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失蹤人口》結局跌至6.3分,挖坑不填、剪輯凌亂,第二季沒戲了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娛樂

懸疑劇《失蹤人口》大結局啦!

不同於剛剛開篇時用新奇的題材讓觀眾充滿期待,隨着劇情的深入,這部打着“科幻”名號的懸疑劇《失蹤人口》讓觀眾大失所望,豆瓣評分一路下跌,最後止步於6.3分,與剛開播時的8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為最後一集的爛尾,分數還有繼續下滑的傾向。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失蹤人口》爛尾的幾大原因。

《失蹤人口》從第一集開始,就瘋狂的挖坑做鋪墊,若是觀眾一開始覺得導演和編劇是想要下一盤很大的棋,那麼隨着劇情的深入,觀眾看到的就是一層又一層的迷霧。

挖的坑比解出來的謎題還要多,讓觀眾找不到揭開謎底的快感,可能《失蹤人口》想要打造一部全新形式的系列網劇,第一季的謎題要放到第二季去解。

但是顯然整部劇的質量和效果沒有達到網友們的預期,這種模式很是水土不服,在觀眾對第一季網劇評價不高的情況下,很難再啓動第二季的拍攝。

劇中充滿“科幻”色彩的的山谷,是觀眾最好奇的點,為什麼眾人進入這座山谷後,就宛如穿上了一層隱身衣一般從現實社會“失蹤了”。

但是幸好每個人的故事交代的清清楚楚,他們這羣人之所以能夠在河谷中相遇,是因為他們都是被病毒選中的“天選之子”,也就是電視中交代過的“暗物質”。

而徐衞紅正是研究所“826計劃”的推手,但是為什麼研究院要讓這幫人相聚,又要讓他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包括這輛大巴是怎樣衝破阻隔,跌入河谷,這些懸疑問題都留到了第二季去解決。

這讓觀眾怎麼忍得了,挖坑不填,大概是本劇高開低走的最大原因。

《失蹤人口》是一部羣像懸疑劇,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有推動劇情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導演給每人都安排了一段不得不交代的過去。

而這些與劇情息息相關的情節,總是通過不斷地閃回和倒敍出現。

從第一集開始,《失蹤人口》就不斷地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對每個人物的回憶與在山谷中的劇情進行交替切換,而且閃回的內容也不夠簡潔和突出重點,不僅看的觀眾一頭霧水,這種凌亂的剪輯方式更是十分趕客。

並且在劇情中的主要人物,其故事內容佔了一多半,不僅重複進行回憶,更是與其他人物的故事線有了一定的交叉和重疊。

懸疑劇導演偏愛多線並行進行敍述,但是前提條件是邏輯清晰交織成網,而《失蹤人口》中的敍事線索和邏輯是散亂的,經過剪輯之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團解不開的亂麻。

如此一來,本該是加分項的多線並行,則成了本劇最大的硬傷之一。

我查了查資料,《失蹤人口》立項的時候,恰好是中國首部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最火的時候,於是可以看到有關開機儀式的通稿上,都在強調這是“《流浪地球》式的科幻懸疑劇”。

但是看完整部劇後,我不僅陷入了沉思,劇裏除了一個站不住腳的“暗物質”,哪裏和科幻二字捱得上邊?

如果陳小紜飾演的盧敏醫生“返老還童”勉強算在“神秘”的範疇內,其實這幾個人為什麼在荒無人煙的河谷裏生存這麼多天仍然能美美的野外求生,才是整部劇最大的未解之謎。

“科幻”是科學幻想的簡稱,也就是有科學依據進行支撐的幻想,但是在《失蹤人口》這部劇裏,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只是通過旁白,將一系列玄而又玄的事情推給了細菌感染引起的身體變化,簡直就是一部拍攝了整整12集的“走進科學”。

而真正科幻和懸疑的點幾乎全都是一問三不知,比如盧敏醫生為什麼會返老還童、幾個人的車禍究竟是真是假、徐衞紅的同事究竟死了嗎、陳建和章一民為什麼有着同一張臉……

觀眾所有感興趣的點統統沒有交代,簡直就是看了個寂寞。

這樣的《失蹤人口》怎麼好意思自稱為“科幻懸疑劇”?

大製作的上星劇不給力,所以近些年來幾乎是網劇的天下,與其蹭熱度搞噱頭,不如靜下心來認真拍戲,網劇好好製作也能成為“爆劇”,比如剛剛完結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的《隱秘的角落》,又比如先網後台的《延禧攻略》和《鬢邊不是海棠紅》,經過時間的沖刷之後,被觀眾記住的才會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