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的時候,主持人華少也乘着東風,火得一塌糊塗。
短短的47秒,他念完350字的廣告詞,嘴速快到打破吉尼斯紀錄。
華少也憑藉一張快嘴徹底紅了,一度被稱作“中國好舌頭”。
然而他成也一張嘴,敗也一張嘴。
曾經憑藉在《中國好聲音》裏展現快嘴功夫家喻户曉,還一度被觀眾視作浙江衞視的“一哥”。
可今時今日,他跟《中國好聲音》這檔王牌綜藝一起,迎來了退潮。
我們在過氣藝人“收容所”裏就能見到他——華少正忙着直播帶貨。
在娛樂圈的盡頭,他日復一日地用拙劣演技,用佯裝的真誠,透支着他所擁有的粉絲基礎,上演着同樣的劇本。
送福利!虧本送福利!
知道他賺錢很快活,但給人的觀感的確不大好。
另一方面,經歷了高以翔去世,以及其他種種事件,華少的口碑和觀眾緣也跌到了谷底。
當年紅極一時的華少,終於迎來退潮,但很多人都還鬧不明白,他究竟何至於此?
扒拉扒拉他在節目中展現的為人處世,從他身上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口無遮攔”的代價,還是頗為沉重的。
跟其他過氣藝人無處可去,只好到直播間謀生路有些許不同,華少的“下凡”多多少少都帶着點自食其果的意味。
爭議無非圍繞着四個字,也是許多喜歡逞口舌之快的主持人的通病:口無遮攔。
主持人得要會説,卻又不能多説。
而華少便敗在了言多必失,刺探嘉賓隱私無遮攔,開別人的玩笑也無遮攔,誇耀自我更無遮攔。
1、“好舌頭”成“長舌婦”
從他在綜藝節目面對孔雪兒的三言兩語,就可以看出問題所在。
孔雪兒問老師:“魚子醬不用配點蘸料嗎?”
老師温聲細語回答,可以品嚐一下食材本味。
華少反倒一臉不屑:“知道嗎?魚子醬就是這麼吃的,要不要給你搞碗泡飯?”
老師建議先用舌尖品嚐,但孔雪兒為了雅觀,選擇了一口嚥下。
華少一面發出大聲嘲笑,一面帶頭奚落:“你怎麼用嚼的?嚼瓜子仁是不是?”
令人不適之處在於,言語間遮蓋不住的傲慢感,以及明晃晃的自視高人一等的優越。
主持人最要察言觀色,他卻全然不理會孔雪兒面上的尷尬神色。
這一片段在網上發酵之後,“快嘴”的華少,又給他的“口無遮攔”添了一層磚瓦。
華少引發嘉賓和觀眾的不適,並不是偶然的疏忽所致。
畢竟他沒有眼力見,早已不是一次兩次。
2014年,華少已經憑藉着《中國好聲音》走紅,正在風頭上時,他還擁有了自己專屬訪談節目《大牌駕到》。
在採訪張家輝的時候,他上來便是毫無顧忌對隱私的一番刺探。
只見他把手放到腮下,表情甚是凝重。
手指頭上密密麻麻的大戒指,恨不得每一個都能當鏡子照。
衣袖落下,手腕上明晃晃的名錶也格外醒目。
“你什麼時候買的第一套房子?”
張家輝如實回答九十年代,華少轉頭回看助理,微妙一笑,佯裝豔羨。
助理隨即搭腔:“你也有三四套了好嗎?”
助理的恭維讓華少飄飄然,他眉開眼笑,語氣中自帶七分顯擺,三分八卦。
“人家1992年就買了,我要那時候就買了,現在何止三四套?”
接着又問:“大明星都該有很多套豪宅,你有幾套。”
張家輝答曰,不方便透露。
華少假意表示理解,三兩秒後卻話鋒一轉:“現在房子多大呢?。”
張家輝依舊錶示不好説,華少方才想着轉變話題。
一開口卻是:“你是那種會干涉女兒戀愛的家長嗎?”
張家輝的女兒那一年才10歲,他對這個問題感到不適,面部的肌肉愈發僵硬,隨即發問:
“怎麼?你要追我女兒是嗎?”
華少並沒有感知到張家輝的異樣情緒,隨口用輕佻的語氣回答:“我兒子有這個想法。”
一期節目錄制下來,華少頻頻在張家輝的敏感點上跳舞。
當華少問到是否會提前準備好採訪的標準答案時,張家輝抓住機會“內涵”了他一把。
“要看主持人分寸在哪,譬如你,剛開始讓我很愉快,但現在我不開心。”
華少裝傻充愣,開始了辯解。
張家輝忍無可忍,不再掩飾情緒,話語中的火藥味愈發濃重。
“我很討厭你剛才説的話,你應該清楚自己的身份。”
華少很顯然沒有把張家輝的一番規勸聽入耳,後來他採訪唐嫣,問題依舊與採訪張家輝時如出一轍。
即便唐嫣回答多次迴避,面色尷尬,也未見華少收斂。
“存款多少?”
“年收入多少?”
“開什麼車?”
“車標是什麼樣的?是盾牌?一匹馬?豹子?”
“北京買房了嗎?”
吳奇隆參加他的節目,仍然是老一套。
問收入、問片酬,問得吳奇隆啞口無言,就差跪地求饒了。
不像是主持人,反倒像是村口嚼舌根的長舌婦,脱口便是世俗成功學裏的評判標準。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綜藝《中國好舞蹈》的舞台上。
華少不斷追問女孩,試圖讓她分享出自己的慘痛經歷。
女孩面露難色,華少仍舊步步緊逼。
幸而節目上還有仗義執言的金星:“討厭死了,請不要在我們的舞台上消費苦難。”
如此,女孩才得以從華少的詰問裏逃脱。
2、嘴皮子功夫厲害,做人的學問太差
利索的嘴皮子功夫為他招來了人氣,但快嘴並不等同於主持功力。
同樣是綜藝主持人,華少與何炅有着天差地別。
為什麼何炅能紅二十年,三番五次的負面也沒能折損他的路人緣?
因為他具有不可替代性,具備高情商,一個在口頭上通貨膨脹,被説到發爛發臭,卻極少人能貼合的詞彙。
有分寸感,該説的説,不該説的不説。
這些詞彙,是眾所周知的主持人必要素養。
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而何炅卻是地方台的主持人裏,為數不多能恪守這則職業素養的主持人。
有些諷刺的是,對於“分寸感”、“邊界感”這樣的詞彙,華少並非理解不了。
在《脱口秀大會》的舞台上,他的一次表演都大半篇幅都在陳述“説話應該有分寸感。”
還表示,直率不能當作免死金牌。
可為什麼,他在鏡頭前展現出來的卻是口無遮攔的模樣。
這一番車軲轆話,與他本人的為人處世尤其割裂。
歸根結底,這是對他人和自己的雙重標準,正應了“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説的時候是那麼理所當然,自己做起來卻是那麼難。
又或者説,這是同理心的缺失。
知乎上評價何,炅“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他不刁難人,總是給足對方面子,無論明星素人,無論咖位大小,總能夠得到他的優待與尊重。
高情商的原始驅動力,並非生搬硬套的恭維話術,而是潛伏於心底的同理心。
而華少正好相反,在他的心裏,嘉賓的感受總是可有可無的,得讓步於節目的話題度,乃至於他本人的炫耀欲。
對於嘉賓流露出的幽微複雜的情緒,比如促狹、敏感、被冒犯,他選擇性失明失聰。
所以他想煽情,卻難以共情女嘉賓的難堪。
即使金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問題所在,他的神色也沒有絲毫愧疚和懊惱。
只有被人攪亂節奏的手足無措和隱忍不發。
他總想深入話題,卻總察覺不到對方的邊界線,對於“隱私”二字過敏。
“收入幾何?”
“開什麼車?”
“住多大的房子?”
“幾百萬肯定是有的吧!”
犀利深入的姿態拿捏到位了,聊些什麼都步步緊逼,所問的問題本身卻既無深度,也無修養,句句讓人咋舌。
他總想帶動氣氛,卻不明白玩笑只有讓人感到舒服了,才會好笑。
面對地位高於他的人,他用奉承的姿態包裹着窺私慾,暗戳戳地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面對資歷淺薄的娛樂圈新人,他像孔雀開屏一樣展現出滿滿的優越感,不會在意別人的感受。
他少的是對現場氣氛與嘉賓情緒的體察,多的是自我表達,自我吹噓。
主持人看似修的是嘴皮子功夫,實際上修的是做人的學問。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作為主持人,口條清晰流利,把控好流程節奏,都只是基本功。
那些能讓他更上一層樓的素養,卻都是書本上沒有的。
得世事洞明,得人情練達。
否則,最多隻是一個合格的報幕機器。
而口齒伶俐的華少,唯獨少了在人情世故上的一根筋。
像那些科班出身,卻被評價為“沒有靈氣”的演員,傷心就是哇哇哭,開心就是咧嘴笑。
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照葫蘆畫瓢,模式化至極。
他這是完完全全把自己當成了節目組的“人工智能”,不大智能,且毫無感情。
3、一張快嘴,已被透支殆盡
何炅成為主持界的常青樹,靠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人情達練。
汪涵和他的《天天向上》一度獲得觀眾認可,是因為包含的知識底藴。
而華少的出名歷程裏,“機緣巧合”與“噱頭”的佔比,反而猶甚。
他本是《我愛記歌詞》、《愛唱才會贏》的主持人,節目不温不火,主持人也不温不火。
如果《中國好聲音》沒有受到全民熱捧,那麼華少也不會順勢走紅。
節目中,主持人的基調是煽情。
華少那一套窺探式訪問也適用,觀眾即便感覺到不適,主要的注意力還是放在導師與選手身上。
而那一套快嘴,又類似走鋼絲、疊紙牌之類的奇技淫巧,夠新奇,唬得住人,又給觀眾提供了獵奇趣味。
如此積攢而來的人氣,無比之虛。
《中國好聲音》熱播的那段時間,是華少有且僅有的巔峯狀態。
後來,《中國好聲音》一年不如一年火熱,華少身上的金光也日漸斑駁了。
涵養撐不起內容,情商罩不住氣氛。
曾經唬人的快嘴,也早已被透支,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
人氣,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斜坡。
光往噱頭上鑽研了,光在話裏話外吹噓自己多麼厲害,多麼有錢了。
反倒忘了,有的主持不是演播廳裏的主角,卻自帶主角光環,是因為他們兢兢業業地服務於演播廳,服務於嘉賓,不搶風頭,卻處處流露才思與人文關懷。
既要為節目製造話題,也要有温度和體貼。
講話舒服,觀眾也就愛聽他講,也把他視作一檔節目的看點。
這些年來,觀眾審美水平一再提高,主持人與基調都帶有“智性”的節目開始被市場推崇。
只曉得倍速念廣告詞,説點別的就討人嫌的華少就顯得浮皮潦草了。
大家常常感慨,時無英雄,方使豎子成名。許多明星都是絕佳的皮相和氣運,配了一顆躁動不安且平庸的靈魂。
華少日漸查無此人的原因,也類似如此,三分的實力,遇着了十分的運氣,一時間風光無二。
事實上道理很簡單,等到潮水退去,大家都會看明白,究竟是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