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壯志凌雲:獨行俠》觀影報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餘晟以為 (ID:yurii-says),作者:餘晟,頭圖來自:《壯志凌雲:獨行俠》
(本文寫於看完《壯志凌雲:獨行俠》之後兩小時)
在VCD時代,有兩部好萊塢電影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部是《勇闖奪命島(The Rock)》,還有一部就是《壯志凌雲(Top Gun)》。
雖然我看《壯志凌雲》已經是上映十多年後了,但一點沒有與時代脱節感,反而看得熱血沸騰。所以不難想象,1986年電影上映之後,大批美國青年受電影激勵參軍,且有不少人“指名道姓”要去當海軍飛行員,“點名要飛F-14”的場面。
從差不多十年前,就總有《壯志凌雲》要拍續集的消息零星傳出,每次都讓影迷興奮,可惜絕大多數都沒有下文。不過大家的等待終於沒有白費,《壯志凌雲》續集原計劃在2019年夏季上映,因為各種因素拖拖拉拉,一直到今年夏天,大家終於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了,它的名字是《壯志凌雲:獨行俠》。
作為《壯志凌雲》的忠實粉絲,我也在第一時間買了電影票。
與中國不同,德國上映的“外國”電影基本都要德語配音,只有少數有英語原聲,標註為OV(Origin Version)。《壯志凌雲》排片不少,但OV版排片很少。因為我的德語還只能滿足日常生活,所以能搶到OV版的票,我還是很高興的。
《壯志凌雲:獨行俠》德語海報
電影還沒開場,就已經有兩點讓我意外了。
第一點意外是來看OV版的人遠比我想象的多。雖然德國已經取消了疫情的社交限制,但晚上九點檔的OV版,放映廳裏竟然坐滿了差不多八成。而且來的不都是青年男子,女性觀眾不少,抱着爆米花桶、叼着冰激凌的老年人也不少。我旁邊就坐了一位饒有興致的老爺子,還很熱情地跟我用英語聊天。
第二點意外是,德國政府也有貼片廣告。本來我以為,正片開始之前的廣告都是汽車、食品或者其它電影宣傳片,沒想到忽然出現不少軍用飛機的畫面,仔細一看都是德國空軍的飛機,最後屏幕上出現幾行字:“想開飛機?來參軍吧,保衞德國!”這幾行字一出,大家都笑了。
等到正片開始就會發現,如果熟悉原來的《壯志凌雲》,那麼新版的開頭簡直就是當年的復刻版。背景音樂一樣是Danger Zone,這首曲子有很長的前奏,非常適合烘托氣氛。畫面也是航空母艦上的典型作業,仍然是長焦鏡頭把細節刻畫得很生動,整體色調同樣帶着金色的光暈,前景中依然有蒸汽飄飛……
《壯志凌雲》
不過這更像是在鋪墊情懷,因為與前作不同的是,接下來的故事並不是從航母上的飛機開始,而是從陸地的空軍基地開始。而續作中航母上的畫面,也是以藍色的大海為背景,突出的是個人內心的不確定,而不再有這種暖暖的光澤。
《壯志凌雲》
空軍基地的任務是新型飛機的試飛,試飛員正是湯姆·克魯斯扮演的“獨行俠”Pete Mitchell。
這裏有必要做個交代:美國人的名字,一般最後是姓,最前面是名,中間的部分可以隨便加,所以許多人會把綽號放在中間,以引號標註。可惜許多人不太清楚這個講究,所以Pete “Maverick” Mitchell就翻譯成了“Pete ‘獨行俠’ Mitchell”,應當翻譯為“‘獨行俠’Pete Mitchell”更便於理解。
在我看來,試飛的這一段情節雖然為全片提供了慣常的“小挫折”,也因此展現了“獨行俠”的行事風格,仍然有些勉強,更多的意圖恐怕還是展現美軍的先進武器。
在這段情節裏,Ed Harris扮演的將軍Cain對“獨行俠”指出:“你過時了。未來的飛機不再需要飛行員駕駛,再沒有人類帶來的誤判、疲憊等等各種麻煩”。有經驗的觀眾大概能料想到,後面的情節必然是對這種觀點的反駁,但似乎影片並沒有刻意突出這一點。
這兩段情節之後,影片就呈現出典型的好萊塢故事片的模樣:對着一個明確的、危險的目的,去講主人公完成任務的故事。按照編劇的套路,這個故事的展開過程中當然需要有主人公的成長。
這一點上《壯志凌雲:獨行俠》與前作有很大不同。在第一部中,主人公當然有成長,卻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所以最後通過一場“意外”(當然也是必須的)戰鬥完成了主人公的成長敍事。
在續作中,目的是預先設定的,成長的因素也涉及到兩位主人公:“獨行俠”和“公雞(Rooster)”。“獨行俠”需要完成從個人到教官的角色轉變,從單打獨鬥到打造並帶領團隊,實際上這是對“獨行”的反叛。
“公雞”其實是前作中“獨行俠”的武器系統軍官“野鵝(Goose)”的兒子,在前作中,因為一次事故,“野鵝”身故而“獨行俠”活了下來。作為“野鵝”的兒子,“公雞”同樣參軍,同樣在海軍精英飛行學校畢業,他對“獨行俠”有着複雜的感情,如果解不開心裏的疙瘩,他就沒法順利完成任務。同樣,“獨行俠”也需要直面那段歷史,徹底放下包袱。
另一方面,承接之前將軍做出的“‘獨行俠’過時”的判斷,“獨行俠”需要證明“飛行員沒有過時”,“飛行員的直覺比科技更值得依賴”。他還需要把這種理念傳遞給下一代飛行員,才對得起戰友的託付:下一代飛行員還需要“獨行俠”,海軍還需要“獨行俠”。最終“公雞”證明了這一點,“飛行員的直覺比科技更值得信賴”的理念得到了傳承,雖然並沒有突出表現。
所以,雖然續作中需要成長的主人公只是從一名變成了兩名,“文戲”的複雜程度卻遠不止翻倍這麼簡單,也催生了許多細節。除此之外,前作中出現的若干人物,都在續作中都交代了命運,看過原作的觀眾不免心生感慨:斗轉星移,物是人非。
同樣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三十多年過去,性別平等的意識進步也不容忽視。在續作中,女性不再作為純粹的客體,只有被男性凝視的命運,甚至海軍的精英飛行員中也加入了女性角色——雖然我覺得,這個角色塑造的並不算很鮮活,但有總是比沒有要好。
如果你是空戰或者軍用飛機的粉絲,在這一段可以看得非常過癮。之前預告片中大量出現的駕駛艙內外的畫面,基本都出自任務的準備階段。有賴於技術的飛速進步,雖然F/A-18“大黃蜂”顯然沒有F-14“雄貓”那樣性感的造型,但續作的飛行場面還是遠比前作要驚心動魄的。駕駛艙內,飛行員的面部捕捉可謂細緻入微;駕駛艙外,飛機的各種激烈動作產生的奇特效果,以及周圍環境的反應,悉數映入觀眾的眼簾。
《壯志凌雲》
當然,如果你熟悉前作,還可以在這一段看到許多經典片段的復刻:酒吧裏眾人跟隨Great Balls of File的狂歡,海灘上的沙灘排球,以及無比拉風的摩托車……
在經過了緊張的準備之後,影片為最終的高潮部分留下了差不多五十分鐘的時間(全片長2小時17分),各種畫面扣人心絃,也讓人眼花繚亂,視覺享受一定是五星級的。不過,這段高潮也不是前作那樣純粹嚴肅的“空戰”,出現了情節需要但又不合常理的安排,也出現了好萊塢電影中典型的搞笑對白。
當然,現代空戰片的遺憾在本作中也未能避免。現代空戰大多數在超視距情況下發生,雙方戰機根據雷達(以及預警機)的指引,在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就已經發射了導彈。如今空空導彈的速度和機動能力也相當了得,基本很難出現“緊咬着飛機左飛右飛”的情況。但是,如果這樣拍空戰,觀眾根本沒有緊張感——電影《星球大戰》中雖然已經用到了超光速飛行和激光炮,但空戰場面其實和二戰紀錄片沒有本質區別。
所以,現在的大部分空戰片中,作戰雙方都是在視距內互相咬尾,被導彈追蹤時也可以依靠反覆的劇烈機動來擺脱,甚至還要呈現大量機炮作戰的機會,由此提升觀眾的視覺享受——雖然這並不真實。《壯志凌雲:獨行俠》的空戰場面也是如此,真實則無觀感,有觀感則無真實,這算是當今空戰片的無奈選擇吧。
我知道,F-14“雄貓”經典的造型,以及搭配射程超遠的AIM-54“不死鳥”導彈,類同“手持長矛的重裝騎士”的定位,都為它贏得了許多粉絲。所以《壯志凌雲:獨行俠》作為續作,只出現主人公,卻沒有“雄貓”,這樣的安排是讓大家深感失望的。坦白説,在影片上映之前,我真的就是這麼想的。
《壯志凌雲》截圖
不過如果你看完全片,多半會像我一樣,為續作的情懷打上滿分。這簡直是一個深藏不露的彩蛋,從來沒有在任何預告片中泄露一絲蹤跡。但是這個巨大的彩蛋出現時,前作的粉絲絕對不會去計較它合理還是不合理,只會為它歡呼雀躍,三十年後,終於又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大貓”的身影,我們的苦心守候沒有白費!
總的來説,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如果是前作的粉絲,絕對可以感受到飽滿的情懷,三十多年之後,還可以好好享受一把專屬於自己的福利。如果沒有看過前作也不要緊,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好萊塢故事片,光是其中那些讓人身臨其境、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飛行場面,就值得11歐元的票價了。
電影結束之後,坐我身邊的老爺子故作神秘地對我笑笑:年輕人,看完這麼棒的電影,別忘了考慮參加德國海軍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餘晟以為 (ID:yurii-says),作者: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