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
我很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如今23歲了,還沒談過一場正式的戀愛。從小到大,也有一些男生向我表白,我要麼不喜歡對方,要麼本來有好感,但知道對方喜歡自己後,就開始反感對方,或者陷入焦慮之中,患得患失。
我總是有很多顧慮,覺得和對方很難走到最後,因此不敢開始。兩個人最後沒走到一起,我也會後悔和遺憾。我不知道這是我自身的問題,還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人。請問這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嗎,我該如何改變呢?
——————————
讀者朋友,你好:
首先,這不屬於“迴避型依戀人格”。“依戀類型”多適用於親密關係的互動中,在沒有正式進入戀愛關係的情況下,用“迴避型依戀人格”給自己貼標籤為時尚早,你也不要以此作為拒絕別人的理由。即便你屬於“迴避型依戀人格”,當你處於一個比較安全的戀愛關係中,你的依戀類型也可以慢慢變為“安全型”。
其次,難以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不能排除你還沒有遇到合適的人的可能性,但我認為你自身的原因更多一些。讓你陷入焦慮,感到患得患失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是擔心自己不能作出最好的選擇,二是擔心自己在感情中受傷。
當你戀愛失敗,或者對婚姻感到不滿時,你曾經付出的青春和時間是回不來的。人生猶如列車,一旦選擇了,就要順着列車的方向往前走。有人認為,如果他站在原地,哪輛車都不上,就能等到最好的那輛,事實並非如此。沒有人是可以站在原地不動的,你一定在一輛車上,在朝一個方向行走。談一場傻氣十足卻美好無比的戀愛,和用戀愛的時間專心學習之間,沒有孰優孰劣。你看似沒有作選擇,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你在隨着生活的河流向前走。
那麼,人應該如何找到那個最好的選擇呢?這其實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有人將戀愛比作麥田,認為人要走過前三分之一,嘗試和一些異性相處、戀愛,瞭解了麥穗的標準後再作選擇,這樣更容易獲得最大的麥穗。我不贊同這種説法。選擇另一半,不一定要拿到最大的麥穗,而是要相信你已經選到了今生最大的那一個,這是一種信仰。每個人對麥穗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世界如此複雜,機會如此不定,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是最好的。
害怕感情對雙方造成傷害,可能是讓你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的另一個原因。 一方面,你害怕自己會對不住別人;另一方面,你擔心對方對自己不夠好。事實上,一段親密關係不會永遠都是陽光的,這中間一定會有傷心和焦慮。當你很愛一個人的時候,就算外界什麼都沒發生,你也會有一種底層的不安。因為你太愛對方了,害怕失去他,這是親密關係的必然。幸福和痛苦是相伴而生的,如果你每天都是一樣的,覺得自己很幸福,你就會漸漸對這種感受變得麻木。有了辛苦、痛苦的襯托,幸福感才會顯得強烈。
害怕在感情中受傷,也和個人的經歷有關,如原生家庭的傷害,或一些悲傷的感情故事讓自己產生了替代創傷等。這不是靠自我鼓勵,告訴自己要勇敢逾越恐懼和焦慮就可以解決的。因為這時你的恐懼並不完全在意識層面,有一些無意識的原因會讓你變“作”,讓你刻意地去做一些事情,觸碰對方底線,產生衝突和誤解,最後破壞兩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你是因為這類原因難以進入親密關係,我建議你可以去尋求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幫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