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擒鰲拜、平三藩、收台灣、親征噶爾丹,對其一代雄才偉略的帝王形象予以了充分展示。然而,在整部劇中,卻也不乏對康熙皇帝“腹黑”一面的展現。
關於這一點,在周培公以及圖海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康熙的內心之中,對於這二人始終沒有絕對的信任,在將其價值予以充分利用之後,康熙皇帝便開始“卸磨殺驢”。
周培公被調至盛京,在冰天雪地中是疾病交加,最終是鬱鬱而終。至於圖海,在平定“三藩之亂”之後,就再無圖海的出場,其也從此在劇中“銷聲匿跡”了。
然而,這樣的演繹並不符合歷史史實。實際上,無論是圖海還是周培公,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並且都是以善終收場。特別是圖海,其不僅成為清朝上,僅有的幾位被封為“撫遠大將軍”的高級將領,之後更是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以供後世之人祭奠。
歷史上的周培公,走過了從一介幕僚到封疆大吏的“逆襲”之路。
《康熙王朝》中,對於周培公的形象設定可以説是過於的“神化”了,其在正史中的級別與地位遠沒有電視劇中所演繹的那般。
“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的舊將王輔臣殺掉經略陝西的莫洛,佔據陝甘及四川部分地區,並且在吳三桂與康熙之間,採取了“首鼠兩端”的策略,成為了朝廷的巨大隱患,於是康熙皇帝派圖海前去征討王輔臣。
此時的周培公便在圖海的帳下,跟隨圖海一同前往平叛。
而就在圖海準備全力進攻王輔臣的時候,周培公卻向圖海提議,由自己前去平涼,勸降王輔臣。
圖海在聽過周培公的建議後表示了贊同,當即將此事彙報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對周培公是大加讚賞,並且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台、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經過與王輔臣的深入交談,王輔臣決定歸順清朝,從而使得西北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康熙也能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顧忌王輔臣對自己形成夾擊與掣肘之勢,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亂的進程。
三藩之亂平定後,周培公升任為山東登萊道,後因與同僚不相和睦,辭職返鄉。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周培公才選擇“重回朝堂”。
當時,康熙皇帝與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準備御駕親征噶爾丹。此時的周培公,向康熙進獻了平定準噶爾的條陳,並且為康熙所採納,於是康熙讓周培公復出,擔任盛京提督的職務,在協助康熙署理盛京東進大軍事務的同時,命其做好側翼的防衞工作。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由此可見,《康熙王朝》之中,周培公是主將,圖還是副將,這明顯是錯誤的,至於周培公因為受到康熙的猜忌,最終鬱鬱而終,也是“無稽之談”。相反,康熙皇帝不僅對其非常的賞識與信任,並且對其委以了重用,而周培公本人也是盡職盡責,最終得以善終收場。
至於歷史上的圖海,更是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與推崇。
早年間的圖海,其仕途經歷可謂是大起大落。
早在順治十二年,圖海就已經被封為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位高權重。然而,隨後的幾年之中,圖海接連遭遇人生“滑鐵盧”,或是自己因事被懲處,或是因為受到屬下或者家丁的牽連,圖海最終落得一個革職查辦,罰沒家產的處罰。
直到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才對圖海網開一面。
“原任都統圖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滿洲都統缺補用。著圖海補授都統。”
至此,圖海開始重新擔任正黃旗滿洲都統一職。
伴隨着順治皇帝的去世,康熙皇帝繼承了皇位,其對圖海可謂是信任有加。特別是在其智擒鰲拜,掌握大權後,對於圖海更是極為器重,圖海也被康熙晉封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並加太子太傅銜,在當時,其在朝堂上的地位可以説是僅次於在“智擒鰲拜”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索尼之子索額圖,位列百官第二位。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三藩之亂”就此拉開了帷幕。就在吳三桂的大軍一路乘勝進攻,已經與清軍在長江形成對峙的時候,福建的耿精忠聯合盤踞在台灣的鄭氏集團也開始向清朝發難。緊隨而至的,就是前文中所説的王輔臣在西北的叛亂,以及早已歸降清朝的蒙古察哈爾部的叛亂。
此時的大清王朝儼然的叛亂四起,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尤其是察哈爾的叛軍,距離北京城太近了,而此時的康熙皇帝手中的軍隊幾乎全部南下抵擋吳三桂,根本無力回援。
於是在這個時候,康熙皇帝以及孝莊太后想到了圖海。圖海隨即選拔並且統領着一支由八旗貴族的家丁組成的“非正規雜牌軍”去抵擋察哈爾的進攻。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令人堪憂的武裝力量,在圖海的帶領下是組織紀律嚴明,戰鬥力旺盛,特別是圖海假借“察哈爾寶庫”的騙局,極大的激勵了士氣。最終這支同《康熙王朝》中一樣,由家丁組成的“虎狼之師”真的打敗了訓練有素的察哈爾起兵,不僅幫助康熙皇帝解決了北京的危局,同時更是幫助清朝徹底解決了持續幾十年之久的察哈爾問題。
就這樣,康熙皇帝將圖海封為“撫遠大將軍”,讓其領兵平叛,而這個職務在清朝歷史上僅有福全、胤禵、年羹堯等少數親貴重臣才能擔任的,足可見康熙皇帝對於圖海的喜愛與器重。而圖海也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這份重託,在西北他利用周培公招降了王輔臣,隨後又在王輔臣的配合下,給予了吳三桂以有力打擊,在此期間還成功擒獲了假冒“朱三太子”身份發動起義的楊起隆。
可以説,圖海對於康熙皇帝能夠最終平定“三藩之亂”,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且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伴隨着“三藩之亂”的徹底平定,圖海的生命也隨之走到了盡頭。
康熙二十年,兵部下諭:
“大將軍圖海年老有疾,今四川雲南漸次平定,可令攜大將軍敕印還京師。”
回到京城後的圖海,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隆重接見,而圖海也自知年老體衰,無法再繼續被委以重任,於是主動向康熙皇帝請辭,但卻遭到了挽留。可即便如此,圖海還是在這一年的年底去世了。
圖海去世後,康熙皇帝將其厚葬,並且為其上諡號為“文襄”,這在古代文臣的諡號之中,已經是非常的顯赫了。
到雍正朝時期,雍正皇帝又將其追封為一等公,並且贈予其配享太廟的榮譽,為後世所朝拜祭奠。
至於圖海的後人,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過登場,即在“山西藩庫弊案”中,遭到田文鏡彈劾與查處的山西巡撫諾敏。只不過歷史上的諾敏,並不是因為沽名釣譽、貪贓枉法被雍正皇帝處死,而是壽終正寢的,並且其曾歷任禮部以及刑部的尚書,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信任與重用,也絕非僅僅是以一省之巡撫而終。
這就是周培公與圖海的一生。
他們兩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主僕關係”,圖海為“主”,周培公為“僕”。與此同時,這二人也均在“三藩之亂”期間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周培公憑藉着“勸降王輔臣”等以名聲鵲起,隨後被委以重用,而圖海則是連克蒙古察哈爾部、王輔臣以及吳三桂,挽救清朝於危局之中,成就了一番功業,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歷史評價與兩代帝王的推崇,更是給子孫後代萌得一份福報。
至於《康熙王朝》中,康熙極為“腹黑”的防備並且打壓着這二人,歷史上並沒有此事,相反,康熙皇帝還是給予其足夠的信任與器重,而周培公與圖海也就這樣帶着滿身的功名與榮耀,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