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05後眼中的別樣年味兒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娛樂

  視覺中國供圖

  虎年春節,你過得有意思嗎?

  每當天氣漸漸回暖,新春的奼紫嫣紅便在徐徐春風中漸漸醖釀。時光流轉,春節的習俗也在時間的長河中變化着。

  前不久,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小記者團採訪了身邊的長輩,跟隨他們的記憶,坐上時光火車,探尋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年俗。他們也採訪身邊的同齡人,呈現出05後中學生眼中不一樣的年味兒。

  祖父輩的春節:手頭不寬裕VS日子熱鬧喜慶

  “我很慶幸,我的曾祖父很長壽。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給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他愛講,我也愛聽,尤其是講他小時候的生活習俗。”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初一(12)班同學王兆宸説。

  這個春節,曾祖父給王兆宸講了有關過年祭祖的故事。

  曾祖父回憶道,在他小時候,祭祖是過年必有的一道儀式。大人們要在紅紙上把家譜寫下來,擺在祖宗像前,再擺上四道菜。接下來,大人們給祖宗磕頭,晚輩給長輩磕頭。

  讓王兆宸曾祖父印象最深的,是祭祖時大家身上的新衣服,“平時,大家的衣服上有大大小小的補丁,只有過年時,才捨得穿一件新衣裳。”

  説着,曾祖父不忘囑咐王兆宸,“現在不僅能吃得飽,而且能吃得好,還都上得起學。你要知足,惜福,心存感恩,感謝國家。”

  和祖父輩聊天,中學生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現在的日子和之前比真的是天壤之別。

  “這種感覺,彷彿在曾祖父的記憶裏走了一圈,像看了一場電影。”王兆宸説。

  在採訪陳亦冉同學的外祖父時,同學們也有類似的感受。當時,老人家眯着眼仰起頭,彷彿在追憶逝去的年華。

  半晌,老人家徐徐地説:“那時候家裏窮,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一塊兒肉,只盼着過年時鄰里街坊殺一頭豬,勻給大家一點兒。”

  不過窮歸窮,老人家記憶裏的春節,過得還是很講究的。

  比如,貼春聯,這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事。臘月三十,午飯前,大人們需要把舊的春聯撕下來,再把新的春聯貼上去。

  “那時候可沒有現在這樣的雙面膠,我們都是用麪粉摻水熬製出來的糨糊,用大刷子蘸上糨糊刷在牆上,對聯貼上去既牢靠又環保。”陳亦冉的外祖父講得繪聲繪色,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高二(8)班沈小琢同學的父親説,小時候過年是從過小年開始的,從小年起,孩子們就可以吃到粘牙的關東糖、平時難以吃到的花生瓜子。他們還可以藉着過年的開心勁兒,和父母一起糊窗户、貼窗花。

  “從初一到初五,是過年最熱鬧的5天,大家走街串巷,互相送出祝福。直到正月十五過後,紅火熱鬧的年才算告一段落。”沈小琢的父親説。

  説起春節,秦汀萱同學的奶奶的腦海裏浮現幾個關鍵詞:祭祖,趕集,去廟會,吃素餡餃子,看鄰居家放的煙花……

  “小時候家裏並不寬裕,我記憶裏的春節比較樸素。”奶奶説。

  打開奶奶的記憶之門,同學們發現,春節在大人們忙裏忙外的腳步裏和爆炒五花肉的香氣裏漸漸近了,孩子在窗前貼剪紙,屋內破舊如昔,只有桌子上蓋了一塊紅布,第一鍋菜已經出爐。

  一陣風吹進家門,是奶奶的父親,他小心翼翼地從口袋裏拿出一朵絨花,遞給女兒。那朵紅色的花盛開着,像是暖春已至。奶奶講給同學們:窮困又如何呢?只要滿懷希望與期待,亦是大幸。

  劉博約同學的父親談起春節,眉眼間都透着新春的喜氣:過大年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能穿新衣、領壓歲錢。

  “那時候,大部分人家都不富裕,就等着過年置辦一身新衣服。”劉博約的父親回憶,大人給孩子們發了壓歲錢,孩子們就拿着嶄新的鈔票,飛也似地竄到街上,從臘八一直玩兒到十五。

  那時候,孩子們常常出門放鞭炮。劉博約的父親記得,那時所謂的鞭炮,不過是兩釐米長的小炮兒,沒有紅皮兒裹着,孩子們就一顆一顆地點着玩,那種感覺和現在的摔炮應該差不多。

  “總之,雖然窮,但也很快樂。”劉博約的父親感慨道。

  05後的春節:鞭炮煙花少了VS網絡拜年新風尚

  説起現在的春節,劉博約的父親總覺得年味兒淡了。他説,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可年味兒卻越來越淡了。從詩詞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到如今安靜的除夕夜,“年”似乎不再有那些“盛大熱烈”的儀式了。

  05後同學們也紛紛感慨:“春節除了放長假,好像也沒什麼特別之處。”有的同學説,每逢春節,總會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年”這個詞都彷彿是熱氣騰騰的,像空中熱烈的煙花。可現在卻沒有了以往那種濃濃的年味兒。

  沈小琢説,似乎在年夜飯開始的那一刻,她才感受到——原來,過年了。

  劉博約説,身邊的同齡人,很少再願意花時間去“遵循”老的習俗,更多是在微信裏互致祝福、發發紅包。

  李若萱同學發現,過年回家,親朋好友團聚一堂,但一些同齡人寧願抱着手機在虛擬網絡“神遊”,也不願意接觸真實的親情,“親戚朋友就在眼前,可中間卻隔着最遙遠的距離。”

  沈小琢同意這些説法,不過她還有一個新的觀察角度:如今的年味兒在新技術的發展下,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滲透人們的生活。具體來説,每逢春節,各大社交平台,都會開展類似“集福字”的活動。

  “這是呈現在互聯網上的新風尚,是基於科技技術進步的產物。”沈小琢説,“如今,拜年的方式也在不斷豐富。視頻通話使天涯各處的人們心連心,微信紅包讓長輩的寵愛如期而至。屏幕上的電子煙花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讓空氣保持清新幹淨。”

  在沈小琢看來,這是時代饋贈給人們的禮物,讓世界聯繫更緊密,讓天涯海角的遊子跨越大洋,看到新年的紅燈籠,享受團圓的幸福,也讓空氣更加清新,讓生活更加安寧。

  懷念從前的 享受現今的

  “過年,過的是一種情。我們懷念從前的過年,是懷念一種驚喜和期待;我們享受現今的過年,是享受一種寧靜與祥和。”沈小琢説。

  她説,每年春運不論路有多難走,票有多難買,很多人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回家的旅程。春節,不只是過年,更重要的是親人的團圓。

  看着電視機傳來春晚的畫面,沉浸在家人推杯換盞的氣氛中。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的笑容撐開了皺紋,弟弟妹妹的吵鬧迴盪在房間的各個角落,爸爸、伯伯和叔叔們,圍在餐桌旁談天説地、暢想未來。

  ——這就是沈小琢所期待的過年畫面。她説,正因為有這樣的相聚,才有了記憶裏那永不褪色的農曆新年。

  在她看來,時代在變化,過年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但無論如何,不變的依然是中華傳統節日裏人們對和諧與幸福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今年的餃子格外香,這是團圓的味道,它在舌尖上跳躍,在內心裏舞動,在血液裏流淌,是值得用心品味一生的味道。”沈小琢説。

  (指導老師:李思思 張京靈)

  沈小琢 李若萱 劉博約 秦汀萱 王兆宸 陳亦冉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小記者團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