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再一次出現在公眾前,竟然是站到了J·K·羅琳的對立面。
作為全球最熱門IP系列的男主角,丹尼爾在《哈利·波特》系列完結後,演藝事業似乎不太順利。
遠不如「赫敏」艾瑪·沃森,在各種類型片裏自由飛起。
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很努力地擺脱角色光環的影響,相繼挑戰了諸多另類誇張的角色。
比如,在舞台劇《戀馬狂》中挑戰全裸,並與一匹馬墜入愛河。
在《殺死汝愛》中飾演同性詩人,與基友戴涵涵貢獻激情戲。
又或者是《瑞士軍刀男》中,扮演一具「屁力十足」的死屍。
以及在《叢林》中,演繹一個被虐得只剩皮包骨的冒險家,等等。
這是一部越獄電影。
而是改編自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
本片中的兩位主角,丹尼爾飾演的蒂姆·詹金以及丹尼爾·韋伯飾演的史蒂芬·李,便是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一份子。
蒂姆更是立志於成為白人中的「曼德拉」。
兩人同時被送進了比勒陀利亞監獄。
在這裏,他們遇見了政治犯中的元老級人物丹尼斯·高登伯格。
飾演丹尼斯的演員伊恩·哈特,正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裏的奇洛教授。
這就需要蒂姆強大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接下來,是木材和砂紙的蒐集。
不止如此,從他們的牢房到監獄大門,足足有10扇門需要打開。
相較之下,揭露南非種族主義罪惡這條線索顯得薄弱很多。
因此,他們的越獄動機,就顯得非常模糊和輕飄。
而許多人所關注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也展示了自己越來越紮實的演技。
再一次彰顯了自己不願靠臉吃飯的職業態度。
羅伯特·帕丁森。
從丹尼爾近來的作品看,決心和努力都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
萬萬想不到。
後者因為一條涉嫌「恐跨」的推特,遭到網友批評。
關於羅琳事件,魚叔前兩天已經跟大家聊過了。
而對於丹尼爾,很多影迷都在好奇:
他這些年幹嘛去了?
出演的作品不算少數,但真正能讓人記住的,又沒有幾個。
丹尼爾最大的困擾,無疑是超人氣角色「哈利·波特」為自己帶來的形象限制。
那個戴着圓眼鏡、披着斗篷,有點呆萌的魔法少年,曾幫助丹尼爾火遍全球。
而今天,這個形象卻成了他渴望擺脱的枷鎖。
因為「哈利·波特」實在太過特別,太深入人心。
以至於丹尼爾不得不以各種顛覆性的造型,來去除身上的這份固有印象。
尺度一次比一次大,人設一次比一次瘋。
丹尼爾,也是蠻拼的。
因為他實在不願成為「哈利·波特」身影下的囚徒。
在今年的最新作品裏,丹尼爾的角色終於顯得正經一點。
雖然依舊鬍子拉碴,不修邊幅。
猛地一眼,還認不出來。
不過這一回,他終於不再以怪取勝。
而是依靠穩健紮實的演技,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
《逃離比勒陀利亞》
Escape from Pretoria
影史上的越獄題材早已經貢獻了諸多作品,想要拍出新意,非常困難。
越獄方式,更是幾乎被玩透了花招。
最經典的無非兩種。
一是挖洞,一是鋸欄杆。
這部《逃離比勒陀利亞》則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出逃方式——
配鑰匙!
這真不是開玩笑。
也不是編劇胡編亂造。
故事發生在1978年的南非,當時這裏正實行着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
自1948年極端白人種族主義者政黨執政後,南非政府先後制定了300多種種族主義法律。
千方百計將白人和黑人在各方面隔離開。
政府聲稱,會提供給隔離的黑人與白人相同且平等的教育、醫療和其他公共服務。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黑人命如草芥,如同牲畜被殺。
為了反抗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南非接連興起抗議運動。
他們倆都不是黑人,出生於書香門第,白人家庭。
只因為心懷種族平等的信仰,對政府的種族戕害行為頗為不恥。
故事的開頭,兩人合謀使用小型自製炸彈。在保證路人安全的情況下,將之引爆。
反抗種族隔離的傳單就這樣被炸得漫天飛揚。
人們去撿起的同時自然會去看傳單內容,這就是他們宣傳種族平等的手段之一。
此事直接讓他倆被捕。
蒂姆被判了12年,史蒂夫則是8年。
有意思的畫面出現了。
兩人竟在20年後以獄友的關係,再次同框,令人意想不到。
丹尼斯是最早開始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領袖之一。
已經被關押了很多年,對於逃出去不抱什麼希望。
他早就看穿兩人的越獄想法,於是果斷向他們透露這裏的安保情況。
言外之意,越獄,想都不要想。
之前試圖逃出去的人,都吃了屋頂上狙擊手的槍子兒。
但對於蒂姆來説,打從進來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沒想過要在這裏久待。
這時候起關鍵作用的,就是他超強的手工能力。
丹尼爾與蒂姆·詹金本人
蒂姆每天絞盡腦汁,到第23天時,終於將越獄的工具確定為:
鑰匙。
只要有木棍,並將它做成巡警手中的那個樣子。
從理論上來説,這種情況至少會比挖N年牆洞要效率高。
蒂姆首先嚐試將白紙捲成長條,塞進門鎖孔眼。
大致估算了鎖芯的長度。
而鑰匙的齒形,就只能靠找機會接近巡警觀察。
通過目測來記住大致樣子,回到牢房後,再憑藉回憶繪製結構圖。
他們所在的工具間就有這些材料,只是帶進牢房並不容易。
在第74天時,蒂姆冒險帶回了幾支木棍和小塊砂紙。
當晚,他便根據圖紙着手打磨。
原本以為木製鑰匙不夠結實。
但沒想到,蒂姆製成的第一把鑰匙,就把自己牢房的門打開了。
只是,鐵門外還有一扇鐵門。
要全部配完這麼多鑰匙,必然會歷經無數的艱難險阻。
比如,當做好了第二扇門的鑰匙,蒂姆在清掃期間進行測試。
結果因為過度緊張,導致木鑰匙被擰斷在鎖孔裏。
又比如,晚上再次進行試驗時,鑰匙卻掉在了走廊。
如果不拾回去,必然會被警衞發現,小命也就不保。
焦急情況下,他只能用口香糖去粘,越着急越容易出錯。
一次次的測試,一次次的面臨考驗。
那些巡警、狙擊手就如同恐怖片裏的鬼魅,讓主人公始終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
而觀眾則跟着主角的視角,全神貫注,神經緊繃。
而最後一場正式的越獄,可謂終極試煉。
全程高潮,令人腎上腺素爆表!
具體,魚叔就不多劇透了。
《逃離比勒陀利亞》還有一個特點在於:
它試圖將當下火熱的種族歧視議題,與越獄故事相互糅合在一起。
但如此一來,就有些弱化了以往越獄影片中常見的「追逐個人自由」主題。
也會讓影片想要講述的內容過於分散。
越獄戲份本身,已經具備完整的結構和細節。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影片仍然以白人為視角敍述。
雖然他們也親眼目睹了黑人被歧視,被殘酷地壓迫,但這種方式畢竟沒有親身經歷來得那麼強烈。
另外,主角越獄的目的,被描述成要出去繼續進行反種族隔離的運動。
但對於白人的他們,為什麼擁有這麼高漲的熱情,冒死去幫助黑人,影片隻字未提。
與《肖申克的救贖》這類經典影片相比,它在主題挖掘上還是不夠深入。
影片結尾用大量的字幕,説明蒂姆、史蒂芬等人逃出監獄後的作為:
被國家通緝,同時又前往其他國家繼續進行反種族隔離運動。
有一種,影片本身主題沒表達完整,只好要用史實資料來硬湊的意味。
當然,作為一部新人導演的作品,影片在氛圍營造、節奏把握上已經十分優秀。
這樣的丹尼爾,總令魚叔想起另一位苦苦擺脱自己顏值光環和角色標籤的演員——
他最先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出演優等生塞德里克·迪戈裏,受到關注。
後來因為主演《暮光之城》系列大紅大紫。
但在這之後,他用盡了各種嘗試,試圖擺脱俊美的「吸血鬼」印象。
如今,他已受到諸多大導演的青睞。
在不同類型的影片中游刃有餘。
這就為丹尼爾的轉型之路提供了絕佳的榜樣。
但,就目前的丹尼爾,還是缺少足夠的好機會。
挑準好劇本,跟對好導演,是每一個優秀演員應當謹記的要領。
當然,努力依然不能鬆懈。
丹尼爾只要繼續堅持下去,好的機會,並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