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9月6日,由俄羅斯聯邦文化部、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湖南省委宣傳部及湖南省電影局指導,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俄羅斯中央夥伴關係電影公司共同主辦的“俄羅斯電影周”在中國北京拉開帷幕,正式啓動為期4天的俄羅斯電影展映活動。
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安德烈·傑尼索夫,國家電影副局長白軼民,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總經理毛羽等領導及電影人賈樟柯、張光北等嘉賓蒞臨俄羅斯電影周”開幕式現場。
演員張光北是俄羅斯同名電影《這裏的黎明靜悄悄》電視劇版的導演與製片人,他想起十六年前,在莫斯科見到小説作者瓦西里耶夫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他稱,“兩國電影工作者並肩戰鬥的經歷讓我難忘,作為一名影視工作者,能夠為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非常有意義。”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電視劇版截圖
導演賈樟柯表示,自己一直是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的影迷,也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挑戰戰爭題材的拍攝。年輕一代俄羅斯電影人具有“詩意與現實”並存的創作特點,中俄兩國電影工作者的心靈相通,未來一定會在電影領域裏有更多的合作。
事實上,賈樟柯早在2017年就曾和俄羅斯導演聯合執導金磚國家首部合作影片《時間去哪兒了》。該片由賈樟柯監製,匯聚五位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的電影導演,分別以“時間去哪兒了”為主題拍攝一部電影短片,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講述出自己對時間和情感的不同理解。
此次“俄羅斯電影周”將於9月6日-10日,9月8日-12日分別在北京和長沙兩地展映《最後的前線》《獵殺T34》《邊境迷霧》《生死球賽》《89高地》《卓婭》等6部俄羅斯反法西斯題材代表作品,在光影世界展現出俄羅斯的人文魅力和民族精神,也為秋日北京、長沙兩地的觀眾,帶來了北國的春天。
北國之春
六部影片中,《獵殺T34》曾於2020年12月11日在中國上映,講述了英勇的蘇聯士兵從德國人手中成功脱險的故事。該片曾榮獲第五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鋼鐵人評委會特別獎章”及“最佳剪輯獎”。
《邊境迷霧》在今年3月12日於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邁克爾從前認為祖先是蘇德戰場上投降自殺的叛徒,但是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時間之門,穿越回去後發現祖先全是英勇的戰士……
《最後的前線》講述了1941年10月波多爾斯克步兵和炮兵學校學員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
《89高地》壯烈再現了悲壯慘烈的“高加索平原”大血戰,比展現狙擊手的經典之作《兵臨城下》更增史詩氣勢,一舉奪得俄羅斯奧斯卡金鷹獎、俄羅斯尼卡國際影展大獎。
《生死球賽》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1942年,蘇聯烏克蘭共和國境內的基輔市落入了德國軍隊手中,新的基輔足球隊要與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納粹隊打一場比賽……該片和《勝利大逃亡》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藉助足球題材展現戰爭殘酷和法西斯暴行。
《卓婭》取材自蘇聯衞國女英雄:1941年秋天,女學生卓婭自願參加了一次破壞活動,不幸被俘,卻始終沒有屈服。她也是首位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女性,早在1945年就曾被拍成同名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展映的俄羅斯影片都是2000年後上映的,也都以蘇聯衞國戰爭為背景,但呈現出與俄羅斯這個戰爭影片生產大國以往同類題材電影不一樣的色彩。
《邊境迷霧》在傳統的英雄主義讚歌中,用穿越的藝術手法令生活在現代的紈絝子弟穿越到國家最危難的時刻,在家國情懷和生離死別中體會到前人的艱辛和現在的美好,並藉此對當下的種種思潮進行反思。
《最後的前線》在傳統的戰爭片中加入了校園青春的元素(並以諜戰反特橋段作為節奏過度),當古典浪漫主義的愛情遭遇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爭,早已預示了殘酷青春的花祭和羅曼蒂克的消亡。3500名軍校生中的2500多人永遠留在了戰場上,歸鄉的戰士也已不再是少年,唯有在硝煙和眼淚中再次與“達瓦里希”的微笑重逢……
在《生死球賽》中,導演主動地放棄宏大敍事,將波瀾壯闊的歷史着眼於小人物(蘇聯足球門將尼古拉·特拉塞維奇)的經歷,以其一生愛而不得的悲劇,通過對於悲壯無畏的比賽勝利還是納粹槍口下的苟且失敗這一終極抉擇,深刻觸及到戰爭的本質和人性的反思。
《生死球賽》中的納粹萬人坑場景令人震驚不已
《獵殺T34》中的坦克都是二戰真實的T-34和豹式坦克修復版,所有演員訓練開坦克3個月並完成所有動作,還請來了《狂怒》的軍事顧問;《89高地》投資4個億,動用了兩個師5000名軍人、300輛坦克、200架飛機參與拍攝,不禁讓人想到影史上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1966年謝爾蓋·邦達爾丘克自編自導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如油畫般的戰爭場景
由此可見,俄羅斯電影來到新世紀後,在藝術上向傳統迴歸,在價值上向大眾迴歸,在題材上向經典迴歸,並在經典敍事的基礎上融入了影片類型結合的潮流,並藉助現代電影工業的發展實踐着屬於自己民族色彩的電影語言。
紅色浪漫
説到電影語言,蘇聯電影為世界電影做出的兩大貢獻莫過於蒙太奇和詩電影。
1923年,電影大師謝爾蓋·愛森斯坦在雜誌《左翼文藝戰線》上發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開創了電影蒙太奇理論與蘇聯蒙太奇學派。其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講述了敖德薩海軍波將金號戰艦起義的歷史故事,片中的“敖德薩階梯”也成為了影史最經典的蒙太奇片段,並以7分鐘155個鏡頭印證了自己那句名言,“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該片也因此站上了蘇聯電影黃金時期的金字塔尖。
敖德薩階梯上著名的嬰兒車
1957年,蘇聯導演米哈依爾·卡拉託佐夫執導的《雁南飛》被認為是“俄國人發射的一顆電影衞星”,突破了蘇聯二戰影片的刻板框架,透過細膩入微的情感刻畫將“大雁南飛”巧妙的形成了電影的雙重隱喻,並將電影引領上了一條詩意電影的道路。
片中頗具詩意美感的長鏡頭、旋轉鏡頭,將畫面的意境與故事的內涵完美重合在了一起,用一個從未到過戰場的女性的生活,呈現出蘇聯青年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遭受到的磨難。
《雁南飛》中,男主臨死前望着疾速旋轉着的白樺樹梢,他想象着自己與女主結婚的畫面,成了影史經典鏡頭
除了這兩部改變世界的電影,上世紀20年代的《夏伯陽》《列寧在一九一八》、衞國戰爭期間的《卓婭》《斯大林格勒》、戰後的《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60、70年代的《這裏的黎明靜悄悄》《解放》《兩個人的車站》《辦公室的故事》等都是享有世界聲譽的電影名作,更別提那些由本國名著改編的《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安娜·卡列尼娜》等,讓蘇聯電影承載了極為豐厚的文學滋養。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電影模式也開始為中國影人所借鑑,並一度成為中國電影的創作範本。當時中國建立起一個從管理、生產、經營的完整配套的電影管理體制,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先後建立,與東北電影製片廠攜手成為新中國初期電影設置的主陣地,逐漸走出了具有民族氣派和現代特徵的新中國電影之路。
2020年的《囧媽》中,徐崢導演還在貝加爾湖的冰面上用詩電影的手法重現了《伊萬的童年》中伊萬在水面上的奔跑,並用那首“囧媽”在紅星劇院唱起的《紅莓花兒開》展現父輩的青春、愛情和那個深受“蘇聯老大哥”影響的充滿信念的時代。
近年來,中俄兩國都在採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文化戰略,不斷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並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屢獲獎項,走出了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徵和時代特色的大國電影之路。與此同時,中俄兩國也通過定期互辦電影節、合作拍攝影片、引進並播放雙方優秀影視作品等方式開展了多領域的電影交流合作,為深化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國家電影局副局長白軼民在“俄羅斯電影周”開幕式上所説的那樣,“本次‘俄羅斯電影周’必將進一步促進中俄兩國電影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中俄兩國電影產業共同繁榮發展,為增進中俄文明交流互鑑、人民傳統友誼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