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粉絲安利了《鶴唳華亭》,這部豆瓣2萬人打分7.5的年度大劇,我剛看了幾集,在此想和大家聊一個話題:為何嚴厲的父親總是和孩子關係不好?
1、父母弱勢
《鶴唳華亭》開篇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情節,一個是太子蕭定權在佛寺中想到自己母親死時,自己手上滴血走在雪地上的情景,另一個是太子穿着單薄的衣服跪在雪地上的情景。
透過這兩個情節,咱們可以看出,這對父子之間的關係頗為僵硬。
太子的老師吏部尚書盧世瑜向皇帝蕭睿鑑上奏,請求為太子加冠成年禮時,皇帝卻讓其先下去,此處可見皇帝嚴厲的同時,也讓人隱約覺得皇帝是否對太子太嚴厲了?
太子和皇帝的關係,像極了那些父親嚴厲的家庭裏,子女和父親鬧情緒的樣子。
只是身處皇室,這情緒鬧得不好,不僅可能給自身帶來很重的責罵,還會被自己兄弟趁機拉下馬。
【截圖】
皇帝是一國之君,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兩人又身為父子,本應是齊心協力,共同打造美好世界的局面,但為何卻會父子反目呢?
如果放眼歷史,又不難發現,李世民和李淵、武則天和李賢、康熙和胤礽之間,也出現了這樣的局面,難道當皇帝、當太子之間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困難嗎?
其實,古代當皇帝和太子都挺難的,皇帝越是有本事,他就越希望能流芳青史,完事後,自己有作為了,總不能自己繼承人就沒啥本事吧?
於是乎,為了能夠把一個平均壽命在40左右的事業,打造成家族基業,延續千代萬代,皇帝就必須對孩子嚴格要求。
為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比自己過得好,怎麼做呢?
很簡單,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做一個規劃:
一、讓最有學問的老師教育他;
二、把自己以前渴望做的,又沒有做好的部分,提前給他鋪好路,讓他能夠一帆風順;
三、給他培養一批小夥伴,他沒法處理的事情,可以有人幫襯去做。
【截圖】
這樣一套下來,效果肯定是有的,畢竟有這麼多資源在,稍微認真一點,也可以受益匪淺。
但是呢,等皇帝做好這一切後,他卻發現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似乎並不好了,甚至於孩子貌似和自己還隱隱約約有疏遠的意思了,這又是為何呢?
2、君權弱勢
雍正皇帝登基後,刻了一塊“為君難”的玉璽(現存故宮),“為君難”出自《論語·子路》:“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為君難,為太子也不簡單。
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綱”中有這樣的觀點: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意思很簡單,君臣之間有尊卑關係,父子之間也有。
而皇家的關係,更加冰冷,皇帝和太子之間雖然是最親密的關係,但同樣也是最殘酷的競爭者,畢竟,太子要登基,就必須先皇下台,在那個帝位可以終生制的年代裏,真沒幾個願意放棄皇位,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君主和太子之間的關係,隨着皇帝年齡越大,矛盾越尖鋭,雙方的發展方向會走向“君權弱勢”的階段。
[截圖】
君權弱勢,一方面便源自於父母嚴厲教育下,雙方親情淡漠下,太子對於:我要繼承皇位,我要自己掌控人生等等觀念的自我強化。
而這種觀念強化的資本恰恰來自皇帝給出的第二項資源,也就是班底。
太子登基,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説法,如果先皇年邁,大臣們往往會提前做出站位的選擇,這些選擇便會決定太子和皇子們誰能在競爭中笑到最後。
君王和太子之間,態度越嚴厲,越容易讓其他皇子認為自己有機會,很多時候皇帝為了鍛鍊繼承人,還會放任這種局面發展……
太子從各種苦難中走出來,卻並不是誰都能理解皇帝的用心,或者接受這種方式。
由此,劇中的皇帝和太子,在開始的劇情裏竟會隱約出現對立的情節。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