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映的《獨行月球》,上映3個月之後沒有再次延長密鑰,10月29日,“獨行月球最終票房成績”上了熱搜,據專業數據平台統計,《獨行月球》最終票房為31.03億共打破17項影史紀錄,是今年暑期檔最大贏家。
票房31.03億,片方能拿到多少分賬票房呢?按照平台給出的數據,片方分賬比例為39.10%,也就是11.11億。片方絕對賺得盆滿缽滿,而這還不算投放到視頻平台的收入。此前《獨行月球》視頻平台上線,開啓付費點播,這部分也會有不少的收入。
那麼,11.11億的分賬票房,片方能賺到多少?這要從成本説起。出品方沒有公開電影製作成本信息,但有幾點可以明確。
首先,演員片酬不會太高,《獨行月球》由開心麻花出品,而主演沈騰和馬麗是開心麻花簽約演員,肯定以最低的片酬參與這部電影,除了兩位主演外,其他演員也幾乎沒有一線高片酬的明星,所以總體演員片酬不會很高。
當然,《獨行月球》製作費不會低,甚至會高於開心麻花此前製作的喜劇片。基於科幻題材,電影有大量的特效鏡頭,甚至袋鼠“金剛”也是用最先進的動作捕捉完成,負責特效的是國內一流公司MORE VFX,也是《流浪地球》的特效製作公司。那麼對比來説,場面更大、特效更多的《流浪地球》製片成本5000萬美金,約3.5億人民幣,滿打滿算,就算《獨行月球》有3.5億的製片成本,11.11億的票房分賬,盈利志超7億以上,對於一部電影來説,能盈利這麼多已經非常厲害了。
那可能有人會説,宣發不需要成本嗎?在我看來,不但宣發不需要成本,甚至後期製作都不需要。《獨行月球》有6家主投方,和13家聯合出品方。除了牽頭這個項目的開心麻花影業外,負責後期製作的墨境天合位列聯合出品方的第一位,將後期製作的費用折算成投資份額,參與電影投資。甚至負責短視頻推廣的某音平台、負責宣傳的藍天黑馬,也都是將各自的成本折算成了份額參與了電影投資。開心麻花這次從邏輯很簡單,風險共擔,有錢也是大家一起賺,所以除了基礎的拍攝成本和演員片酬外,出品方沒有拿出太多錢,就把整個項目做完了,盈利之後,所有拿到投資份額的公司一起分這7億以上的盈利。
像開心麻花、中影股份、阿里巴巴等大公司沒什麼好説的,投資和盈利都是公司層面的行為,但電影作為一門生意,背後的資本運作,還是值得討論一下。
一方面,資本就是很殘酷。沈騰和馬麗是《獨行月球》公認的最大功臣,如果沒有他們倆,《獨行月球》可能連一半的票房都賣不到,按理説兩個人應該分走最多利潤。但兩個人呢並沒有出現在19家出品公司中,所以除非有特別合約,否則兩個人只是拿固定片酬,沒有票房分紅。
另一方面,導演張吃魚很可能賺更多。出品方名單中,除了開心麻花影業,還有兩家公司和開心麻花有關。一家是西虹市影視,這家公司的老闆是開心麻花兩位導演閆飛、彭大魔的公司,近水樓台先得月,西虹市影視位列出品方第六位,雖然兩位導演沒參與創作,但卻能獲利不少。
另一家是導演張吃魚的吃魚文化傳媒,不確定是投資較少,還是將導演費折算成了份額,反正張吃魚的投資牌排在倒數第二位,因為電影票房大賣,張吃魚還是能拿到比其他導演更多的分紅。
還有一點,有幾位明星躺着賺錢。
前兩位躺着賺錢的是導演路陽和演員雷佳音。聯合出品方中有一家酷鯨影視,相當於是自由酷鯨的子公司。自由酷鯨由導演路陽和演員雷佳音共同出資,兩個人都會從中獲利。
另外還有一家廈門人馬文化傳媒,這家公司的股東有吳京的登峯國際和鄧超的橙子映像。投資只是資本層面的運作,不管是雷佳音,還是吳京、鄧超,都沒有參與電影拍攝和製作,卻能參與7億票房盈利的分紅,説躺着賺錢一點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