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太陽能量的研究到對大腦的探索,綜藝《嗨放派》一路進行了許多有趣的實驗,王嘉爾、李榮浩、任嘉倫、陳飛宇等嘉賓完成了自制太空美景、鬨動物睡覺、自導自演完成短劇等挑戰,進行了諸多趣味探索,收穫科學知識的同時也給觀眾帶去歡樂。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收官前,該節目製片人、總導演姚譯添,執行製片人陳未央,副總導演馬海文,總編劇 周懿潔接受了媒體採訪。姚譯添表示,做這檔節目的初衷是呈現人們心中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對探險的嚮往。通過這些“傻傻”的實驗,去努力展現人性中的探索、勇敢、好奇、浪漫等美好特質。節目的模式也不會設立標準,沒有條條框框,説是做實驗,實則更像是朋友們在一起做好玩有趣的體驗,“他們的狀態實際就代表着大多數觀眾。”陳未央則談到是否會做下一季,“暫時保個密,希望到時候能給大家驚喜。”
一個實驗的測試時間,是綜藝遊戲的兩到三倍
《嗨放派》作為國內首檔奇趣實驗體驗類真人秀,節目中嘉賓們通過完成各種“稀奇古怪”的實驗,驗證一個個新奇的想法、有趣的腦洞,並得出一些或讓人驚訝、或讓人“捧腹”的結論。該節目重點就是要把印象裏略顯枯燥的科學實驗跟日常生活結合,做出趣味和快樂。
在陳未央看來,《嗨放派》的製作初衷是想做一檔有趣且不一樣的節目。在確立了大致方向後,節目組尋找到了這些實驗,希望以此讓觀眾重新打開心裏好奇的大門,去觀察周遭的事物。“好奇有用,哪怕是無聊的好奇,即便無用,它也讓你的生活變得有趣。”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從“海拔高度對看到日出日落有影響”“如何鬨動物睡覺”“植物是否有感知能力”,到“如何用最短時間通過粘膠地帶”“手術刀是否能切開水滴”等等,本季《嗨放派》呈現了諸多平時大家沒有關注到的有趣實驗。關於每一期的主題設定,馬海文表示,節目組會首先從多重渠道獲取實驗選題,有的是網友發的視頻,有的是導演組自己的天馬行空,也有的是電影、動畫片等帶來的靈感。但這些資料都相對碎片化,節目組每隔幾天就會開一個選題會,選出大家都覺得比較“嗨放”的實驗,再進行非常艱辛的反反覆覆的驗證和論證,確保實驗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據馬海文透露,完整測試一個實驗的工作時間,可能是測試一個普通綜藝遊戲時間的兩到三倍。例如“火焰龍捲風”,這個實驗涉及很專業的化學知識,於是節目組特意讓一位父親在製藥廠工作的導演負責這個實驗。前期測試的時候,他還請教了在化學領域非常資深的專家,針對實驗中“焰色反應”這個現象做了非常深入地學習,確保實驗的效果和操作的規範。“節目裏大家也能看到我們都使用了工業級的護目鏡、手套等防護裝備,確保實驗萬無一失,而幾乎每一個實驗我們都要經歷類似的過程。”
如果在測試過程中出現一些預料之外的狀況和結論,節目組會再與專家探討這些狀況出現的原因。經過幾輪這樣的工作,最後得出最終的實驗方法。“這個過程基本會淘汰掉一半以上的選題,最後留下來的,我們會跟每一期的節目主題進行配對。”馬海文説。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嘉賓是“教室後排的男生”
“我本人最想傳遞的是‘科學是有趣的’。”編劇周懿潔表示。節目組在搭建節目框架時,曾看過“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發現科學家們其實充滿了幽默細胞。“他們身上那種認真的有趣比單純的搞笑更好笑。看過他們的研究方向和題材,會感覺科學不完全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
而《嗨放派》在常駐嘉賓的考量上,也吻合節目想要傳遞的核心思想——想把科學從高冷的山頂拉到觀眾身邊。所以節目組設定王嘉爾、李榮浩、任嘉倫、陳飛宇為“教室後排的男生”。“他們往往身上都具備一些特質:認真的、有趣的、富有好奇心的、敢於挑戰不計後果的、熊的。”周懿潔表示。
在陳未央看來,常駐嘉賓各有特色,在節目裏也形成了這個小羣體獨有的氛圍。王嘉爾天馬行空、愛挑戰;李榮浩成熟穩重,對實驗感興趣;任嘉倫感興趣的點很神奇,是個體驗實踐派;陳飛宇則是最有理論基礎的一位。
圖片來自官方微博
據悉,《嗨放派》也吸引到許多少年觀眾,他們大多是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生,卻可以很認真投入地看節目裏的稀奇古怪的科學實驗。對此周懿潔並未完全預料到,因為《嗨放派》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節目門檻,播出前節目組並不確認孩子們是否能看明白。“深入淺出這件事情是拿我們自己舉例子的。主創大多數是文科生,我們負責帶入觀眾視角,如果我們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實驗,那相信大部分觀眾也都能理解。但其實每個實驗深究下去都有更深層的科學理論。要説到哪個程度就是我們需要斟酌的地方。”
周懿潔拿“冰船”舉例,冰船融化和比熱容的概念有關,每種物質的比熱容再追究下去又是一個大學科。出於“大眾科普”的目的,節目組沒有再詳細講解,只需要讓觀眾瞭解“冰在水中比在空氣中融化更快”就可以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説,對知識一小步一小步地拆分了解會比一口氣説很多更容易消化。”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