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萊塢不可能翻拍”的經典是怎樣誕生的

一部“好萊塢不可能翻拍”的經典是怎樣誕生的

春節檔後,上海首個專題展“英倫電影大師展”來了,本週五開票的排影表堪稱一次“神仙打架”的名作集合。改編自同名歌劇的彩色歌舞片《曲終夢迴》,改編自作家福斯特小説代表作的《霍華德莊園》,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品特編劇的《僕人》和《幽情密使》,在學術界掀起“電影心理分析”潮流的驚悚片《偷窺狂》,以愛爾蘭獨立戰爭為背景的《風吹麥浪》,以及一度名列“英國影史百佳”榜首的《第三人》等……選片陣容炫目且龐雜,每一部作品在特定的類型片領域裏擁有難以逾越的地位,每一部作品都曾創造過潮流、甚至仍影響着當下同類型電影的創作。

其中《第三人》的地位格外特殊,這部電影是英國作家、英國導演、英國電影班底和好萊塢資本合作的結果。然而在它上映近半個世紀後,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在一篇文章裏寫道:“每次好萊塢傳出要翻拍《第三人》的消息,我會感到膽戰心驚,因為它是好萊塢永遠無法複製的一部經典。”

作家電影的靈魂

今日的維也納保留着舊歐洲的皇城氣派,彷彿豁免於歲月的一座主題樂園。其實在戰後的頭幾年裏,它和柏林、羅馬沒有區別,到處斷壁殘垣,物資極度匱乏,含辛茹苦的普通人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從黑市交易中獲得必要的食物和藥品。1948年春寒料峭的季節,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接受制片人和導演卡羅·裏德委約來到維也納,這座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都會變成了廢墟上的城市,被切割成四片各自為政的城區,格林觸目所見隨處是人心與街市同等破敗的荒涼慘淡景象。

一部“好萊塢不可能翻拍”的經典是怎樣誕生的

“我初來維也納,竟是看着哈里的靈柩落葬於凍土下……”格林信手在一張信封背面寫下的開頭,後來成了影片開場時男主角霍利·馬丁斯的旁白。這句帶着懸念色彩的陳述,引申出一個友情和愛情在罪與罰的環境中覆滅的黑暗童話,傻白甜的美國蹩腳作家到歐洲投奔童年好友,卻在撥開層層迷霧後發現,對方偽造了自己的死亡並淪落成在黑市不擇手段的惡棍。

片中最廣為流傳的一段台詞是扮演哈里·萊姆的奧遜·威爾斯即興發揮的:“意大利在博爾奇亞家族治下30年,戰亂不斷,但他們擁有達·芬奇和文藝復興;瑞士人安享500年太平歲月,他們發明了什麼?布穀鳥鐘。”但長久以來,一種默契的共識認為,雖有導演裏德高度風格化的視聽呈現和威爾斯獨一無二的表演,但電影《第三人》的靈魂是作家格林塑造的。

格林在維也納的遠郊找到一座廢棄的遊樂場和摩天輪,他把劇本里最重要的一場戲安排在這個環境中——當摩天輪轉到最高處,哈里指着地面上渺小如蟲蟻的人羣對霍利説出這段異常冷酷的話:“人命只是這些移動的黑點,誰在乎呢?在兩萬英鎊和不起眼的黑點之間,誰都願意為了兩萬英鎊讓那些黑點消失。”格林在寫作中賦予了哈里極度矛盾的特質,他既是玩世不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卻保留着頑固的信仰,哈里的扮演者威爾斯有一張孩子氣的臉,他在説完上面那段冷酷宣言後,又近乎柔情地説了下面這句:“老夥計,我仍然相信神的存在。相信我,那些(因我)死去的人會覺得死去比活在這個世道更舒坦。可憐的惡魔們。”

個性十足且自我風格膨脹的威爾斯,在看似喧賓奪主的表演中,恰恰強化了格林在寫作中執着的主題,即,一個罪人同時可以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信仰的純潔和人性的墮落,是可能同時在場的。

一部“好萊塢不可能翻拍”的經典是怎樣誕生的

現實破敗,影像的修辭卻何其優雅,這是電影裏最終極的浪漫

有意思的是,格林每每被問起他最得意的編劇作品時,他從不提《第三人》。這很可能是因為導演裏德顛覆性地更改了格林在劇本中寫作的結局。格林最初給這個悲涼的故事安排了戲劇化的團圓,霍利和哈里的舊情人安娜在墓園相擁。裏德認為,安娜縱然被哈里辜負、被拋棄,但她不會在哈里死後選擇霍利,因為霍利協助警察追捕哈里,他選擇公義時,背叛了友誼。背叛者無法得到圓滿的結局,無論他背叛的初衷是什麼。“公主和王子無法締結良緣,因為公主絕望地愛着一個不可饒恕的惡棍。”所以她漠然地從良人身邊走過,孤獨地走向地平線的盡頭——這個鏡頭很長,長到男演員科頓當時以為拍攝結束了,只是導演忘了喊停,他沒想到攝影機一直在轉。這是一個完全出自導演意志的、非常挑戰常規觀影習慣的超長鏡頭。

一部“好萊塢不可能翻拍”的經典是怎樣誕生的

格林第一次看樣片剪輯時,他質問裏德:這個又喪又長的鏡頭,誰有耐心看完?沒想到這段畫面成了被津津樂道的神來之筆。歲月流逝,《第三人》位列神壇,越來越多重的解讀讓它日漸地脱離它的作者而成為獨立的存在。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裏德和格林相繼辭世,羅傑·伊伯特説,他們這輩影評人在《第三人》中男女情愛的哀歌中看到美國和歐洲的隱喻。“寫拙劣冒險小説的霍利是美國的縮影,魯莽,沒有受過傷害,和某種程度的愚蠢;帶着不可言説的戰時記憶和創傷的安娜,是沉痾深重的戰後歐洲,她無法也不屑於對霍利講述自己經歷過的煉獄。滿坑滿谷的好萊塢電影就像霍利寫的廉價小説,盲目地相信着美好的未來。好萊塢沒有能力複製《第三人》,就像霍利永遠不懂安娜從沒説出口的愛與黑暗的往事。”

這是好萊塢無法企及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年邁的伊伯特用輓歌式的口吻寫下:“我在巴黎一個陰沉的雨夜第一次看到《第三人》,它立刻讓我懂得了電影真正的浪漫是什麼——現實破敗,情感千瘡百孔,但影像呈現這一切時,修辭何其優雅。”



劇照來源:豆瓣

作者:柳青

編輯:童薇菁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07 字。

轉載請註明: 一部“好萊塢不可能翻拍”的經典是怎樣誕生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