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由《小捨得》熱播引發的思索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娛樂

前幾天去參加家長會,學校分管副校長在會上提及近期的一部熱播電視劇——《小捨得》。“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都市家庭劇,主要反映了學校、家庭教育現狀,看後感悟頗深,使我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又有了一些新的認知……”聽了校領導的分享,家長會結束後,已經多年不看電視的我立即在手機上惡補翻看。

該劇選取“小升初”階段為故事背景,圍繞兩個家庭三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衝突鋪開,涉及基礎教育、代際關係等多個熱點,到處閃爍着“刀光劍影”,但通過不斷溝通、提升認知,父母與孩子迎來共同成長,不同於一般大團圓式家庭劇的脈脈温情。

其實,這部劇的上映時間並不長,何以收視率居高不下、點擊量遙遙領先,引發廣大網友熱議?

該劇的熱播,首先源於真實。多年來,“校外輔導熱”“起跑線之爭”“親子關係”等話題一直是關係億萬家庭的社會熱點。《小捨得》將鏡頭對準兩個不同的家庭,聚焦子女教育這條主線,通過對現實生活不斷深挖來探討差異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充滿着時代視野和煙火氣息。故事中展現的生活細節、人物關係,讓人觀後產生較強的代入感,宛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人真事,真實可信。

該劇的熱播,其次源於互動。劇組透露,《小捨得》的姊妹篇《小別離》熱播後,劇本創作團隊就擁有了廣泛的受眾人羣,他們的審美需求讓創作帶上了網絡時代內容生產的互動因子。很多家長直接點題,要求劇組説説“校外補習”現象,講講家長和孩子如何被“校外補習”鬧得心力憔悴、苦不堪言。甚至有熱心觀眾帶着劇組創作人員假扮成家長前往培訓機構實地調研,以獲取第一手資料。不得不説,當文藝聚焦大眾所關注的生活時,大眾就會關注文藝的存在和價值。如果作品無法產生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不夠貼近生活。

該劇的熱播,更加源於共情。共情,是指一種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雖説共情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它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校外輔導”到底科不科學、合不合理?“親子關係”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問題?隨着“補習”的加碼,主人公在“舍”與“得”上如何抉擇?面對觀眾發自內心的追問,該劇並沒有靠説教來引領觀眾,而是運用大量藝術手法、情節邏輯、場景呈現、情緒感染,於潛移默化中與受眾達成共情,讓受眾在共情中內心變得不再頑固,繼而考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時代在發展,對於當下普遍存在的習慣性教育焦慮現狀,我們究竟該成為怎樣的父母、該和孩子一起接受怎樣的教育?相信這部熱播劇在帶給大家歡樂和淚水的同時,也能帶給人們更多有益的思考與反思。(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