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新聞閣娛樂新聞欄目為您提供最新娛樂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新聞、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資訊,大陸港台明星八卦、明星緋聞、明星寫真和明星資料等娛樂信息。

  據調查記者@王志安微博8月16日稱,16日當天,四川成都恩波格鬥俱樂部收養的來自涼山州越西縣的孩子全部被帶回家。有一位接受其採訪的孩子阿杰曾説自己堅決不走,但當天他也被強迫按下了手印,必須回去。“阿杰哭了,其他的孩子們也哭了,教練們哭了,恩波也哭了,現場哭聲一片。這些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少年,遭遇了那麼多不幸,生活剛剛見到一點曙光,希望又再一次破滅。他們在恩波格鬥的奮鬥將成為記憶,成為另外一個世界的迴響”,“教練臨別時説,‘孩子們,歡迎常回家看看’。其實他們也知道,沒可能了。他們再也回不來了。”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16日,@王志安在另一條微博中提到,被強迫按手印的阿杰哭成淚人,現場工作人員也只能問:“你們徵求娃娃的意願了麼?你們徵求娃娃的意願了麼?”但是,沒人回答。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此前,一段講述“格鬥孤兒”的視頻曾在網絡引發熱議。視頻中介紹了兩名失去了雙親,無依無靠的小男孩小龍和小伍的故事。兩人都是14歲,是成都恩波格鬥俱樂部的隊員。俱樂部先後收養了400多位像他們一樣失去雙親無所依靠的孩子,他們的夢想都是拿到UFC金腰帶。有的網友認為,對於失去雙親的孩子,能夠在生存之外學到一技之長是一件好事。也有網友擔心,孩子投身格鬥而非學習文化知識,將來可能仍會遇到生存的危機。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隨着媒體大幅報道、網絡熱議,事情持續發酵,首先是四川成都警方介入,調查俱樂部對孤兒們收養的合法性,和是否有未成年人蔘與商業比賽;之後,涼山的教育部門,要求孤兒們回到老家,接受法定的義務教育。最終,這些格鬥孤兒終於被要求必須迴歸涼山老家。

  調查記者@王志安曾前往恩波俱樂部當面採訪了這些來自涼山的“格鬥孤兒”、俱樂部教練等人,並在網絡發佈了一系列視頻。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在這些採訪中,有一名來自涼山的孩子阿杰説,自己現在水平只是一般,但是將來想打UFC(無限制綜合格鬥),格鬥名將李景亮是自己的偶像。他説,自己的父親去世,母親扔下他們姐弟三個改嫁了,如果回家只能去種洋芋了;幾天前,他爺爺給他打電話讓他回去,還説如果不回去,就把他的腿打斷。當時王志安問阿杰想回去麼嗎?阿杰只是重複説,我不回去。

  而此前網絡流傳視頻中的孩子之一小伍則對王志安表示,自己非常後悔在那段視頻説的那句話“有時候累得不想訓練了”,覺得自己説錯了一句話,他怕自己在節目説訓練累導致影響不好。當被問道“如果大人讓你回去,如果政府不讓辦了,你怎麼辦?”小伍回答,“讓我回去我再跑回來”,“帶我走我就先回去,等他們走了再管爸爸要車費回來”,“我還會找別的俱樂部練”。他還説,自己已經給爸爸打了電話,讓他不要相信任何人。

  收養格鬥孤兒的俱樂部負責人恩波在接受王志安採訪時表示,當年一個副鄉長看到許多失去父母的孩子沒人管,很可憐,給他打了十幾個電話,希望恩波俱樂部能接收。當時,恩波開出接收的幾個條件:貧困家庭、監護人同意。就這樣,孩子陸續來到俱樂部。但是,這位副鄉長在此次輿論發酵後被停職了。

  至於此前網上質疑俱樂部沒有文化課,但事實上恰是因為正規的學校孩子們進不去。恩波稱,“這些大涼山的彝族孩子來到俱樂部後,俱樂部曾聯繫周邊三所公立學校,但孩子們剛上學一週就被退學了。這些彝族孩子連漢話都不會説,在家鄉大都失學,到城裏學校跟不上,顯然學校並不歡迎他們,學校先要求提供暫住證,後來又幹脆提出每個孩子交3-5萬保證金。”

  隨後,恩波從外面聘請了4名老師,晚上給孩子們上文化課。每天晚上兩節課,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和思想品德,藏族孩子還有一門藏語課。採訪的孩子之一阿杰説,自己很喜歡上語文課,學習拼音和漢字;如果以後出成績了,接受採訪時不識字不好。當被問起平時成績怎麼樣時,阿杰説50多分不及格,班裏倒數三四名;説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一口沒長齊的小白牙。

  採訪中,王志安問恩波,這麼多孩子一年下來花費多少?恩波回答稱,四五百萬,包括一切生活開支,“孩子們要吃好啊”。王志安又問,“那賺錢嗎?”恩波表示,“不可能賺什麼錢,靠朋友的贊助和自己做的一些小生意基本持平。打比賽贏的獎金以及孩子們的出場費,目前為止俱樂部一分都沒拿過。”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此外,關於孩子們出場費由俱樂部統一管理而引發外界指責他們“利用孩子牟利”的説法,俱樂部教練王舟受訪時回應稱,自己是成年組的拳擊教練,當時他和記者聊到的也是“大孩子”;其實,成年組隊員年齡也只有二十歲左右,教練看着他們從孩子一點點成長起來,所以習慣性把他們都叫做“小孩”。成年組有簽約隊員、明星選手,打比賽有出場費和獎金;但少年組的小孩子參加表演,主辦方最多請他們吃頓飯,或者送幾套衣服。當時網上傳的那場表演賽視頻是萬達組織的一個活動,沒有任何收入。

  此外,觀察者網在@恩波格鬥微博還發現了這樣一條消息,“壩州州委書記劉作明在九寨溝災區救援現場指導恩波格鬥開展下一步救援行動”。在這則微博視頻中,阿壩州州委書記現場肯定了恩波救助孤兒的做法,“雖然曾經對你這個俱樂部有些所謂的孤兒問題(媒體)有些做了一些誇張的描述,但這個問題我們看主流,更重要的看我們自己的作為,我相信和這次地震一樣,我們的人民羣眾和黨委一條心,咱們千方百計去克服所有的問題,我相信沒有克服不了的”。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8月13日,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截流刊發《以善良的名義——“格鬥孤兒事件”的真相與反思》一文稱,還是讓這些“格鬥孤兒”回到拳台吧。文章解釋稱,“孩子們參加的格鬥訓練,不是媒體片面理解的血腥鬥毆,而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前景最好的體育運動,也就是專業人士口中的MMA(綜合格鬥)。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MMA都是正規、安全的職業體育運動,專業運動員的收入和前途,都高於一般收入階層。”

  “而成都的恩波格鬥俱樂部,也不是籍籍無名、水平可疑的小拳館,而是我國最為頂尖的綜合格鬥訓練館之一,其培養出來的選手,很多成為賽事冠軍和格鬥明星,甚至走向世界,成為各大國際賽事的簽約選手。”

  文章認為,“這些孤兒,在這裏,本來可以得到最好的正規訓練,走上足以改變命運的職業道路,可惜,卻在熱心民眾的圍觀和幫助下,不得不返回貧困山區,繼續‘吃洋芋’,而他們原本值得期待的前途,也變得未知、渺茫。在善良的名義下,這到底是解救,還是扼殺呢?收留孤兒,並交給他們一技之長,本來是值得尊敬的慈善義舉,可是為什麼,會變成社會譴責、攻擊,政府警惕、調查的對象呢? 這件事有太多值得反思之處。”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______冰雪”:回去就成了地痞流氓了,沒人管,沒人問,剛好又會兩下,以他們那不成熟的心智,以後打架鬥毆就是家常便飯了,整到學校後就是羣體校園暴力,稍微15.6以後接觸社會了絕對大半都會參與黑社會活動!沒有人去管他們以後會怎樣,甚至沒有人去想,但是這樣一羣不安定因子流落到社會造成的後果是什麼,我想大家都明白!在格鬥館裏,有組織有紀律有事情做,他們至少不會走上歪路!

  網友“禁忌&亡魂”:別説大涼山這樣鳥不拉屎的地方了,就是再肥沃的田也沒人願意種了,種田能賺幾個錢?

  網友“坐以待幣6214”:在這個資信快速發達的時代,媒體人就更加應該有職業道德,弄清楚事實真相才能報道,對自己寫的文章要負責。不然會成為殺人於無形的刀。

  網友“紅玫瑰”:所以説郭德綱説的沒錯。有的記者還不如妓女。

  網友“忠橙泰山”:懶政!!!!霸道的把孩子抓回家,只是多了羣問題頻出的留守少年!質疑孩子們沒文化課?於是把他們抓回家居然就解決了一切問題,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沒人管孩子們好不好

  網友“用户x4dj1al5ii”:誰説留守兒童就出問題?

  網友“蓮花清蓮”:回去他能幹啥,在城裏他有個目標,回去呢種一輩子地,你認為哪個好

  網友“天冥、曉月”:那你政府倒是給一條更好的道路啊

  網友“米凱耶”:吃着芋頭接受完義務教育再説吧。格鬥畢竟不是穩定事業,不只勞累還會有各種受傷,就算是孩子自願選擇也至少讓他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脱盲先吧。義務教育完了去當兵都好過去這個。

  網友“阿凱”:從此,報道的記者升職了,處理事件的官員升官了。孩子們在地頭刨洋芋,望着綿延無盡的大山,想起了自由搏擊的夢想,以後,也只是一個夢。

  網友“愛我的請舉手”:東莞也是給一個搏眼球的雞者害慘的!傍邊的惠州黃更嚴重,還有北京盤古會,天上人間,以及各位地方都是禁止不了的!就是拿東莞來開刀,就是覺得東莞這個小地方充滿奇蹟,想給自己抄抄!結果苦了東莞的農民工!

  網友“ˇ 寒光子..。”:沒有提供知識改變命運的環境,談什麼義務教育!一個本可不用給自己惹麻煩的副鄉長,選擇了低聲求人給孩子開了一天希望之路的人被逼辭職,真正的懶政之人這會正在吃瓜看笑話,簡直太可笑了……

  網友“重慶用户26xxxx635”:不回去農村沒人種地了

  網友“自在”:俱樂部接收未成年人學習格鬥,有質疑聲音很正常。畢竟,俱樂部不同於武校、藝校、戲校,後者具有招生資格,學生既可以掌握專業技能,也能夠學習文化知識,而俱樂部的性質決定其只是個體經營或團體的盈利性組織,商業運作的色彩可能更濃厚些。在規則框架內,俱樂部不具有招生主體資格,教學條件也不完備,且所經營項目具有商業色彩,雖然初衷是好的,但也的確存在利用未成年人從事格鬥的非法嫌疑,至少,從未來論,不能排除孩子會成為俱樂部的後備力量的可能。在法律層面上,俱樂部的行為是存在瑕疵的。個人感覺,單從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的切身利益出發,為孩子更長遠的將來考慮,毫無疑問,他們應該走進校園,但在學習之外,政府在扶貧之餘,或者也可考慮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以校園+的方式,既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也盡最大可能滿足山區孩子和其家庭的實際需求。最好的方向,大概是讓適齡孩子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一技之長了。

  網友“昆明用户57xxxx733”:大部分是孤兒好吧,你讓他一個幹什麼

  網友“華夏最後血脈”:他在諷刺懂嗎?為什麼中國發展全中國就是不發展河南 八朝古都 河南4個為什麼不發展 還不是因為河南沒大官 靠河南種地呵呵

  網友“『 地靈』Lava”:非常贊同,他們的職責固然是引發社會關注,但切不可為了熱度蓄意引導,就算羣眾往往只對“惡”有興趣

  網友“LHiuAon”:記者博眼球,害苦了孩子

  網友“待你好”:在這個資信快速發達的時代,媒體人就更加應該有職業道德,弄清楚事實真相才能報道,對自己寫的文章要負責。不然會成為殺人於無形的刀。説的真好 認為應該有一套健全的體制去管理 不是説沒有言論自由 但也不應該無中生有歪曲事實

  網友“旗木馬化藤”:補貼?領得到領不到還是一個問題,領得到?能不能按時發放也是問題,能按時發放?數目夠不夠也是問題。這是我的個人經歷,我初中和高中時家裏貧困申請了國家助學金,但是,沒有一次按時的,而且數目也不對。同樣申請了助學金的同學戲稱:“要是真正窮得揭不開鍋的人指望這玩意能幫助他們,那早就餓死了。”

  網友“壹→瞬巛間”:補貼?我都不知道這倆字的意義,是不是誰有錢補給誰的意思?

  網友“擁你到老°”:來來來,你給錢送學校

  網友“司機下坡狂踩油門”:首先他們回家,送他們去上學,誰養,政府嗎?政府的補貼根本養不起一個學期的學費

  網友“請問時光機做好了麼”:該怪媒體?孩子的去留都是相關部門説了算,可是他們並沒有為孩子負責和考慮並做好安排,就是下死命令把他們送回去!

  網友“噢,是麼”:這是友軍別開槍

  網友“趙志剛”:現在這個社會記者和妓女是同一類人,沒什麼奇怪的,全是為了錢,錢就是一切!

  網友“233333”:現在狗比記者,更多是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唯利是圖

  網友“我丟丟丟”:説的好容易,有人喂口飯吃知道有多難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

  海外網8月9日電 當地時間週三(9日),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再次聲稱,印度軍隊已經“足夠強大”,有能力應對任何對國家安全的挑戰,並強調印軍已經從1962年的戰爭中“吸取教訓”。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週三在啓動一場為紀念甘地1942年發起的“退出印度”運動75週年特別辯論時聲稱,印度數十年來面臨諸多挑戰,但是“我們可以驕傲地説,每一次挑戰都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賈伊特利稱,印度已經從1962年與中國的戰爭中“吸取教訓”,認識到“軍隊必須被自主打造,因為直到今天,印度仍然面臨着鄰國的挑戰。”

  賈伊特利還稱,與1962年相比,印度已經“因經歷1965年和1971年的戰爭而更強大”;並稱雖然在1962年面對中國承受苦果,但在1965年和1971年對巴基斯坦的戰爭中獲得了勝利。

  他聲稱,“我承認有些挑戰仍然存在。有些人意圖挑戰我們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我堅信,我們勇敢的士兵有能力保衞國家安全,無論挑戰來自東部邊界還是西部邊界,”並強調“軍隊可以為國家安全作出任何形式的犧牲。”

  《印度時報》報道稱,在中印洞朗對峙已經近2個月的情況下,賈伊特利的發言具有“標誌性意義”,儘管他沒有具體提到這一點。

  據海外網8月9日消息,關於媒體稱印軍在洞朗地區撤離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當天表示:據中方掌握,截至8月7日,印軍仍有53人和1台推土機非法滯留在中國領土上。中方要強調的是,印方必須將全部越界人員和裝備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無論印軍還有多少人非法越界並滯留在中國境內,其性質都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

  賈伊特利還提到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爭端,稱印度從獨立之日起就面臨危機,“鄰居覬覦克什米爾地區”。

  他表示,印度正在面臨的更大挑戰是恐怖主義和左翼極端主義,並稱印度議院和整個國家必須齊心協力應對恐怖主義的威脅。他還強調,不同宗教和種姓都是印度的組成部分,重要的是必須保持內部和諧。

  這不是印度國防部長第一次提到1962年。此前,據印度媒體報道,印陸軍參謀長拉瓦特稱,印度在為“2.5線戰爭”做準備,即應對中國、巴基斯坦和國內的安全威脅。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6月29日表示: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言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希望印軍個別人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停止發表這種叫囂戰爭的危險言論。

  針對中方“希望印度能汲取歷史教訓,停止叫囂戰爭”的警告,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6月30日卻稱:“如果他們試圖提醒我們,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

  隨後,在7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印度國防部長該言論回應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説的沒錯。2017年的印度與1962年的印度確實不同,正如2017年的中國也與1962年的中國不同一樣。”

  (原標題為:《印防長再叫囂:已吸取1962年教訓 印軍“足夠強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江海守餘心”:印度太把自己和美國當回事了

  網友“澎友的噴”:雖然不輕啓戰端比較明智,但長期以來的自吹自擂,也使當權者進退兩難

  網友“東南枝上一毛錢”::雖然被中國打敗了,但是打贏了巴基斯坦啊!:哦,所以你很驕傲

  網友“laojiou”:1962給阿三留下太深影響,也許2017印象更深。

  網友“遊人”:沒有戰爭就沒有和平

  網友“w”:印度現在有這樣的底氣,我們還等什麼呢,

  網友“鄧馨遠”:淹死會水的,打死犟嘴的!

  網友“朱濤”:印度這個自古以來就吃了很多敗仗的國家,看來還想在捱打呀!那中國在印在多狂點時間後,就給這個挺窮的大國一個大些的教訓吧,讓印知道破壞和平者是沒好果子吃的!

  網友“貓笨笨”:國家的安全不能寄託於別人的恩賜上,歷史總是在軍刀上前進,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嚴,就需要有強大的軍備。真理在大炮射程範圍以內。——俾斯麥

  網友“劉明君”:中國也要吸取1962年的教訓。不把他打服,他不賠款,不按照中國的意志簽訂邊界協議,就不撤軍。現在中國的國內外形勢比1962年可強多了。

  (1970-01-01)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中國老兵王琪

  據中國駐印度使館2月5日消息,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4日與在印中國老兵王琪通電話。使館李碧建公參、領事部趙軍主任參加。

  羅照輝表示:“這麼多年你流落異國他鄉,受了很多苦,很不容易。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大使館向你表示敬意和慰問!中國政府和中國外交部這些年來知道你的情況後,對你一直很關心,指示使館同你保持聯繫,瞭解你的想法,提供儘可能的幫助,包括補發了護照。我們一直同印度政府就你回中國探親事保持接觸。我們也完全理解你,在中國家鄉有親人,在印度有妻子,有孩子,兒孫滿堂。兩國都有親人,都是親情,要做出周到、妥當的選擇。”

  羅照輝進一步指出,“中國政府執政為民,心繫每一位海外中國公民。你現在的想法我們知道了,會和你保持聯繫,也會加緊和印度政府、中國國內有關部門密切溝通。相信你回中國探望親人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請你保重身體。”

  王琪在通話時表示,“感謝羅大使的關心慰問,感謝祖國和中國使館派人來家裏看望我。街坊鄰居、地方官員現在都聚在我家,替我高興,盼望我儘快回國與親人團聚。幾年前母親去世時我未能回國,一直心存遺憾,一定要回國看看健在的親人。在印度的妻子兒女也支持我回國。我已向印度政府明確表示,希望回中國去,越早越好。希望中國政府和中國使館幫助我儘早回國。”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道,中國駐印度使館的工作人員也於4日探訪了老兵王琪。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斯瓦魯普此前表示,印度外交部正在與內政部商量如何解決此事。

  此前BBC於1月31日最先報道了王琪事件並引發關注,報道稱1963年中印戰爭數週之後,當時還是一名測繪兵的王琪被印方俘虜,此後王琪一直未能離開印度,他渴望和中國的家人團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3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回答有關問題時表示:“我們非常同情王先生的遭遇,一直以來提供了相關幫助。相信在中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尊重當事人本人意願的前提下,此事一定能夠獲得圓滿解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石橋上社”:在異國他鄉生活難哭

  網友“益友”:既然是走失,沒有政治因素,應於恢復軍籍,予以補償。

  網友“白菜比較辣”:“…中國政府和中國外交部這些年來知道你的情況後,”還是,知道你這些年來?

  網友“夢北”: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網友“乾涸的魚”:厲害了,bbc

  網友“出來透透氣”:一直以來是BBC報道1月31日以來?

  網友“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不要亂問

  網友“天涯第一客”:為什麼首先報道的不是國內媒體?

  網友“mz”:您挺會開玩笑。

  網友“探索”:這個老兵在印度幾十年了,也不找中國使館?

  網友“天涯第一客”:為什麼首先報道的不是國內媒體?

  網友“天涯第一客”:為什麼首先報道的不是國內媒體?

  網友“探索”:這個老兵在印度幾十年了,也不找中國使館?

  (1970-01-01)


  6月29日,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內舉辦了一場題為“印度的全球化——政治經濟學視角(India’s Globaliz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的講座,本場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吳暢暢主持,邀請了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Manjunath Pendakur主講。

  曼殊納特·蓬達庫(Manjunath Pendakur) 的研究方向為媒體政治經濟學,已經出版一系列有關加拿大、美國和印度文化方面的專著和文章。蓬達庫教授當前專注印度的全球化和農村文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採用的是政治經濟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調查方法。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傳播學院教

  蓬達庫

  蓬達庫教授指出,採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就是從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媒體。全球化早已經不是一個新詞了,它本質上是一種變化,而變化又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是恆定不變的。蓬達庫教授主要圍繞印度歷史上的六個關鍵時刻來解釋印度全球化這一問題,這六個時間點分別是:1757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孟加拉王公的普拉西戰役、1947年的印度獨立、20世紀70年代的綠色革命;1975年的國家緊急狀態;1991年開始的新自由主義政權以及1992年12月6日巴布裏清真寺的被毀。在他看來,這六個關鍵點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印度的全球化進程。

  1757:東印度公司贏得掠奪權

  當前的全球化浪潮始於歐洲對貿易的熱情、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最終的征服。1492年,哥倫布在在西班牙王室資助下,率領船隊沿歐洲向西航行進而發現美洲新大陸。不久之後,達·伽馬從歐洲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成為開拓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發現家。自此,葡萄牙開始了近一個世紀的海上航線壟斷,沿西海岸建造了堡壘,但在國內政治上卻沒有太大建樹。直到十八世紀莫卧爾帝國衰落,事情才有所變化。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Plassey)戰役爆發,英國方面由克萊武率領的軍隊以少勝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同時也完全控制了加爾各答。東印度公司任命克萊武為孟加拉總督,開始統治孟加拉。體制的不健全、財富的大量流失,收支的不平衡,東印度公司一百年的巨大掠奪都造成了印度的長期貧困。

  普拉西戰役後,勝利者依靠奸詐,偽造合同、賄賂銀行家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從孟加拉的失利者處繳獲了不下250萬英鎊的財富,按照如今的匯率,克萊夫得到了近2300萬,東印度公司掠奪了2.5億英鎊之多。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羅伯特·克萊武(Robert Clive)

  1947:非武裝民族主義抗爭

  反帝國主義運動以及獨立建國的理念醖釀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47年,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真正使印度得以從英國獨立。作為一個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國家,印度雖然有着豐富的資源,但大多數人仍處在貧窮、飢餓和疾病當中。新政府面臨的首要政治問題就是如何鞏固一個從次大陸演變而來的民族國家,以及如何養活生活那裏的勞苦大眾,再加上印巴分治,問題變得十分複雜。

  第一大艱鉅任務是為這個現代民族國家創建一個明確的邊界。土邦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建國之初,印度存在過562個有名義主權的土邦,他們先後向東印度公司和英國君主繳納了保護費。其中,巴基斯坦進軍並佔領了喀什米爾的一部分領土。尼赫魯不得不派遣軍隊到海得拉巴説服納瓦卜(Nawab)與現代印度聯合。至於其他的土邦,每年也能得到了豐厚回報。為了鞏固外交從而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印度,國家還是得補償這些寄生蟲。不過,當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就任總理之後,這些“投餵”就終止了。

  其次就是民生問題。當時印度人口約為3.8億,絕大多數都是貧窮的農民,預期壽命僅為33歲,每年有800萬個新生兒降生。如今,每年新生人口為1.32億,在過去70年中,人口猛增。饑荒,疾病、識字率低、種姓階級矛盾是一方面,另一邊印度人賴以生存的古村落很快被推倒重建以適應印度加入國際社會的步伐。混亂和流血之上盛開出一朵嶄新的薔薇,隨着憲法的通過,印度共和國誕生了。

  1970s:綠色革命

  到了20世紀70年代,伴隨着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印度開始了“綠色革命”。最早印度有85%的農民都入不敷出,因此這場革命至關重要。“綠色革命”之後糧食產量急劇上升,印度結束了對歐美國家的糧食依賴,尤其是在大米和小麥的產量激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印度的饑荒問題。

  然而,不利影響也十分顯著。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殺菌劑污染了水和土壤。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必然要求大量的水,這就需要修建大量的水壩,挖很多井,這不僅破壞了土壤結構,也對經濟提出更高要求。隨着時間的推移,綠色革命導致了印度深重的經濟和生態雙重危機,債務之高、自殺率之高都是史上之最。

  Pendakur教授強調,這一時期遺留下的水資源問題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1975:國家緊急狀態

  1975年,印度總統艾哈邁德按照英吉拉·甘地總理的勸告,根據憲法第352條第1款宣佈實行的緊急狀態,以應付國內政治危機。它通過不斷修改憲法條文和法令,頒佈了一系列措施:暫停議會、抓捕反對派領導人入獄、禁止罷工、節育絕育、實行新聞檢查,給警察和間諜機構更大權力等等。這些措施的實行,改善了印度的經濟情況,但也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那個時候推崇個人崇拜,當權力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腐敗也因此滋生。最終,甘地扼殺民主的行徑則使她在政治上失去人心。加上其子桑賈伊·甘地推行的強制絕育運動和用暴力拆毀貧民窟的做法,最終導致國大黨在1977年大選中失敗。

  此後,印度右翼崛起,右翼政治的形成,一方面是極端民族主義,另一方面是親資本主義試圖重新定義印度。但是,地下工作常常為國大黨所禁止。直到新自由主義在印度落地,事情才有了根本的轉變,人民黨及現任領導人莫迪,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進印度改革。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莫迪(Modi)

  1991:新自由主義

  1991年以來,印度的經濟政策發生歷史性轉向,由曾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的經濟學家主導經濟改革,全面擁抱新自由主義,向全球經濟接軌。這場由財政危機引發的戲劇性轉變,對國家的戰略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全國上下為一套親西方的、親市場的極端民族主義所籠罩。印度公民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因此發生根本性變化,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超級富豪出現、腐敗扶搖直上、工會沒落、城市擴張……

  貧富差距究竟有多大?4億印度人生活在1美元每天的標準之下,與此同時,新中產們卻邁入了宏大的全球化潮流之中。他們吃着麥當勞、必勝客,可以在寶萊塢進行各式各樣的娛樂享受,如同一隻只蜷縮在空調中的繭。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是右翼的堅定支持者,與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印度僑民關係匪淺。

  1992:巴布裏清真寺的毀滅

  巴布裏清真寺原本是宗教聖地,但在1992年12月6日,被印度教極端組織強行拆毀,當時曾引發嚴重的宗教流血衝突,導致數千人喪生。這場15萬人參與的政治集會最終演變成暴動,德里和孟買等印度大城市隨後都發生暴動。

  身份認同和民族自豪感被極端民族主義者錯誤煽動,將我們與他們、印度教與穆斯林和基督徒、信教者與世俗主義者對立,成千上萬的磚瓦粉碎、成百上千的生命遠逝,這真是一場損失慘重的政治鬧劇。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巴布裏清真寺(Babri Mosque)

  各種宗教派別或多或少地存在原教旨主義的成分。在印度,牛的屠宰問題是印度教教徒,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爭議的熱點之一,因而還出現了與牛相關的義務警員。關於結婚和離婚的法律在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也存在分歧,另外,印度教右翼內部還出現了分支。在國際上,他們被稱為世界印度人理事會(VHP)。在印度當地則是濕婆神軍(Shiv Sena),Bhajrang Dal或其他的武裝塞納斯(Senas)。

  最後, 在暢想全球化的未來時,蓬達庫教授説,由於國際政治經濟的迅速變化,全球化已經脱軌。因為未來的戰爭是全球性的,而且仍然是由美國和歐盟聯合發動的。但美國內外都存在着強大反全球化浪潮,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就是內部的實例。而在美國外部,歐盟陷入了嚴重危機。北約似乎也困難重重。中國和印度試圖填補美國在霸權擴張中遺漏的真空,通過“金磚四國”來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

  不過,腐敗的蔓延,人民的低幸福感,社會關係的緊張和潛在的暴力對抗,克什米爾的暴動,東北部的騷亂都暗示了印度難以成為全球化中的決定力量。

  活動結束後,記者對蓬達庫教授進行了一個簡短的採訪。

  澎湃新聞:您在講座中有提及印度的貧富差距的問題,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蓬達庫:現代社會不該有那麼大的貧富差距,印度有很多窮人,但是國家不窮,印度在教育、基礎設施、技術上都表現不俗。所以印度政府應該關注的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這些福利,然而我們並沒有在做這些。

  澎湃新聞:所以您的意思是,政府的缺席加深了貧富分化?

  蓬達庫:一定程度上是的。政府對外借了很多錢來擴大投資、發展商業、開拓市場,這個市場包括進口和出口兩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發展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事情就會變得很嚴重。我在講座中也有提到的,印度有四億人每天的生活標準是在一美元以下的,可以説極度貧困,並且這也會影響下一代,他們的孩子也會沒鞋穿沒學上。

  澎湃新聞:印度無法承擔起如此沉重的外債?

  蓬達庫:這些錢不一定都是印度政府主動借的,現在很多外企到印度來投資,像硬件軟件、天然氣、木材,這無論是對印度本土還是外企都是有利的,很多印度人可以實現就業獲得生活來源。就拿高科技行業舉例,比如説,你去美國的Facebook、Google之類的公司工作,你一年可以拿到十萬美金,但是如果在印度類似的企業工作,你每個月只能拿到兩千美金,只有你在美國工作的四分之一。

  澎湃新聞:在我的觀念中,印度的物價應該會比美國低一些,那麼折算下來,在印美企業工作的生活水準是不是差距沒有那麼大呢?

  蓬達庫:其實不是,美國的通脹率平均在百分之五六左右,奧巴馬時期降到過2%。而在印度,通脹率高達25%。所以在印度每樣東西的花銷更大,像氣、電、通訊的價格很高。普通家庭根本沒錢買房,只能每天工作,工作了就有錢買食物,不工作就什麼都沒有。而且在印度,沒有工會來保障你的合法權利,那裏的人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做六休一,工作強度非常大,而且無法同工同酬。兩千美元一個月看上去一個可觀的收入,但是物價很高,你還是無法買車買房。我之前有和印度的一些年輕人接觸,他們從事軟件業,也還是住在出租屋裏。

  澎湃新聞:那您認為印度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是發展問題嗎?

  蓬達庫:印度是要搞好各方面的發展,但我認為有一個更完善的分配製度也很關鍵。現在印度的發展已經很快了,GDP每年能增長十個百分點左右,印度現在也有很多富豪。

  澎湃新聞:人口的過快增長是否也為解決問題增加了難度?

  蓬達庫:確實印度的人口增長太快了,建國初期,印度有3.8億人口,現在是過去的4倍!另外,印度從來沒有過一個農業部門來處理過土地問題,土地上的農民日耕夜作收入低微,有時遇上疾病或者家中的女兒出嫁這些緊急情況,他們只能出售土地賣錢或者通過借錢來解決。失去土地的農民喪失了謀生的來源,而且印度民間的貸款利率也高得驚人,這些都加重了農民的貧困。所以我想到的幾個方法就是:一是解決土地問題,二是建成工會等組織來保障人民的權利,三是安頓好孩子,四是解決好水質問題。

  澎湃新聞: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您覺得當前印度遇到的這些問題能不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得到一些啓發?

  蓬達庫:當然,至少過去我們善待自然,沒有污染。人類現在遇到的污染是史無前例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先進的技術確實能夠解決現代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尤其在醫療領域,古代人別説癌症了,他們連一些常見的感冒都無法戰勝,而這是我們現代人能做到的。但是碧海藍天這些,我們好像再也回不去了。所以説,很多事情都是相伴而來的。

  澎湃新聞:您能談談現在印度的媒體狀況嗎?

  蓬達庫:這就説來話長了,在印度,商業報紙數量繁多。由於印度地區人們操着各種各樣的語言,所以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報紙、電視台、廣播。就國家層面而言,電視至關重要,印度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智能手機,但電視卻十分普遍。不過,閲讀報紙的習慣在印度仍然得以保留,並沒有下降,印度家庭普遍認為報紙比電視有更高的可信度。而電視上卻是各種論戰充斥着噪音,所以印度人寧可選擇收看BBC、CNN而不是印度本地生產的新聞。由於智能手機的出現,社交媒體也有一定的市場,人們開始在手機上瀏覽信息,謠言也產生了。之前,我有個學生問我,為什麼美國人那麼討厭黑人?我想他是從互聯網上看到的一些隻言片語才下這個結論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Iris”:印度工人的工作強度大?這是逗我開心吧~~~

  (1970-01-01)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據《印度時報》7月18日報道,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當天抵達新德里,對印度展開為期兩日的訪問。畢曉普計劃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並與印度外長斯瓦拉傑、印度財政部長兼國防部長賈特利以及人力資源和發展部部長賈瓦德卡爾舉行會談。

  澳大利亞外交部網站17日刊載了畢曉普的一份聲明,聲明指出此訪重點是探索和加強澳大利亞與印度的防務、安全和經貿合作。她表示:“我們將會討論雙方在一個穩定的印度-太平洋地區擁有的共同利益,深化兩國的防務和安全關係,以及雙方如何加強貿易和經濟紐帶聯繫。”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喻常森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作為一個跨兩洋的國家,澳大利亞過去的外交重心更偏向太平洋地區,跟美國、中國、日本和韓國發展關係。而最近一段時間,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則比較強調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構建平衡的關係。現在把印度洋地區這一個環節補了上來,更加強調跟印度的合作。除了與印度合作以外,可能還有中東地區反恐合作層面的考慮。

因顧慮中國,印度拒澳參加聯合軍演

  澳大利亞外長此次印度之行,18日被《印度時報》稱作是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今年早些時候訪印的續篇。今年春天,特恩布爾訪印時和莫迪一道表示,澳大利亞和印度共同致力於加強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

  印度報業托拉斯(PTI)17日報道稱,澳大利亞駐印度高級專員哈林德爾·西杜(Harinder Sidhu)表示,澳大利亞致力於探索各種方式,進一步拓展與印度的雙邊關係。西杜還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是趨同的,兩國一道努力共同發展的範圍很廣。

  此次畢曉普訪印,預計將會發表第二份印度-太平洋演講。澳大利亞外交部網站消息稱,在演講中,她將談及澳大利亞和印度如何共同合作來構建和平和繁榮,並在本地區維持一個基於規則的秩序。畢曉普的演講,也被視為特恩布爾對印政策的延續。

  今年4月9日至12日,特恩布爾應莫迪之邀,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時便詳細闡述了澳印兩國的防務和安全合作。4月10日,特恩布爾和莫迪發表了聯合聲明,指出兩國致力於深化雙邊防務和安全夥伴關係。兩國同意,2015年印澳在孟加拉灣首次舉行的雙邊海事演習,將於2018年上半年移師澳大利亞西部海域舉行。

  不過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據路透社此前報道,在剛剛結束的印度、美國和日本三國聯合海上軍演中,印度拒絕了澳大利亞加入的請求,並建議澳大利亞派官員在三國軍艦上觀摩演習即可。據路透社報道,印度海軍官員和外交官表示,主要原因是考慮到了中國表示反對擴大演習的主張。

  中國外交部7日在回應此次軍演時説,中方對有關國家之間發展正常關係、開展正常合作不持異議,希望這種關係與合作不針對第三方,有利於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在4月份的兩國領導人會晤之後,印澳總理也對建立外交和國防部門層面2+2會談形式來作為新的機制來深化戰略伙伴關係表示期待。隨着防務關係的拓展,未來數年間,兩國還將設想加強防務代表。

  對此,喻常森分析道,外交和國防部門2+2會議是澳大利亞和日本、以及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對話和溝通機制。澳大利亞和印度之間此前並無此種機制,兩國總理聯合聲明中關於澳印可能建立2+2會談機制的想法,反映了兩國關係走近。

  澳印自貿協定短期內難簽訂

  《印度時報》18日報道稱,畢曉普此訪,除加強兩國防務和安全關係外,另一大重要任務便是商談澳印貿易合作,兩國可能借畢曉普此訪,進一步縮小分歧,為兩國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協定助力。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早前曾報道,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離開印度前向媒體透露,澳大利亞可能無法達成與印度的自由貿易協定。他説“我們可能得出的結論便是雙方分歧過大。”特恩布爾還説,印度的保護主義根深蒂固,而莫迪正在改變這種現狀,但這仍需要時間。”

  對此,喻常森認為,澳印自貿協定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簽訂。他分析道,與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巨大的貿易額相比,澳印之間的貿易額較低。而且澳印兩國商品的互補性,也不是特別強。鑑於此,想推動自貿協定也推不太動,兩國簽署自貿協定的動力不是很足。相比而言,澳印貿易額僅為澳中貿易額的十分之一。

  喻常森表示,本次澳大利亞外長訪印,擬繼續商談澳印自貿協定有關議題,也與澳大利亞外交政策強調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構建平衡的關係相符。澳大利亞也希望不要依賴某一個單一市場。與中國和印度都進行合作,反映出澳大利亞不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考慮。

  對於澳印關係走近,喻常森稱表示理解。但對兩國關係能走多遠,仍持觀望態度。他説,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民主的發達國家,有自己的價值觀,與仍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有不同之處。例如在核領域,澳大利亞持反對核擴散立場;在氣候變化領域,澳大利亞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推動者;在外交領域,澳大利亞也十分重視聯合國外交。澳印雖然都是英聯邦成員國,但兩國關係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密切。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愛丘山”:一丘之貉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84 字。

轉載請註明: 格鬥孤兒遭強迫按手印帶回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