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方正編輯|夏添
邀106位喜愛音樂的年輕人“點評”張信哲,會出現怎樣的場面?
有人表白“之前聽碎片(歌曲片段)想結婚,聽現場想復婚”,有人內涵“很多所謂的大製作歌曲傳唱度根本不高”……聽聞這些你來我往的“敢”言、辯論,張信哲本人現場直呼,“在大家面前唱歌真的挺緊張的,各位心裏想什麼都敢直接講。”
這段唇槍舌戰來自《為歌而贊》,一檔浙江衞視聯合抖音推出的跨屏互動音綜。自3月13日起,每週六20:30,《為歌而贊》於浙江衞視和抖音同步播出,並在抖音火山版、西瓜視頻、今日頭條、鮮時光TV聯合播出。
如何定義“好音樂”?我們很難找出一個準確的衡量標尺。而《為歌而贊》邀請了106位“大眾評審”(百贊團和爆贊團)討論一首歌的好壞,把話語權交還到觀眾手裏,破除權威,給予歌者的是最真實、最殘酷、音綜裏少見的市場評價維度。
好音樂如何“出圈”?寶石老舅在節目裏提到,“現在聽歌3秒鐘不喜歡就切掉了,視頻超過15秒的就很難火。”在當下,如果一首歌能夠在短視頻、社交平台、綜藝等地方被反覆使用播放,“好用”的歌才是出圈的第一通路。
而《為歌而贊》的100人百贊團和6人爆贊團,每一個都是有着敏鋭市場嗅覺的年輕人,很多還是短視頻的KOL,擁有高達5.5億驚人粉絲總量的他們,可迅速分辨何為好聽、好用的歌,並有機會令好歌曲觸達數億體量的聽眾。
在老牌音綜式微、網絡音綜越發垂直的當下,我們急需一檔節目發出“最真實有力的市場聲音”,打破壁壘、偏見來評論各式音樂,開闢一條助推新時代“破圈熱歌”、“大眾好歌”誕生的新路徑,《為歌而贊》出現得很及時。
大屏與小屏的“相互成就”
“你叫我爛泥吧,叫我爛泥吧,身在現實活在那些不起眼的掙扎……”如果你最近常刷抖音,大概率已經被這首唐漢霄演唱的《爛泥》旋律洗腦。
無論你是刷@維維阿的分手小短劇,還是刷@多餘和毛毛姐的變裝視頻,《爛泥》的BGM都會適時響起。作為《為歌而贊》首期獲勝曲,它獲得了十多位抖音粉絲百萬、千萬級大V的二創推廣,推熱了這首新歌和此前不為人熟知的唐漢霄。
可見,在如今的時代,歌曲的傳播鏈路早已被重塑。犀牛君小時候那個年代,歌手發專輯後一般會去電台、電視台等媒介打歌,一步步觸達聽眾。而現在,無論新歌、老歌,若能在短視頻上被使用、被傳播,皆有快速爆紅的可能。
《為歌而贊》正是洞察到當下的歌曲爆紅機制,每期節目劃分“新歌vs熱歌”兩陣營,分別帶來三首新歌首唱、三首抖音熱歌的改編新唱,既為音樂人“打新歌”提供大屏+小屏兩端的助力,又把流行熱歌反過來安利給大屏受眾。
首期中,張信哲、馬思唯、唐漢霄組成“新歌陣營”,張韶涵、THE9、寶石Gem組成“熱歌陣營”,百贊團成員點“贊”給歌曲送出音符,點“評”給出喜歡的理由,當期獲“音符”最多的《爛泥》最終獲得宣發位,在短視頻上被創作者拍攝、“轉”發、推廣。
由此我們觀之,這檔電視節目的核心玩法“很互聯網”。它首創把社交平台上的贊、評、轉功能搬上電視,“人格化”為百贊團,再由他們在節目之外長期“轉”發推廣。它解決的是傳統音綜“歌曲只在節目播時短期火熱”的問題,延續了歌曲長線傳播的生命力。
大屏之外,觀眾亦可以在看節目時在小屏上“同步實時的沉浸式互動”。打開抖音,與百贊團一樣,觀眾也可通過評分、競猜、評論、加入粉絲團等玩法獲得“音符”,用“音符”為歌曲在抖音“二創”後的排名打榜,觀眾互動最多的歌曲可直通總決賽。
這體現了節目對小屏觀眾話語權的充分展現,正如媒體看片會上,《為歌而贊》總製片人、七維動力聯合創始人蘆林所説,“《為歌而贊》還是一檔音樂社交類節目,所有觀眾不是作為第三方客體在看它,他們都是節目的參與者。”
誠然,社交、互動對於當下音樂的出圈至關重要,“跨屏互動音樂綜藝”“音樂社交”這些概念我們也談了數年,但此前確實沒有如《為歌而贊》這樣將二者玩到極致的節目,它讓大屏與小屏兩種生態“相互成就”。
首先,在電視、短視頻上都可觀看正片,大小屏同步“贊評轉”,當然互動的價值還在於,在抖音站內為喜歡的當期歌手投票助力,能讓其有機會12期重新返場舞台,實現大小屏互動節目內外的鏈接;其次,通過電視,歌者可獲得近距離直面互聯網受眾的珍貴機會,他們的歌曲也可被最高效地輸送到線上流量平台;最後,很難有一檔電視節目能集結如此海量的互聯網創作者,他們之間堪比《奇葩説》現場的“點評battle”,背後潛藏的是音樂行業走向何方的命題。
音綜界的“奇葩説”
“台下彷彿坐着106個丁太升”……在《為歌而贊》相關抖音視頻的評論區,百贊團的“毒舌”辯論成了該節目被熱議的焦點,場面堪稱音綜界的“奇葩説”,一度將#為歌而贊這都是可以説的嗎#推向抖音熱榜。
在他們的點評battle中,一些音樂行業的經典問題也浮上台面,比如,歌曲的舞台演繹還重不重要?歌曲的大眾流行性會不會傷害歌者的自我表達?流量和品質能不能兼容?音樂是要追求“好聽”還是“好用”?
第一期中,唐漢霄唱完《爛泥》,百贊團有人直言“沒有唱到我心裏去”,更有人不留情面地評價“他真的很大眾,曲風和節奏大眾,歌詞沒有打動到我”,但另一邊,支持派很快就有人站起來反駁,“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你聽得懂情歌嗎?”
張韶涵改編抖音熱歌《心戀》,現場有人給出質疑評價,一度遭到數位百贊團成員的集體反對。但張韶涵大方回應,“任何聲音我都OK,但我希望大家都能關注到每一個藝人在這個舞台上的用心,我選擇默劇的表現方式,是想以一個導演思維重新為歌曲描繪一個故事。”
寶石Gem改編了一曲經典歌《最浪漫的事》,遭受到“這首歌雖然很好聽也很有畫面感,但畫面感太強了,我們只能跟着歌詞創作,沒有了自己的表達空間”的質疑。但他馬上解釋創作動機,“想要把與老婆相處的日常細節放到歌中,帶大家感受最實在的浪漫。”
面對同樣一首歌,我們發現,百贊團成員有100種口味,100種聲音,或許會讓《為歌而贊》的場面氣氛變得火藥味十足。但與此同時,聽了音樂人的背後故事分享,我們又後知後覺,好像離“懂這首歌”更進了一步,這就是一種“破圈層”的音樂交流。
《為歌而贊》節目組似乎並不想通過該節目去給音樂下定義。看片會上,《為歌而贊》總導演、七維動力的肖馨坦言,“我們想要讓大家儘可能看到寬廣的音樂類型、音樂觀點和音樂故事。一個音樂出來,可能是很生僻的東西,很大眾的東西,很主流的東西,很藝術的東西,但各種各樣的音樂都有存在的意義。”
同樣,《為歌而贊》還呈現了多元歌手間的音樂碰撞,如實力歌手vs新世代音樂人、獨立音樂人vs當紅歌手、乃至後期可能會實現星素同台。
但同時一起發生的,是不同類型的音樂人之間都首先是抱着“相互欣賞”的態度來聽彼此的音樂,這讓節目成為搭建不同音樂人間的破壁通道,以及各音樂受眾間的溝通橋樑。
《為歌而贊》想傳遞的理念是試圖擊破固有壁壘,還原音樂本真。無論是100種口味的百贊團,還是音樂審美各異的音樂人,節目營造出一個話語場,大家可以分享被音樂觸動生髮的共鳴感受,希冀大家可以打破偏見,欣賞彼此,分享生活,治癒孤獨。
音樂宣發的新紀元
《為歌而贊》,重點還是落在一個“贊”字。
將互聯網玩法的“贊評轉”全方位搬上電視節目,是此前音樂綜藝不曾做過的。而於整個音樂行業來説,為歌而贊,是為好音樂而贊,更是為好音樂人而贊,它實際上是為音樂行業貢獻了一個音樂宣發的全新鏈路。
正如主持人華少第一期開場所透露的,《為歌而贊》的百贊團和爆贊團當中不乏具有一定粉絲基礎的創作者,手握着5.5億的粉絲總量,這意味着,節目上的歌曲至少可以觸達上億的收聽用户。
傳統音樂節目結束就是結束,但《為歌而贊》的結束才是歌曲進入抖音生態的開始。依託“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模式,節目歌曲可以藉助抖音的BGM、小工具、二創活動、話題活動二度傳播,循環往復。
例如,參與#100種姿勢為歌而贊#活動,@多餘和毛毛姐就拍攝了一款酷炫的剪影視頻,獲得了11.1w的點贊量,拉昇了歌曲傳播度;#唐漢霄爛泥#話題下的作品總播放量一度達到1.5億,其中不乏@梅尼耶這樣超2000w的KOL幫忙拍攝,宣發助力。
可見,相比傳統推歌渠道,這種新歌宣發鏈路更快速、更高效,浙視&抖音的初心是想為行業打造一個差異化的音樂宣發平台。這就是與傳統音綜最大不同,別家只是音樂展示平台,《為歌而贊》是真正的“音樂展示+音樂宣發”平台。
此外,《為歌而贊》採用的是“同一套嘉賓雙期錄製”的模式,例如,本週第二期與第一期的嘉賓陣容不變,而是“新歌陣營”與“熱歌陣營”的歌手互換對決,這就為節目嘉賓多提供了一期歌曲宣發的機會,對於如唐漢霄這類的小眾歌手來説,每一次機會都尤為難得。
“爛泥中開出花”,這是《爛泥》的最後一句話,唐漢霄表示這也是他音樂生涯的寫照。而第一期節目他的勝出,被《為歌而贊》製片人、抖音的張潔婷解釋為,“他是靠作品説話,靠實力説話”。張潔婷同時談到,“《為歌而贊》的另一大希望,是想推出更多不被大眾熟知的好的音樂人、好的音樂”。
的確,作為希冀“助推新時代大眾好歌”的平台,《為歌而贊》不但希望靠“贊”來打歌,《為歌而贊》“贊”的還有那些未被市場充分看見的好音樂人,“贊”的是值得被更多人聆聽的好作品,這或許是這檔節目最大的行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