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泫
最近郝蕾在《我就是演員》這一綜藝上,對金子涵的評論引起了熱議,他建議金子涵不要當演員,而是迴歸唱跳歌手的身份,而金子涵在台上一臉尷尬。
看到這兒,不僅讓人想到了近年來我國娛樂圈的一個怪象:演員在各大晚會上唱歌,搶偶像歌手的飯碗。而真正的唱跳歌手卻一連接到多部電視劇的邀約。演員缺戲演,而偶像歌手缺少舞台。但是在偶像拍劇的消息傳出之時又有評論也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偶像的粉絲的歡歡呼及安利,另一方面,就是其他觀眾的不看好。
評論來自粉絲:
評論來自觀眾:
郝蕾的這段話很真實,也恰恰反映反映了整個行業本身的問題。對於金子涵本身來説,也許她本身並不想來參加這個演員節目,但是因為沒有工作的邀約,或是經紀公司想要按照現在大多數偶像的發展道路,來對金子涵進行職業規劃,所以才讓他參加這個節目。
曾經我們講究的是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跨界是一個了不起的職能,因為只有本身專業技能過硬的人才去跨界。例如張國榮,梅豔芳。
但是現在來看,無論是2020年爆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選秀出道的各類女團頻繁參加演戲綜藝,奔走於各大劇組。都將這個跨界變得“簡單”了起來,但門檻也變得更低了,最終買單的其實還是觀眾本身。
但是演員和偶像真的有壁嗎?其實不然。
舉個例子,日本傑尼斯公司盛產偶像。其旗下原SMAP組合中的木村拓哉曾一舉創下收視紀錄,並且迄今為止,在日本收視前十的電視劇中,由他主演的電視劇也佔據半壁江山;
他的後輩嵐這一組合中的二宮和也,在影視劇中取得不錯的成就並拿到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第89屆日本電影旬報獎最佳男主角,橋田賞、文化廳藝術祭賞、銀河賞,日劇學院賞、東京電視劇大獎多項大獎。
他們都是偶像,但是他們在演員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小覷,如此看來演員和偶像並非真的有壁。
那麼為什麼在國內,一旦愛豆去演戲,就會遭到羣嘲呢?因為偶像出演的劇作,大多數質量並不過關。比如豆瓣評分4.5 的《誅仙》,2.9的《上海堡壘》等等。
從資本方的角度來説,資本方找偶像演戲,並不是偶像本身與這部劇的角色多麼契合,也不是演員的演技多麼生動,而是想借用偶像本身的流量經濟,這樣即使不做大規模的宣發,也會有一部分固定的羣眾,即偶像的粉絲為這部劇買單。
從偶像本身的角度來説,國內並沒有專業的唱跳舞台和打歌舞台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時由於受到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他們經紀公司對偶像的也大多數朝“錢”看,在自身專業還不過硬的前提下,就安排偶像進組,導致劇作的水平極低。
另外,這幾年選秀綜藝頻發,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有許多人想要成為偶像並不是因為有多麼熱愛舞台,也不是因為多麼熱愛唱跳,而是這個職業可以帶來足夠多的光環和利益。所以,有許多素質較差的“偶像”,進娛樂圈的目的是為了 “撈快錢”,帶着這樣不單純目的去演戲的,又怎麼會好好磨練自己本身的技能,給觀眾呈現出好的角色呢?
流量經濟時代的現在,我們似乎只學到了日韓的粉圈,為愛豆打錢,為愛豆控評,愛豆説的都是對的,愛豆的戲我去看,愛豆的代言我去買。
但是對於愛豆本身,並沒有學到日韓愛豆的敬業,也沒有學到日韓愛豆的專業水平,似乎只要有一張臉,就萬事大吉,粉絲源源不斷。
但這並非是長久之計,畢竟曾經年少的粉絲也會長大,畢竟行業還在發展,畢竟最後最具有消費能力的,也是真正的觀眾,使我們這些也許連微博都不用的平平無奇的“打工人”。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讓偶像和演員無壁,觀眾不會因為主角是偶像就被勸退,首先要從行業的根源抓起,做到劇為觀眾服務,而不是為資本服務,經紀公司培養偶像的道路不是“一條龍”,所有有些流量的偶像都要去演員這一行業分一杯羹,而是有天賦的對其進行培養,沒有天賦的專心在唱跳舞台上發光發熱,在不同的行業創造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