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拍部大女主,女演員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一線
《斛珠夫人》官宣演員陣容,這是85後“中花”頂級流量楊冪,繼《扶搖》之後,再次出演的一部大女主劇。而在此之前,85後“中花”中的另外兩位中流砥柱,趙麗穎和唐嫣,也分別拿下了兩部古裝女主劇,《有翡》和《燕雲台》。當然,這也並不是兩位女演員第一次出演大女主劇。
90後小花中,迪麗熱巴的新劇《長歌行》依然是以女主名字命名的女主劇。楊紫的《青簪行》和關曉彤的《我就是這般女子》同樣也是突出女主角色的古裝劇。前者是懸疑探案類,後者則是輕鬆甜寵類。
75後大花也不甘示弱,“電影咖”章子怡首次出演電視劇,選擇了《帝王業》。劉濤時隔多年,再次迴歸古裝劇拍攝《大宋宮詞》。這也是2020年古裝劇市場上,另外兩部令人矚目的女主劇。
至此,演藝圈75後到90後女演員中的多位實力演技派、頂級流量和當紅小花,在2020年待播劇中都有大女主劇在手作為代表作。
不可否認,自2012年《甄嬛傳》獲得口碑、收視雙贏後,電視熒屏上便掀起了一股大女主劇的熱潮。但之後扎堆上映,因劇情同質化嚴重、演員臉譜化痕跡過濃而一度被詬病。
為什麼2020年大女主劇還能再次贏得青睞,扎堆來襲呢?我將在這篇文章裏,從大女主劇這一類型在影視劇市場上經久不衰的原因入手,探討演藝圈女演員演藝事業發展過程中,堅守與突破的博弈。
收入地位崛起,女性羣體偏愛“女強”劇
2012年《甄嬛傳》上映,在中國電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口碑爆棚、收視創新高。該劇不僅在古裝劇市場,還在細分之後的古裝大女主劇市場上“封神”,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
而之後,影視劇市場在“從眾效應”的驅使下,掀起了一股大女主劇的熱潮,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到幾部大女主劇出現在電視熒屏上。
大女主劇之所以會在當前如此受歡迎,主要是由以下兩個方面決定的。
1、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大女主劇增強代入感
偶像劇若以女主角性格特點分類的話,一個重要的類別就是“傻白甜”。無論是現代都市劇,還是古裝武俠劇,故事劇情都主打“灰姑娘獲得真愛”或“麻雀變鳳凰”路線。這一類型最早出現在台灣偶像劇裏,之後被內地影視劇市場借鑑、吸納並進一步發揚光大,曾經風靡一時,尤其被年輕女性所鍾愛。
該類型影視劇通常沿用同一模板,除了主角背景不同外,一般劇情都是,來自普通家庭或貧困出身的女主角,因單純、善良、可愛,被霸道總裁、社會名流、商界精英等“高富帥”人士注意並吸引,從而打敗一眾惡毒的“白富美”女二號,收穫真愛和名利。內地影視劇市場上,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杉杉來了》。
這樣的故事情節實則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少見,但它所營造的美好甜蜜,以及依附於男性的單純戀愛幻想,恰恰滿足了年輕女性,尤其是低齡女性對愛情的憧憬。因此,該題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非常受歡迎。
但是隨着我國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和經濟收入的飛速增長,女性對於自我認知和發展前景都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女性意識正在整體崛起,審美標準也在發生變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女主角的要求更為嚴苛。“傻白甜”題材的偶像劇,以男性為主導的愛情幻想,被認為內容單薄無內涵,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女性的心理訴求。
因此,主打“獨立勵志”,追求愛情、事業雙成功的大女主劇逐漸受到女性羣體的青睞和重視。大女主劇中的主角,往往依靠自身努力,一路闖關、打怪、升級,最終心想事成,獲得事業成功。當然,同時也收穫了真愛。
這樣的劇情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對年輕女性起到情感或心靈上的撫慰作用,是一種代償心理。她們不再是男性世界的點綴,她們是自己故事的主角。這與現實社會中,逐步實現經濟獨立的現代女性更相襯。
“大女主們”的經歷,相比運氣爆棚的“傻白甜”,更接地氣兒,也更能引起女性觀眾的共鳴,增強自我代入感。同時,大女主們成為人生贏家的美好結局,也能使其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悦。
所以,當女性對自我發展形成愈發成熟的觀念,並輔之以越加嚴苛的審美之後,人格獨立自強的大女主們,自然成為女性觀眾心裏的最愛。
2、女性受眾話語權增強,市場需求刺激作品井噴發展
與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相輔相成的則是,女性在影視劇市場上不斷增強的話語權。女性觀眾本來就在影視劇受眾羣體裏占主導地位,而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現實收入的提高,這一羣體業已成為文化產業重要的消費羣體。
智聯招聘曾在去年年初發布了《2018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其中有一項關於成功女性標準的調查。根據樣本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女性認為“在其所處的領域有一定成就”是衡量當代女性是否成功的一項關鍵因素。這表明,我國職業女性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不再將女性角色僅僅定位在“賢妻良母”。在她們眼中,事業上的成功才是更為重要和真實的評價標準。
不久前,有視頻網站就影視劇類型傾向做出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35歲區間的女性對大女主劇的需求不斷增長。這樣的結果正好與上述職場調查報告結果相輔相成,相互支撐。因為,這一女性羣體與調查報告中的職業羣體相重合,且擁有最強的文化消費力。
那麼,當女性觀眾對於大女主題材有迫切需求,但市場上的作品無法滿足她們這一需求時,這就説明供需關係不平等。所以,這樣的具體需求就會推動並刺激同類型作品的生產,以及市場的蓬勃發展。
因此,影視劇市場在近兩年不斷調整方向,將注意力轉向如何展示女性獨立成長和生存狀態。2020年扎堆出現的大女主劇,正是供需達到平衡的結果。
共享“大女主劇”紅利,演員“趨利而行”
1、“大女主劇”帶來的正面效應
確定需求後,接踵而至的便是投資,最後則是將這一需求轉化為實際產出的羣體—演職員。從開篇所述可以看出,在75後到90後這一年齡段跨度極大的女演員羣體裏,無論是實力演技派,還是人氣流量派,皆躍躍欲試,不甘落後,形成“百花爭鳴"的局面。
為什麼女演員們都中意大女主劇題材呢?有的是為了堅守陣地,有的則是為了突破自我。
何為大女主劇?
大女主劇是以女主角的人生為敍事主線展開劇情,講述其經歷命運起伏、生活磨練後,仍然努力拼搏、自強自立,走向人生巔峯的成功故事。因題材特殊性,全劇只為女主服務,無論是劇情走向,還是包括男主在內的故事人物,都為突出女主的美好人格而存在。這樣的角色對女演員們來講,自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從個人品牌價值來看,大女主劇有利於提升演員人氣和知名度。
大女主劇往往篇幅長,集數多,如66集的《扶搖》、54集的《錦繡未央》等。雖然大部分劇集略顯冗長,但播出時間長帶來的自然是持續的曝光量。這意味着在播出期間,演員能夠通過不斷在屏幕上“刷臉”,維持並提升自己的人氣和熱度,從而提高自己的商業價值。
儘管目前播出的大多數該類型劇集口碑不佳,但是由於劇情往往錯綜複雜,故事情節宏大完整,節奏也相對緊湊,觀眾一旦“入坑”,很難再輕易讓出遙控器。對於演員來説,尤其是女主角來説,這是“吸粉”、“漲粉”的最佳渠道,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知名度。
另一方面,隨着流媒體網絡視頻平台的快速發展,所有的影視劇同時會在網絡上與觀眾見面,且不受衞視平台多輪播放的限制。網絡平台的“無限循環播放”對於演員擴大粉絲受眾面、提高社交網絡話題性,無疑錦上添花。
所以,一旦吃到了這部分紅利,嚐到了甜頭,對很多女演員來説,大女主劇便成為選戲的首要選擇,代表人物有孫儷和趙麗穎。
從演員轉型角度來看,大女主劇成為女演員的演技試金石。
對女演員來説,在所有影視劇類型裏,大女主劇因劇情複雜、人物時間跨度大、場景多,對演員的演技是最具有挑戰性的。質量上乘的大女主劇除了有潛質成為熒屏爆款外,往往也會成為主角演技的試金石。
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便是憑藉《甄嬛傳》裏的精湛演技“一戰成名”的孫儷,《甄嬛傳》播出後,直接從生活劇女主角變身“娘娘”代名詞,奠定了圈內大女主劇的一線位置。即使轉型不完全成功,如演技備受爭議的楊冪和唐嫣,依然可以憑藉劇集拓寬戲路,提升聲勢。
2、堅守與突破的博弈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女主“專業户”們在重要時間點,即使面對爭議,依然會選擇堅守“大女主”陣地。例如,85後當紅小花趙麗穎,曾成功出演了《陸貞傳奇》、《花千骨》、《楚喬傳》等劇,這些皆是以女主名字命名的女主劇。但是趙麗穎產後復出的第一部劇《有翡》,依然“堅守陣地”,選擇用一部熱門IP小説改編的古裝大女主劇,重新迴歸娛樂圈。
的確,多次出演大女主劇對趙麗穎演技的打磨非常有益,同時,還不斷拉昇了觀眾的好感度。因為當演員與討喜的角色融為一體時,觀眾總會在潛意識裏把二者關聯起來,將劇中女主奮鬥拼搏的精神與現實中演員的經歷結合在一起。這也解釋了趙麗穎為什麼一直都很有路人緣。
另一位代表則是曾經的“傻白甜”專業户唐嫣,在《錦繡未央》裏,可以説,唐嫣基本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演技。該劇能拿下多個收視冠軍便是觀眾對她的認可。所以,在需要暫別娛樂圈迴歸家庭之前,唐嫣也選擇了用一部大女主劇《燕雲台》來保持自己在演藝圈的熱度和話題。
然而,在迅速發展的影視行業裏,演員們永遠追逐着市場潮水的方向,期待着在更熱鬧、更“有利可圖”的領域裏突破自我,將自己的事業推升至另一高峯。所以,一旦發覺市場的潮水變換方向,很多明星們會立即改弦易轍,奔湧而至。
更何況大女主劇能夠帶來的紅利如此多,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入局者。她們後來居上,或為突破自我,或為證明演技,但都要從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比如説,《我就是這般女子》就是關曉彤首次挑戰大女主劇,藉此驗證自己的市場號召力和扛劇能力。
除了年輕演員外,更想要突破自我的還有演藝圈的中年女演員們。這裏比較意外的是,電影屆的“頂流”章子怡的入局。章子怡在娛樂圈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但其最大的影響力僅停留在電影圈。雖然影視圈有個看不見的鄙視鏈,比如説,演電影的看不上演電視的。但是不可否認,演電影的人氣的確也比不上演電視的。
章子怡出演大女主劇,可以説是突破自我、發揮無限潛能的最佳案例。
一方面,章子怡現實中的實際發展,本身就是一部女主不斷逆襲,走上巔峯的寫照,出演大女主劇符合觀眾預期。另一方面,她願意突破自我的嘗試也讓人動容,因為除了要扛住粉絲對其“自降身價”的不滿外,在這場堅守與突破的博弈中,她還需要面對這部大女主劇,能否真的如願為其帶來人氣流量、商業價值、熱度話題等數據成績的提升。這實則是“趨利效應”下的一種大膽冒險。
“大女主劇”問題重重,類型疲態漸顯
1、同質化嚴重,內容缺乏深度
然而,雖然大女主劇題材依然火爆,但越來越多的觀眾不願再為大女主劇買單。因為在已經播出的影視劇裏,幾乎所有的劇情都未擺脱瑪麗蘇套路。女主是一個升級版的“傻白甜”,開局天賦異稟、中間被無數傾慕者協助、最終一路高歌,成為開掛女王。
這樣的故事通常也以深宮爭寵或男女情愛為核心展開,所以觀眾們對於“大女主劇”所強調的女性自強、獨立等主題產生懷疑。
同時,在劇情展開過程中,女性面對人生痛楚、生活苦難而展現出的堅韌、毅力和智慧一再被削弱,反而是依附於高高在上的男性角色。似乎只有通過眾多愛慕者的神助攻,才能在充滿權謀算計的後宮、商戰,甚至家族鬥爭裏“躺贏”。
另外,大部分劇情背景同質化嚴重,即使女主角披上不同性格的外衣,但情節雷同,內核始終未變。受限於這樣的創作思維,劇中所描述的“女性想象”落入格局狹隘、內容淺薄的俗套,刻畫出的女性故事不接地氣、脱離生活,無法映射現實,更無法激起觀眾對人生的思考,因此呈現式微之勢。
2、演技不過關、形象臉譜化
與此同時,很多大女主劇紛紛敗北、口碑不佳的原因,除了劇本同質化問題外,演員的演技也成為拉低評分的重要因素。
大女主劇往往展現的是女主從小到老的完整人生歷程。主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情感、觀念上的變化都非常微妙,極度考驗演技。
但是熱衷大女主劇的年輕演員們,往往後期無法支撐起人物豐富、精彩的一生。本身就缺乏閲歷,再配以僵硬、誇張的演技,臉譜化嚴重,塑造出的人物缺乏可信度,讓觀眾無法產生代入感,更不用提感同身受。
年齡較大的資深演員在展現人物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表現不俗,但是強行從少女時期演起,年齡的巨大落差,依然影響角色的飽滿度和觀眾的觀感體驗。如45歲的周迅在《如懿傳》裏的少女扮相引起羣嘲;36歲的孫儷在《那年花開月正圓》開篇飾演天真爛漫的豆蔻少女,也極大地影響了觀眾對人物的早期印象,不利於劇集的口碑和熱度。
“大女主”不是唯一選擇,實力是保鮮之道
謹慎選擇劇本是關鍵。
深究這些一擁而上的大女主劇,不難發現大部分劇情內容,與現實生活裏的女性人生相去甚遠。為了滿足女性觀眾期望獲取補償式快感的心理訴求,創作者絲毫不顧故事的內在邏輯和發展,甚至犧牲了作品應有的思想內涵。
這就要求演員們在選擇劇本時,謹慎處之,不能因為“大女主劇”這幾個字背後帶來的紅利,而忽略劇本的缺陷對自身形象的長遠影響。要關注劇本能否真實映射當代女性的生活境況與面臨的社會難題,要能夠判斷劇情故事是否符合邏輯,而不是一味追求“爽劇”。
如《延禧攻略》的確讓觀眾觀看時熱血沸騰,連連叫好。但是細究起來,出身不高的魏瓔珞,初入皇宮卻自帶金手指,拉妃子下馬,肆意忤逆皇上,這完全是創作者的自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觀眾對現實裏女演員的印象和好感。
認真打磨演技是根本。
對於演員來説,演技才是王道,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娛樂圈更新換代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一個演員的人氣和流量終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失去。
但是演技是實打實的存在,是實力的象徵。
只要有演技在,無論是不是大女主劇,無論是何種題材的影視劇,演員都能塑造出完美角色。不因“死死堅守陣地”而硬扛,也不用因要“突破自我”去冒險。有實力的演員,不管在哪裏,都是C位出道。
嘗試多元角色是必然。
演員的演藝事業不應只侷限在一種類型的影視劇裏,更何況僧多粥少,市場上能有多少部大女主劇。無論是誰,也不能一直保證隨時都能拿到大女主劇的劇本。
更何況,市場的風向變化、觀眾的口味喜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把自己限制在某一種類型劇裏是在削弱自身的可塑性。隨着年齡的增長,喪失年齡優勢的女演員們,更應轉向多元化的現實影視題材,塑造更多接地氣兒的、有現實意義的真實人物,逐步實現轉型。
“大女主劇”對女演員來説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將演員捧上神壇,也可以將其打入深淵。尤其是在今年競爭激烈的大女主市場上,難免會有競爭和對比。
即使説,有爭議就有熱度,但是帶來短暫人氣的同時,長遠來看,劇集不佳還是會影響演員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當然,期待未來影視劇市場上能夠出現更多劇本上乘的大女主作品,但是更期待這些女演員們中的中流砥柱能夠貢獻出更多角色真實飽滿、類型多元迥異的多題材作品,在“百花齊放”的同時,促進“百家爭鳴”。
————————熱文覆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