扮演的女主角李雪蓮也同樣是一個不到南牆不回頭的農村婦女,從假離婚到真離婚到起訴自己的前夫再到為了給自己“正名”硬是一級一級地告狀到了北京,與官員們糾葛了十幾年。這樣的故事看似和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差不太多,但看過電影的都知道,馮小剛的片子明顯更加的荒誕,甚至不能歸到“現實主義”範疇,一件判對結果的離婚案,讓一個農村婦女一級一級告到北京,習慣人治的官員層層推諉,不知所措,還有什麼比這種典型的“中國故事”更荒誕的。

  電影大部分時間採用的圓形畫幅,讓觀眾時常處於一個“審視”“遊離”的局外人視角,更加增加了這個故事的不真實。又回到上次聊過的關於李安的比利林恩,技術永遠是服務於作品的。這次的圓畫幅也是一個力證了。

  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蓮

  圓形畫幅雖然不是馮小剛的首創,但在華語電影卻是第一次,另外全片並不是一直採樣圓畫幅,這種嘗試無疑是大膽的,這種“創新”甚至有可能帶來全面的失敗。因為畫幅的限制,演員的走位和表演必須時刻配合鏡頭的捕捉,對於長期習慣了寬畫幅的觀眾而言,圓形的畫面對電影構圖上也有可能是致命傷害。

  從成片看來,這個質疑被推翻了,圓畫幅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非常給這樣的作品加分,這種類似宋代團扇的畫面感大大區別於其它電影,另外,片子的大部分拍攝地選擇在江南小鎮,氤氲環繞的色調,讓電影有了非常高級的審美情趣。一個保守的判斷,圓畫幅的或許只適合這樣的荒誕、諷刺意味強烈的故事。

  圓形畫幅,取景地婺源

  在轉到北京又變成了正方形畫幅,很明顯的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城鄉二元對立”的隱喻,在“方圓”的轉場中能感受到主創的用心,雖然隱喻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夠高明。

  正方形畫幅的北京會場

  在李雪蓮告到北京之後,故事有很明顯的變奏,故事發展到這裏也終於能感受到那種很高級的幽默,無論是法院院長對李雪蓮的貼切比喻,還是公職人員們與李雪蓮的“貓抓老鼠”,很多細節處的幽默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在後半部故事中,你可以觀察到中國的社會倫常、官場文化、政治生態、官民對立,每一面單拎出來就是一出關於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大戲。各種“開嘲諷”,能夠在審查嚴格的當下成功上映還是難得可貴的。

  大鵬和於和偉飾演的官員在對話

  這是一部屬於李雪蓮的電影,范冰冰甚至拿到了東京電影節的影后,但是電影中范冰冰的角色魅力其實不如電影中的男性羣像,男演員們的表演非常值得誇讚,對於官員們的細節揣摩都令人信服,雖然這樣的官員也並不是那麼真實存在。

  劉震雲的原著小説顯然還是更加諷刺的,為了過審,馮小剛必然要捨棄掉一些過於直白甚至踩過界的段落,但是在目前的語境下,或許也只有像他這種量級的導演才能夠動員到這麼好的主創陣容,儘量保留劇作文本的精華,並在創作上加入自己的訴求。電影的最後一幕,又變成了正常的寬畫幅,李雪蓮告狀的原動力變成所謂的“未成形的二胎”,比起故事的荒誕,很明顯這個結尾改動過於真實了,那樣的“官民和解”似乎才是審查者們更願意看到的結果。

  這一次,偏執的主角並沒有獲得自己最想要的“正其名”,與過去馮小剛的電影明顯的不同,李雪蓮不是梁亞洲,不是秦奮,更不是穀子地。

  那個不那麼追求結果的自己是不是更符合導演的期待呢?或許只有馮小剛自己才知道吧。

  彩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