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諜戰劇
截止2021年2月,豆瓣評分超過9分的諜戰劇僅有4部,它們分別是《潛伏》(9.4分)、《無悔追蹤》(9.3分)、《黎明之前》(9.2分)、《暗算》(9分)。很多諜戰劇迷非常看好的《風箏》未上榜,豆瓣得分為8.9分。
需要説明的是,《無悔追蹤》可能不被人們所熟悉,少有人完整看過。
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這部劇首播距離現在有25個年頭了,網絡上難以找到,看過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還有一個原因,很多劇迷認為該劇並不是諜戰劇,應該劃歸到年代劇的範疇之中。
這4部諜戰劇為何在豆瓣有超高的得分呢?它們憑什麼贏得了這麼好的口碑?
第一部:《潛伏》
《潛伏》不僅是經典作品,還是諜戰劇系列之中的典範作品,有很可圈可點的特色。
在戰鬥場景的選擇上,《潛伏》一反常見的諜戰片套路,沒有槍林彈雨、追逐飆車、拳來腳往的場景,而是把戰鬥的場所放在辦公室,放在茶樓酒館,將場景拉回到百姓日常的生活起居。而且,該劇從槍彈橫飛的叢林前線拉回到看似平靜的後方城市中。
《潛伏》更多強調的是智鬥、暗鬥、心鬥等等更為深層次的內心鬥爭,從看似日常生活的不經意顯現出潛伏鬥爭的兇險和緊張。
特別值得一説的是,《潛伏》沒有像過去的反特劇,展現的不是那種“非白即黑”式的人物展現,人物迴歸到日常,在每個人的不完美里,觀眾看到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權力與利益面前、在善良與醜惡面前,人物矛盾的內心、複雜的言行和分裂的情感。也正是這種不完美,才真實可感。
第二部:《無悔追蹤》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無悔追蹤》的存在,該劇在當年也是紅極一時,至今有着較高的欣賞價值。
該劇的開場顯得很特別:1949年10月1日,馮靜波正坐在北京土唐刀衚衕包師傅的剃頭鋪裏,和很多人一樣,他也用理髮的方式,迎接這座城市的又一次改朝換代。只是,被問到是否換個新發型時,馮靜波擺了擺手,口中吐出兩個字“照舊”。同一天,進城幹部、土唐刀衚衕派出所長的肖大力,也正忙活着。
開國大典的禮炮聲剛剛散去,忽然間,一個聲音傳進了他的耳朵。“這禮炮,嚴格來説是山炮,這種炮它是炮身短,射程也短……”順聲望去,只見剃頭鋪裏,馮靜波正為街坊鄰居作着科普。
一名普通教師為何對武器竟如此精通?
1949年時複雜的形勢令肖大力格外敏感,他盯上了馮靜波,而馮靜波正是代號5182的國民黨潛伏特務。然而兩人誰也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延續40年的較量。
這場較量就是電視劇《無悔追蹤》故事的主線。
正如網友所評價的:兩位處於巔峯期的主演王志文(主演馮靜波)、劉佩琦(主演肖大力)更是讓這部精彩的劇本綻放出最絢爛的光芒。
第三部:《黎明之前》
諜戰劇比一般題材的電視劇在懸念設置上更緊湊,該劇的核心懸念圍繞着“誰是八局的中共特工”展開,儘管觀眾知道這個人是劉新傑,但是為觀眾還會繼續關注並觀看下去呢。主要的原因是:懸念展開的過程中,每一次事件的發展都是對這個特工身份的進一步暴露,所以引導着觀眾看下去。
《黎明之前》主要是採用了一種回溯式的解答敍事模式,也可以説是局部倒敍的方式。也就是説,劇集先給出一個故事的結果,在繼續講故事的過程中,慢慢地展開對人物身份的描繪以及他之前的往事。
這種展示往往是因為這個人的身份暴露,也可以是這個人物遭受挫折和個人秘密被別人發現。
還有生活化的場景設置,該劇對夫妻間的真實感情發展有較多直觀體現。
總之吧,眾多因素綜合作用,這些造就了《黎明之前》的成功。
第四部:《暗算》
與很多諜戰劇不一樣的是,《暗算》由3個部分組成——《聽風》《追風》和《捕風》,每個部分既可自成一章又可連綴成篇。
3個部分各有一個性格突出的主人公:《聽風》中的瞎子阿炳聽力超羣,既創造了“三天之內找出敵方15部高層電台”的神話,也“聽出”兒子是個野種而難堪自殺;《追風》中的黃依依則是“叛逆天才”,桀驁不馴;《捕風》中的錢之江則是堅和韌的完美組合,他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技術人員,但卻與敵人糾纏在第一線,屢屢絕處逢生。
這麼説吧,《暗算》既是一部情報戰爭劇,同時也是一部心理劇,作品最成功之處尚不在於完成了3個獵奇故事,而在於刻畫了3個性格鮮明的人物。
冷絲覺得,4部超過9分的諜戰劇,每一部都值得反覆觀看,反覆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