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危局始末 / 礪石
礪石導言
從2009年被譽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到2019年鉅虧40億,面臨退市風險,華誼兄弟經歷了一場十年大敗局。在這場大敗局的開端,踏入資本市場後的華誼兄弟對於規模擴張非常渴望,但其自身並沒有打好電影業務的基礎。隨後,華誼兄弟用多元化的戰略開啓擴張之路,然而其逐漸被路上的資本所誘惑,並在資本的迷霧中迷失了方向。
張軍智 / 編輯
1
高光時刻
放眼望去,好萊塢的幾大影視娛樂公司,如華納兄弟、迪士尼、哥倫比亞、環球等均已接近百年曆史。
在歷史的長河裏,這些影視公司通過一大批優質的電影作品,以及優秀的商業模式,為世界貢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也為自己築造起一條極深的護城河。
比如,華納兄弟主打樂高大電影、DC 宇宙以及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全球範圍內圈住了一大批影迷。同時,其在影視的基礎上,向外發展遊戲、漫畫等多元化業務,打通文娛產業鏈的上下游,形成了多位一體的核心競爭力。
又比如,迪士尼逐漸建立起經典動畫、漫威宇宙等多條電影產品線,並將電影IP與線下園區和衍生品開發相結合,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贏利模式。
不管是華納兄弟連接產業上下游的模式,還是迪士尼結合線上線下的模式,本質上深耕主業、做到極致後進行多元化發展,是此類影視娛樂公司屹立百年的重要法寶。
在國內,有一家誕生僅二十餘載的電影公司。最初,它的名字看起來像華納兄弟,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外界發現它的心裏卻裝着一個迪士尼。
它便是華誼兄弟。
1994年,海外留學歸來的王中軍和弟弟王中磊一起買下了一家廣告公司,取名為“華誼兄弟”,開始了創業之路,啓動資金為王中軍在美國留學時打工攢下的10萬美金。
兩兄弟在商業經營上顯露出深厚的內功,到了1997年,華誼兄弟已經躋身中國十大廣告公司行列。
此時的王中軍,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將會與電影事業結緣。
1998年,王中軍偶然遇見了自己的老同事劉曉玲。劉曉玲在影視圈工作,給王中軍講解了電影投資盈利模式。
雖然王中軍自幼學畫畫,熱愛藝術,也喜歡看電影,但對影視劇的盈利模式並不熟悉。在聽完劉曉玲的一番解釋後,王中軍萌生了進軍影視圈的念頭。
經過一番籌備,王中軍很快便投資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影視作品《心理診所》。這部英達導演的電視劇投入僅500萬元,最終憑藉中國銀行和VISA的植入式廣告盈利近500萬元,回報率達100%。
第一次出手就大獲全勝,這給了王中軍極大的信心。其後,華誼兄弟又接連拍攝了《沒完沒了》《一聲嘆息》《鬼子來了》等熱門電影作品,在影視圈內佔據了一方天地。
在佈局電影作品的同時,華誼兄弟還在產業運作上開始發力。2003年,民營資本被允許進入影視發行領域,並且電影製作環節面向民資和外資開放。
市場嗅覺敏鋭的王中軍果斷抓住機遇,隨即增持西影發行股份公司股份,推動華誼兄弟在電影製作、發行上建立完整的生產體系。
隨後,華誼兄弟憑藉一系列出色的電影作品和產業運作,逐漸奠定在中國電影公司隊伍裏龍頭選手的地位。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從而被外界譽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的身價也隨之暴漲,分別達到10.98億和3.97億元人民幣。
此時,華誼兄弟的名氣和財富達到了新世紀前十年的最頂峯。
不過,當時華誼兄弟並不滿足於此。在多個場合,王中軍都表露出自己打造“東方迪士尼”的夢想,並推出“去電影化”的戰略,試圖進軍多個領域來進行規模擴張。
有夢想,是好事。對於每一家公司而言,夢想都是推動自身進階的核心源動力之一,是一筆極為珍貴的財富。
但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華誼兄弟卻沒有走出如同華納兄弟和迪士尼般穩健的足跡。在資本的誘惑下,華誼兄弟的步子越邁越大,逐漸偏離原來的軌跡,最終使得自己的電影根基搖搖欲墜,從而陷入一場大敗局。
2019年,華誼兄弟極為糟糕的業績表現,已經表明其在追逐資本的道路上,跌入了這場十年大敗局的谷底。
透過紛繁錯雜的市場現象可以發現,資本只是這場大敗局明面上的助推者。人性上的好大喜功,才是其背後的真正禍首。
2
危機四伏
去年中國電影市場依然火熱,全年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城市院線觀影人次達17.27億,二者皆創下新紀錄。
不過在火熱的市場氛圍中,華誼兄弟卻交出了一份令投資者失望的成績單。
4月29日,華誼兄弟發佈了2019年年度報告及2020年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華誼兄弟的營業總收入為21.8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3.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虧損39.6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62.32%。華誼兄弟2020年第一季度實現約2.29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1.38%,歸屬淨利潤約為-1.43億元,同比下降262.32%。
單純看數字,可能無法感觸到華誼兄弟的危機感,比較來看更加直觀。
首先,縱向比較來看,2019年是華誼兄弟上市以來虧損最大的一年,同時也是其連續虧損的第二年:從2009年上市到2017年,華誼兄弟從未虧損過。2018年其首次出現虧損,達到11億元。2019年,華誼兄弟虧損再次擴大至40億元,成為2019年虧損最多的影視公司。
虧損在華誼兄弟身上,顯然已經出現失控的跡象,並且影響到華誼兄弟的現金流。在去年8月舉辦的2019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王中軍表示自己賣掉了一批自己珍藏的畫,換取一些現金來解決公司流動性的問題。
橫向比較來看,2019年光線傳媒、華策影視、芒果傳媒等影視傳媒公司的營收和淨利均超過華誼兄弟。在國內電影公司的頭部行列中,華誼兄弟正在逐漸掉隊。
事實上,不管是從自身的發展腳步來看,還是從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來看,華誼兄弟的危機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麼危機的根源在哪裏?
首先從財務數字上看,華誼兄弟內部全線業務均出現大幅下滑,是其危機的直接來源。目前,華誼兄弟擁有四大業務板塊:一是以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等業務為代表的影視娛樂板塊;二是以電影城、電影小鎮、文化城等業務為代表的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三是以遊戲、新媒體、粉絲社區等業務為代表的互聯網娛樂板塊,四是產業投資板塊。
四大板塊,無一逃過業績大幅下滑的魔咒:財報顯示,2019年華誼兄弟影視娛樂業務營收為20.9億元,佔總營收的97%,同比下滑43.81%;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業務營收為3467.8萬元,同比減少76.81%;互聯網娛樂業務營收為3026.55萬元,同比下滑42.47% ;投資收益為虧損19597.23萬元,相比下降192.13%。
暫且不論其他三大業務,影視業務本是華誼兄弟的拿手強項,也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但卻在去年近乎腰斬,着實令市場感到擔憂。
目前來看,華誼兄弟電影業績之所以大幅下滑,主要還是在於爆款電影的失靈。華誼兄弟2019年收入排名前五的影視劇分別為《只有芸知道》《火王》《絕密者》《雲南蟲谷》《生活對我下手了第二季》,合計實現收入3.14億元。而在2015~2018年,華誼兄弟前五影視劇收入為5.5億元、3.9億元、6.6億元、11億元。
相比2018年,2019年華誼兄弟的爆款影視收入減少近8億元。
雖然影視“失靈”也存在客觀因素,比如,華誼兄弟投資超過7億元的電影《八佰》,因為部分原因被撤檔,上映時期至今仍是個迷。另外,馮小剛執導的《只有芸知道》僅獲1.56億元票房,源於其本身風格偏小眾而文藝,難以帶來如同商業片一般的流量。王中軍自己也坦言,愈發看不明白現在的電影市場。不過,業務與財務上的萎靡只是表象,戰略失誤才是其真正的內因。
華誼戰略上的失誤,主要還是與其十一年前定下的“去電影化”戰略密切相關。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後,王中軍開始大力推行“去電影化”戰略。當時他表示,“未來如果只做票房的話,我覺得這個企業就走偏了。華誼一定不能只做電影”。
此後,華誼兄弟開始四面開花,進軍電影小鎮、遊戲、股權投資等多個領域,並逐步形成影視娛樂、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互聯網娛樂、產業投資四大業務板塊。
在王中軍的腦海裏,華誼兄弟通往“東方迪士尼”的道路已經成形。
事實上,華誼兄弟進行多元化戰略的初心是正確的。要知道影視投資具有極大的波動性,幾部大投資、大製作電影的票房,就足以影響一家影視公司的業績穩定。另外,前面提到的華納兄弟、迪士尼等影視公司,其實也都是通過多元化戰略加固自己的護城河。
但華誼兄弟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影視公司都是在自己的電影主業上做到足夠極致後,才逐步開啓多元化戰略,進而一層層加固自己的競爭力。
對於華誼兄弟而言,其在上市之際並沒有在電影主業上做到足夠優秀,彼時進行多元化戰略其實已經暴露出它急於求成的浮躁心理。
隨後,在這條過早開啓的多元化之路上,華誼兄弟逐漸被資本暖風吹醉了心,其一方面疏忽了自己手中辛苦打下的電影根基,另一方面也沒有在多元化的擴張上站穩腳跟。
一場十年大敗局,彼時,已經緩緩拉開了序幕。
3
遊戲提款機
這場大敗局的第一幕,乃為華誼兄弟進軍遊戲領域。
在華誼兄弟實行多元化戰略的2009年,中國網絡遊戲市場漸露疲態:其市場規模為271億元,同比增長39.5%,增速從2007年57%的高點處快速下滑。另外,據CNNIC數據統計,從2009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遊戲用户規模僅增長11.9%,創下五年來的最低增幅。
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態勢下,眾多網遊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和拓展盈利渠道,而進軍影視領域成為一批網遊公司新的戰略方向。
彼時,盛大、巨人、完美、麒麟等網遊公司紛紛向影視領域滲透。比如,2009年11月,盛大與湖南廣電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出資6億元成立盛視影業公司。2010年,麒麟遊戲成立影視公司,宣佈將推出四部電影作品。
在遊戲公司頻頻向影視領域拋去橄欖枝的同時,一批影視公司也開始向遊戲領域蔓延,市場上一時間出現“影遊聯動”的熱潮。
之所以出現“影遊聯動”的熱潮,在於影視與遊戲作品之間的互相打通,一方面可以提升影視和遊戲的宣傳效果,挖掘雙方領域的潛在用户羣體,另一方面可以將兩類IP進行捆綁,提升IP開發的最大價值。
在這種影視與遊戲密切的往來中,華誼兄弟也試圖分一杯羹,開始把觸角伸至遊戲產業。
2010年6月,華誼兄弟以1.48億元的價格購入手機遊戲廠商掌趣科技22%的股權,吹響了進軍遊戲市場的前奏。
隨後不到半年,2010年12月,華誼兄弟又與巨人網絡成立合資公司“北京華誼巨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出資7000萬元獲得華誼巨人51%股權成為主要股東,而巨人網絡成為少數股東,雙方合作運營巨人網絡的3D遊戲《萬王之王3》。
當時華誼兄弟對於雙方的合作非常看好,其預測華誼巨人2011~2013年的淨利潤將分別達到1125萬元、1380萬元和1819萬元。
密集佈局遊戲業務的同時,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也在2010年創造了一波小高峯。這一年,華誼兄弟製片、發行的電影創造了15.3億元票房,市佔率達到了15%。當年票房最高的四部國產電影中,華誼兄弟佔據了三席。另外,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收入和毛利也都在當年創下新高,分別達到5.3億元和2.6億元。
憑藉電影業務的火熱,華誼兄弟在2010年成為中國排名第一的製片公司和民營發行公司。
此時,華誼兄弟的電影、遊戲業務都朝着火熱的態勢前行。自信滿滿的華誼兄弟對外宣稱,將加強電影內容與手遊運營協同發展,把自己發展成集影視與手遊於一身的綜合性企業。
不過,此後華誼兄弟的一系列動作,似乎與“影遊協同發展”並不太關係,反而演變成一場資本狂歡。
2012年掌趣科技在創業板上市,被外界稱為“中國手遊第一股”,華誼兄弟手中的掌趣科技股份市值也一度漲至15.28億元。
面對不斷升值的遊戲資產,華誼兄弟的心開始癢癢。2013年,華誼兄弟三次減持掌趣科技,一共套現3.78億元,獲得投資收益3.16億元。
資本的誘惑是巨大的,要知道2013年華誼兄弟的淨利潤為6.67億元,以此計算其2013年全年近一半的淨利潤來自於減持掌趣科技,華誼兄弟第一次嚐到了遊戲投資帶來的資本甜頭。
有人調侃:掌趣科技是華誼兄弟的提款機,電影不賺錢,靠減持遊戲公司股份來充利潤。
受到減持投資掌趣帶來的“資本鼓舞”,華誼兄弟的資本胃口被迅速撐大。
2013年,華誼兄弟斥資6.72億元收購遊戲公司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當時銀漢科技的名氣正旺,它旗下的《時空獵人》是國內首款月流水過億元的手遊。
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銀漢科技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度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4300萬元、18590萬元以及18565萬元。華誼兄弟對於這份協議相當有信心,它預估2014年銀漢科技的淨利潤將達到3.6億元,到2015年這個數字可能會達到6億元。
在巨大利益前景的牽引下,華誼兄弟為銀漢科技輸送了許多資源。比如,華誼兄弟旗下杜淳、馮紹峯等明星紛紛為銀漢科技的遊戲新品代言,王中軍和王中磊也曾多次為銀漢科技站台。
看起來,華誼兄弟的遊戲之路風風火火,其心目中的“下一個掌趣科技”似乎很快就會出現。
但結果卻嚐到了苦頭。
首先在2013年,華誼巨人不僅未達到利潤目標,反而還產生了虧損。最終,巨人出資7710萬元回購華誼兄弟持有的51%股權,華誼兄弟黯然退場。
對於此次合作的失敗,華誼兄弟也做出自我反思,其表示因為自己不瞭解遊戲公司的運營管理機制,以及產品判斷標準。
如果説,遊戲業務折戟還可以歸結於華誼兄弟的經驗不足,那麼電影業務上的倒退,只能源自於它的不專注。
由於花費諸多精力在遊戲投資上,華誼兄弟的主業影視劇開始發生震盪。2014年,華誼兄弟在2012年、2013年後首次讓出票房冠軍寶座,光線傳媒以31億元票房成為國產片年度票房冠軍。
另外,華誼兄弟的整體票房收入還出現斷崖式下滑。其票房收入由2013年的約30億元下降至2014年的約20億元,只佔國產電影全年票房的7%,排在了光線傳媒、博納影業、樂視影業之後。
然而,在自己的根基業務出現裂痕時,華誼兄弟仍然沉浸在遊戲帶來的資本快感中。王中軍對外表示,“在2014年,我們遊戲收入已經超越電視劇,電影我們也沒有放棄”,並且他認為“如果只賺票房就虧了,遊戲和電影是華誼兄弟的兩大引擎,這使得公司的安全性得到了極大提高”。
此時,市場中已經出現批評華誼兄弟不務正業的聲音,但王中軍認為,“自己非但沒有不務正業,還為華誼兄弟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於是,華誼兄弟又開始在這條“正確”的道路上加速前行。2014年11月,王中軍在ChinaJoy上宣佈,銀漢科技的遊戲作品《神魔》將改編為同名電影。2015年,華誼兄弟先是斥資19億元成為遊戲公司英雄互娛第二大股東,隨後又參與了鹹魚遊戲的A輪融資。
可以説,從2010年到2015年,華誼兄弟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了佈局遊戲業務上,對電影業務的打磨和專注度一降再降。它試圖用遊戲的資本紅利,代替電影推動自我規模的擴張。
不過,這種遊戲資本紅利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掌趣科技與銀漢科技的業績均出現大幅下滑。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掌趣科技的業績便開始顯露頹勢,2017年1~9月,掌趣科技的營收和淨利潤更是分別下降5.56%和29.54%。另外一邊,2016年銀漢科技當年淨利潤僅為11789.33萬元,比2013年承諾的18565.11萬元相差6775.78萬元,業績完成率僅為63.50%。
壓力倍增的華誼兄弟深感不妙,於是便開啓了“賣賣賣”的節奏。
2017年,華誼兄弟先後減持掌趣科技股份二十多次,套現共24.74億元。多次減持後,華誼兄弟在掌趣科技的持股僅剩0.42%,可以説基本完成了清倉。同一年,華誼兄弟又將銀漢科技25.88%的股份轉讓給騰訊的關聯公司林芝家興信息科技,實現套現6.47億元。
一系列的套現操作,讓外界以為華誼兄弟能大賺一筆。然而,數據顯示,華誼兄弟2015~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9.76億元、8.08億元、8.28億元,其淨利潤不增反降。
也就是説,在2010~2015年完成多項遊戲業務佈局後,華誼兄弟的盈利能力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另外,華誼兄弟提出的“影遊聯動”模式也沒有成形:距今為止,華誼兄弟還沒有推出一部合格的影遊互動作品,用以發揮影音娛樂和互聯網娛樂板塊的協同效應。
如今來看,所謂的“影遊聯動”,更像是華誼兄弟在手遊市場進行資本操作的背書。
只是,這種資本操作並沒有讓它的腰包鼓起來,反而還讓它丟掉了對根基業務的專注。
4
小鎮IP乏力
在瘋狂加碼線上的手遊業務時,華誼兄弟還將多元化視線轉移至線下,瞄準了實景娛樂產業。
所謂實景娛樂,本質上是一種場景消費,即項目方把動漫、電影等虛擬IP,轉化為實景建築給予大眾娛樂消費體驗。目前,實景娛樂裏比較成功的模式有“電影小鎮”、“主題樂園”等線下實體。
迪士尼可謂是將實景娛樂運作得最為成功的娛樂公司。在迪士尼的盈利模式中,其通過電影票房獲取第一輪收入,其後隨着電影陸續上映後,迪士尼會在線下主題樂園中增加新的電影IP,刺激線下消費完成第二輪收入。最後,迪士尼會通過特許授權進行衍生品開發,又完成第三輪收入。
經過三輪創收,迪士尼把自家的電影IP價值利用到了極致,並且其第二輪主題樂園的收入遠超過第一輪影視部門的收入。
2014年,迪士尼影視部門的營收和利潤分別為72.8億美元和15.5億美元,分別只佔總營收和利潤的15%和12%,而主題公園部門的營收和利潤分別達到150.9億美元和26.6億美元 。
看着自己心目中的標杆企業從實景娛樂業務中不斷積累資本,華誼兄弟也開始躍躍欲試。
2014年,華誼兄弟開始發力“去電影化”的多元化戰略後,實景娛樂正式成為華誼兄弟的獨立板塊。
此後,華誼兄弟斥資55億元在海口建設了首個實景娛樂項目——“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這是一個以《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馮氏電影裏的場景為基礎,打造而成的電影小鎮。
邁出第一步後,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目標愈發激進。其提出要在2016年底前建成20個小鎮。這些小鎮將分佈在北京、海南、成都等地,每一個小鎮的面積都在幾百畝左右。
此時,外界傳來一片質疑聲,畢竟華誼兄弟只是一家影視公司,其能否運作實景娛樂這種重資產項目備受質疑。
對此,華誼兄弟提出了自己的“輕資產”理念。
所謂“輕資產”,其實是華誼兄弟通過品牌授權和知識產權入股實景娛樂項目。盈利模式方面,則包括前期的品牌授權費,運營過程中的經營性收入分成,以及項目股權收益。
關於實景娛樂收入,王中軍曾經算了一筆賬,“每個小鎮起碼有三輪收入,第一輪就是品牌商標使用費,起價1億元, 20個小鎮光是‘華誼兄弟’這四個字就能賣20億元”。
針對經營性收入分成,王中軍稱每個小鎮保守有300萬遊客流量,20個項目意味着6000萬遊客流量,門票餐飲等人均消費300-500元,如此算下來20個小鎮一年收入能有180億元。
按照王中軍的規劃,到2016年建成20個小鎮後,華誼兄弟每年將至少獲得上百億元的收入,這還不包括股權上的收益。
然而,夢想很飽滿,現實卻很骨感。2014~2016年,華誼兄弟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的收入分別為2.34億元、0.56億元、2.56億元。跟巨量的資金投入相比,這點收入如同毛毛雨一般,跟王中軍的預期也相差甚遠。
事實上,華誼兄弟實景娛樂項目收益不達預期,與兩大因素有關:其一是項目推進緩慢,其二是IP實力不足。
首先,當年華誼兄弟提出到2016年底將建成20個小鎮。然而據公開資料顯示,至今華誼兄弟實景娛樂只簽約6個項目,已開業的僅有華誼兄弟蘇州電影世界、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和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4個項目。
即便是已經開業的項目,表現也不算良好。拿蘇州華誼電影世界來説,其在2018年7月開業後遊客量遠不如王中軍預期的300萬人次。隨着業績的慘淡,華誼兄弟實景娛樂業務的部分經理人相繼離職,比如2019年1月華誼兄弟蘇州電影世界蘇州原總經理劉育政離職,2019年5月華誼兄弟副總經理、實景娛樂事業部總經理秦開宇離職。
總之,4個落地項目難以承接華誼兄弟的大量電影IP,實現規模效應,也難以撐起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雄心,即便是已經開業的項目。
除了項目擴展緩慢外,華誼兄弟的IP實力難以吸引到足夠大的客流量和消費力,也是其實景娛樂業績慘淡的重要原因。
從商業模式上看,實景娛樂業務要想產生持續變現,必須要有優質的IP內容來吸引遊客,但並不是每個IP都適合做成實景項目。
迪士尼是“樂園 IP”賽道里的頭部玩家,其在電影IP與線下實景的結合上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這恰恰是華誼兄弟所缺失的。
比如,通過比較迪士尼和華誼兄弟的電影,可以發現二者在風格上存在較大區別。迪士尼的許多電影為温馨的“閤家歡”電影,適合兒童觀看。而華誼兄弟的電影較為多元化,比如《芳華》《前任攻略》《老炮兒》等等。
迪士尼之所以形成如今的電影風格,裏面其實暗藏着一個“小心機”——“閤家歡”電影,有助於幫助主題樂園打造温馨而愉悦的氛圍,從而吸引觀眾遊玩和刺激IP衍生品消費。
很多時候,迪士尼的電影甚至是為線下樂園服務的。比如,迪士尼電影《明日世界》質量非常一般,票房更是虧損約1億美元,然而迪士尼的明日世界園區卻受到熱捧,許多兒童都被明日世界園區裏未來世界的奇觀所吸引,其實《明日世界》的製作中更多考慮了線下收益。
反觀華誼兄弟的電影IP,其與線下實景之間存在割裂。其很多電影在立項時並未考慮到線下IP衍生的需求,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這導致華誼兄弟在佈局線下實景娛樂面臨着較大的市場阻力。
可以説,華誼兄弟只看到了迪士尼主題樂園業務帶來的豐厚回報,卻沒有領悟到其電影IP與主題樂園之間的產業邏輯。
5
藝人綁定隱患
當華誼兄弟“建成20個小鎮”的願望破滅之時,它又使出了另一大動作,即用資本綁定藝人。
2016年,華誼兄弟以7.56億元買下了鄭愷、李晨等人共同持股的浙江東陽浩翰影視公司70%的股份。隨後,其又收購了馮小剛旗下浙江東陽美拉傳媒公司70%的股權,作價10.5億元。
如此大手筆,換來的其實都是剛成立不久的“空殼”公司:東陽浩瀚在被華誼兄弟收購時成立才一天,東陽美拉也是在2015年9月份才成立。
華誼兄弟的目的自然不是買幾個空殼公司,其真實用意是用資本來綁定藝人。比如,收購完成後,東陽美拉負有一項業績對賭承諾:2016年的業績目標為税後淨利潤不低於1億元,此後每年以15%的比例增長,承諾期限5年,未實現目標的差額部分由馮小剛方以現金的方式補足。
實際上,這份協議對於馮小剛方而言有失也有得。一方面,即便東陽美拉5年利潤全部為零,馮小剛方需要補償華誼兄弟的利潤也只有5億元左右,遠遠低於收購價。
不過另一方面,馮小剛也失去了5年的“自由”。
實際上,華誼兄弟需要的正是馮小剛這5年的“自由”。畢竟,藝人對於華誼兄弟而言實在是一項寶貴的資本。
回頭來看,華誼兄弟與藝人之間的資本往來,在2000年就埋下最初的種子。
2000年,華誼兄弟挖來“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以求擴張明星資源。隨後,王京花將眾多當紅藝人帶入華誼兄弟,比如范冰冰、李冰冰、任泉等人。
不得不説,此後明星藝人為華誼兄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華誼兄弟2009年招股書顯示,其主營業務電影收入佔公司總營收的31%,而藝人經紀及相關業務收入佔比高達31.1%,且遠高於排名第三的電視劇業務。
同時,相比較電影業務的高投入和高風險,華誼兄弟經紀業務的利潤率更為可觀而穩定,基本保持在60%以上。
然而,華誼兄弟與藝人之間的往來,在2010年進入了分水嶺。
2010年,資本大量湧入影視行業,各路明星開始蠢蠢欲動,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其中同樣包括華誼兄弟旗下的藝人。比如2010年,黃曉明、許晴等大批明星紛紛離開華誼兄弟,成立了個人工作室。
藝人的出走讓華誼兄弟經受了慘痛的損失。比如2011年葛優出走華誼兄弟簽約英皇,華誼兄弟的股價在其後五個交易日裏直接累計下跌11.4%。
眼瞅着明星資源大量流失,於是華誼兄弟便試圖通過“併購”這種方式,用資本來綁定與藝人之間的關係。
從數量上看,2015年華誼兄弟全資或控股公司只有87家,而到了2018年則變成了117家,其間華誼兄弟併購了上百家影視公司,東陽浩翰和東陽美拉只是其中的兩個典型。
然而,大量的高價收購併沒有為華誼兄弟帶來資產價值的提升,反而加重了其虧損。
對於2019年的虧損,華誼兄弟解釋除了各業務板塊表現未達預期外,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也是主要原因。去年,華誼兄弟的資產減值損失達13.82億元,僅商譽減值損失一項就達9.73億元,而這些損失又主要源於超高溢價收購東陽美拉等公司。
不停的收購,寄希望於用資本綁定藝人來穩定業績,其實源自於華誼兄弟內在的不自信。事實上,電影業務是項高風險的投資,需要對內容、市場進行細緻地打磨和調研,僅僅通過綁定藝人顯然無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6
結語
回過頭來看,華誼兄弟推出的多元化戰略,並沒有與主營業務,即影視劇形成協同效應,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資本的泥沼而亂了陣腳,比如:
佈局互聯網娛樂,被遊戲投資帶來資本升值所吸引,忘記了“影遊聯動”的初心;
佈局實景娛樂,被“前輩”迪士尼主題樂園業務的收益所吸引,卻忽略了電影IP與顯現實體的產業邏輯;
佈局產業投資,希望通過併購用資本來綁定藝人,卻陷入了“商譽減值”困境。
資本,既美妙又危險。可惜,華誼兄弟只看到了美妙的一面,放大了自己慾望,而忘記了自己剋制。
事實上,許多表現優異、能夠實現長遠發展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極為剋制。而部分企業最初表現優異,最終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在於管理者取得一些成績後好大喜功。
王中軍自己也坦承,“前幾年太狂妄了,我們華誼才做到一百多億美元市值的時候,就覺着,哇我成了”。
如今,伴隨着業績下滑,華誼兄弟的股價也跌入谷底:從最巔峯時的30多塊算起,華誼兄弟的股價已經跌至3塊多,跌去了近99%。
資本市場已經對華誼兄弟發出了最後警告。根據創業板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連續3年虧損就會被直接退市。這意味着,在2018年、2019年連續虧損後華誼兄弟如果不能在2020年實現盈利,其將被直接退市。
從曾經的“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到如今徘徊在退市的邊緣,華誼兄弟遭受着從峯頂到谷底的打擊。
面對當下的危機,王中軍表示,“文旅加內容製造”是公司發展的雙引擎,聚焦“影視 實景”新商業模式、重建主營優勢,是今年華誼衝破逆境的關鍵所在。
然而,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還未消散。電影院的開業日期仍未定,主題樂園客流量也大幅下滑。
2020年的華誼兄弟,能否衝破逆境仍很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