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也沒關係。”
當UP主@小蘑菇-2歲9個月 在視頻中説出這句話的時候,她只是想安慰身邊傷心的女兒。
沒想到短短几天內,這句話便登上了熱搜,視頻在全網被播放了上千萬次。
故事發生在二月底的某個晚上。
UP主帶着兩歲的女兒小蘑菇從商場出來,正好看到有人在給小朋友發放氣球。
小蘑菇想要去領氣球,卻又始終鼓不起勇氣開口。
於是,為了幫助女兒建立起信心,UP主決定在路上和女兒演練一次要氣球的場景。
女兒:阿姨!
媽媽:哎。
女兒:我可以要一個氣球嗎?
媽媽:小朋友你好勇敢,可以送給你一個。
女兒:謝謝阿姨!
這段對話演練好多次後,媽媽突然想能不能試着拒絕一下:
女兒:阿姨!
媽媽:哎。
女兒:我可以要一個氣球嗎?
媽媽:抱歉小朋友,這個已經有人要了,不能送給你。
女兒:嗯……
媽媽:寶寶,你應該説“沒關係,那我下次再來”。
視頻裏這個看着就3歲左右的小朋友,在第一次感受到“被拒絕”後,躲在媽媽身後流下了眼淚,讓人覺得特別心疼。
媽媽連忙温柔地給女兒講起了道理:你向別人提出請求的時候,是有可能被拒絕的。如果別人答應你的請求,那就説謝謝;如果別人沒有答應,那就説“沒關係”。
女兒聽得似懂非懂,最初還是無法跨過“被拒絕”的情緒關,甚至被拒絕怕了,都不敢再提出自己的小請求。
於是,第二次演練開始了。
開始前,小蘑菇還用力跺了跺腳,給自己打氣。
“阿姨,我可以要個氣球嗎?”
“抱歉小朋友,這個氣球已經送給別人了。”媽媽再次拒絕了女兒。
話音未落,剛才還信心滿滿的小蘑菇,瞬間低頭把自己藏了起來,然後一聲不吭地躲到了媽媽的身後。
第二次演練,再次以失敗告終。
看着懷中傷心的女兒,UP主想着如何才能讓她振作起來。
一摸兜,正好有一塊過年時剩下的糖,她有了主意。
“媽媽給你一顆勇氣糖,吃完了就會變勇敢好嗎?”
這句話一出口,小蘑菇的眼神瞬間亮了。
她迫不及待地用小手扒開口罩,然後張開嘴,一口吞下了媽媽遞過來的“勇氣糖”。
效果立竿見影。
吃完糖後小蘑菇蹦跳了起來,彷彿真的被“勇氣糖”賜予了力量。
在媽媽的鼓勵下,她對着鏡頭大聲喊出了自己的“勇氣宣言”。
“被拒絕也沒關係!”
“我勇敢!”
“勇氣糖”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在B站收穫了300多萬播放量,並且在短短几天內跨越年齡、圈層,引發了全網的感慨和共鳴。
這段温馨而不失教育意義的視頻,受到網民們的點贊。
更讓她意外的是,無數已經工作多年的成年人,竟然都在看完視頻後紛紛落淚。
有人説:
“這個視頻把我看哭了,媽媽的治癒和引導真的太棒了,希望大家都能有拒絕別人的勇氣,也有被人拒絕後的好心態和再次嘗試的勇氣。”
在B站的評論區,許多人用或長或短的文字,訴説着自己曾經被拒絕的經歷。
不會拒絕的孩子,未來會很辛苦
很多孩子一開始是敢於説“不”的,但是家長可能過多給孩子灌輸“愛分享、有禮貌”“樂於助人”等思想,常常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這些品德本身是好的,然而由於家長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誤以為自己“不分享”、“拒絕了別人”就不是個好孩子,只有聽話、順從才能被喜愛。
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而輕視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過分在意別人會不會不高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的要求,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傷害自己,容易演變成“討好型”人格。
不懂拒絕的人,通常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也很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拒絕。
他會認為自己不被喜歡了,覺得難過、沒面子、憤怒,心理比較脆弱。
而敢於拒絕的人,通常自我價值感比較高,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清晰的自我邊界。
明白別人有請求的權利,自己也有拒絕的權利;心中有底線,知道自己什麼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
懂得拒絕的人,更能收穫良性、穩定的友誼。
學會對別人説“不”,也能坦然接受別人對自己説“不”,是社交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家長需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教孩子學會拒絕,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要什麼事都只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非原則性事情上,可以多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允許孩子説“不”,引導他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聽話、順從。
同時,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也可以拒絕。
在生活體驗中,讓孩子明白拒絕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針對人,重要的是拒絕的方式要正確。
所以不要擔心別人因此不喜歡你了,也不必因為被別人拒絕而難過或覺得沒面子。
讓孩子學會禮貌、友善而堅定地拒絕
針對膽小怕事,不敢拒絕別人的孩子,告訴孩子合理地拒絕別人,不是無禮的行為,是對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尊重。
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擁有健康友誼的一種保護。
否則,孩子可能怕別人生氣而不敢拒絕隔壁鄰居遞過來的食物,可能怕不再被朋友歡迎而跟着他們一起做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事情。
幫助孩子掌握更好的拒絕別人的方法,注意説話方式,語氣不要太沖,不讓別人感到尷尬,自己也不會感到愧疚。
比如一個孩子要搶自己的玩具,告訴他:“不行,我現在也想玩,等一會我玩好了可以給你玩”。
比如自己很喜歡的書,不想借給別人,就明確告訴他:“我也很喜歡這本書,所以捨不得借給別人。我跟你説在XX可以買到。”
委婉一點,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説明拒絕的理由,試着讓別人去理解,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這樣的真誠相待,更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想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
人格健全的孩子,
教孩子學會拒絕,
這一課不能缺!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顧軍
綜合:圖文綜合自嗶哩嗶哩、錢志亮心理工作室、首都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