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不知從何開始,“德藝雙馨”成為表揚一位演員的重要標準。可是,這真的是自然合理的現象嗎?或許在我們重新審視當下演藝圈的時候,先把目光放到這部於10月30日上映的紀錄電影《演員》身上。
而電影裏的主角,除了“演員”身份之外,本身還有一個更具魅力的稱號——明星。
1961年,在周總理提出評選中國電影界自己的電影明星後,在一場轟轟烈烈地評選之後,來自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多家機構選出的趙丹、謝添、謝芳在內的22位演員,被定名為“新中國人民演員”,更是百姓口中的“二十二大電影明星”。
影片並不是單純地展示了這羣老藝術家的風範,更多還是關於那個年代裏,每個文藝工作者的初心。正如電影海報借鑑了謝芳主演的電影《舞台姐妹》中的經典台詞,“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01
道德
所謂“德藝雙馨”,“德”在前。紀錄電影《演員》中有一段,是導演採訪祝希娟前輩。祝希娟談到自己那批人學表演的時候,接受的都是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而他們的第一節課,就是“演員的道德”。
當時,她被謝晉導演選為《紅色娘子軍》的女主角之後,後續更是拿到了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的榮譽。要知道,在那個通信不發達的時代,百花獎都是靠着觀眾們一張張的寄信投票,選出自己心中的“最佳”。
畢竟對於演員而言,被觀眾認可,也是成功的關鍵一部分。隨後,她更是評選為“新中國人民演員”之一,這些接踵而來的榮譽,對於任何一位演員而言,這都絕佳的福氣。更何況,當時的祝希娟才是初出茅廬的新人演員。但周邊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因此就將她捧着,反而告訴她,“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演員王曉棠也曾在訪談節目《足跡》中,提到過演員的修養問題,“演員德藝雙馨現在都要給獎,我覺得這是做演員最起碼的要求,他應該要這樣,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個公眾形象,如果你本身德和藝都不好的話,你的形象沒有説服力。”
在老一輩的演員眼裏,“德”永遠是那個前提。尤其是在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初期,湧現出不少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當演員讓自己在鏡頭裏成為那些先烈時,也都從自己本身品德出發。
在電影《烈火中永生》中飾演江姐的於藍也感嘆,“那些榮譽都是我們得到了,而她(江姐)沒有得到。”
紀錄電影《演員》就如同一本教科書,老一輩的演員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去展現。影片導演潘奕霖和這些前輩,並沒有刻意去表現,而是言語中,點到為止,畢竟“德”是基礎,是本身就應該具備,且不需要過多贅述的地方。
做演員之前,先做人。演員們只有能做到真實,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可,獲得更多的掌聲和鮮花。《青春之歌》的主演謝芳也強調,沒有觀眾,就沒有演員。
02
藝術
怎麼樣才是好演員?如今,越來越多電影上映前,在宣傳的時候,去強化演員們的敬業,去突出演員的演技。可是回看過去,對於每一位演員而言,這都是應該的。
為什麼在那個時代,即便沒有超前的電影技術,拍攝條件也沒有那麼完善,但依舊能拍出令人扣人心絃的電影作品?這些演員們又都能一個個在大銀幕上,留下鮮活的角色呢?
因為那個時候,每個演員都懂得去體驗生活,去觀察生活。曾參演“新中國第一部故事電影”《橋》的於洋老師,就談到“希望我們現在的電影也好,電視也好,還是要向生活看齊。”表演絕對不能用自己的想象去創作,這必然會讓表演失真。
出演了《我們村裏的年輕人》的金迪,就曾因為“不真實”被訓斥。當時年輕的女孩都流行“刷睫毛”,於是她就讓化妝師也處理一下。結果這種“畫蛇添足”的做法,被導演當眾指責,“農村姑娘哪有刷睫毛的?”
有過這次烏龍之後,她也非常明白,“你演什麼角色,就應該像什麼角色。”
田華在出演《白毛女》時,就以更真實的一面去貼近角色。雖然當時的技術無法直觀的實現白毛女的頭髮,但她在化妝師的幫助下,以自己紮實的生活經歷相融合,最終成就了這個角色。
如果有人説,田華之後,再無“白毛女”。這句話如今看來,絲毫不過分。
這是當時候電影人的專業態度。不僅僅是演員本身,是整個創作團隊都力求完美,不講究。當時在拍攝《我們村裏的年輕人》時,起初因為拍攝條件不成熟,膠片不統一,加上沒有電腦技術後期的輔助,最後呈現出的影像效果是割裂的。
可以將就嗎?或許可以。但創作團隊並沒有湊合創作,而是把整個片子全部推倒重拍,找來了重組的伊斯曼膠片,才完成了最後的成片效果。
或許,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認真去研究電影背後的故事。電影創作是艱難的,更何況是在條件簡陋的當時,紀錄電影《演員》通過口述者的講述,讓我們回到那個時代,回到他們從藝的初衷。如今不少頒獎典禮上,獲獎者都會提到,希望自己不忘初心。
“初心”是什麼?或許《演員》裏的內容就已經説明了一切。這兩個字簡單,但又厚重,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整個新中國的演藝發展進程,也值得每個當代演藝圈的人思考。
紀錄電影《演員》更像是一種傳承,告訴大家,不要忘記從業者的這份“初心”。
電影最後,祝希娟談到,原本“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的名單中,有個名額是演員劉瓊的。但當時,周總理親自給他打電話,希望能把這個名額給青年演員。在整個發展中,“初心”就像是一個接力棒,它始終存在,然後不斷地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