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真是女性的一道坎?“乘風破浪的姐姐”説不

這兩天,最熱的綜藝節目莫過於《乘風破浪的姐姐》。一羣30+的女星來選女團,讓節目在開播前就話題十足。

從首期節目效果來看,姐姐們的舞台實力以及評委選人標準都有爭議,但自帶的話題梗營造了不少看點。

不裝嫩、不裝可愛

這樣的女團如何圈粉?

節目從一開始就自帶話題感。等待成團的姐姐們既有個性又強勢,與由黃曉明、杜華、趙兆、陳琦沅組成的打分組相比,顯然是翻轉了原先由導師團定義的權力關係。

自帶“氣場”的姐姐們表現出對規則的不屑一顧。

比如,導演組讓寧靜自我介紹時,她理所當然反問:“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乾了。”

第一期裏,在選手們亮相前,身為“成團見證人”的黃曉明更是“求生欲滿滿”,挨個周旋於姐姐們之間,力求一碗水端平,並且一直強調,參加這檔綜藝,對姐姐們來説是“加分項”。

與時下流行的偶像養成類團綜相比,這檔節目顯然一開始就出奇制勝。“姐姐們”出場前,節目組打出的口號是“三十而勵”與“三十而驪”。

以往,年齡是娛樂圈女演員避之不及的話題,年輕的小花層出不窮,步入中年的女演員開始面臨沒戲演的尷尬處境。而《乘風破浪的姐姐》橫空出世,“30 ”的女演員、女歌手坦然談論年齡與出道年限,甚至不避諱離婚或“歌紅人不紅”等話題,在千篇一律的偶像式女團裏,讓人看到不一樣的女團可能性。

或者説,《乘風破浪的姐姐》開局的成功,其實迎合了觀眾對於綜藝節目的另一種期待。功成名就的姐姐們帶着代表作,重新站上舞台,競爭“C位”,她們比素人、練習生更遊刃有餘,也更熟悉舞台。當她們重新回到比賽場,與評分組或導師團隱然形成平起平坐之勢,這就天然構成了節目的矛盾點與衝突點,即觀眾喜聞樂見的“看點”。

第一期中,每位上台的選手都沒有彩排。

當穿着華麗婚紗的黃聖依站在舞台上時,她直接對節目組提出了要求——“停一下,耳機裏面太大聲了,停一下,耳機的聲調稍微小一點。”

歌手丁當對最終得分不滿,她選擇在微博上“喊話”杜華:“無論姐姐們抱着什麼心態,本質上它仍是一場比賽。但當我聽到獲低分的理由竟然是‘唱得太好了’,我和觀眾姐妹們一樣也是滿臉問號。”

某種程度上,比起偶像養成類綜藝裏選手們直接“服從”的姿態,《乘風破浪的姐姐》裏的選手們,更像是“乘風破浪”或很多自媒體形容的那樣——“興風作浪”。

當第一批“90後”開始邁入30歲的大關,這批觀眾對《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期待,折射出當下年輕人對“年齡焦慮”的抵抗。三十而立,姐姐們不再裝可愛,不再裝嫩,不再用不成熟粉飾自我;而是展現出果敢、自信、樂於挑戰的一面,這當然很“圈粉”。

各種模式雜糅出一台戲

大齡女團如何出道,能否真正打開市場?許多觀眾都清楚,選秀成團只是噱頭,或者是把姐姐們聚集在一個舞台上的由頭。

《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大的看點是嘉賓,相比選秀節目邀請素人或尚未被大眾熟知的訓練生,這檔節目的陣容可謂星光熠熠,其中不乏寧靜、張雨綺、伊能靜等話題人物。有成熟演藝經驗的老手放在一起比拼,自然比素人選手更能營造節目效果。節目未播先熱,不少觀眾也是衝着看好戲而來。

把這些姐姐聚集在一起,要唱歌、要演戲,或是做旅行節目都可;競選女團,未必是最適合她們的呈現方式,卻是最有市場的綜藝呈現方式。相比已經飽和的歌手類、演技類、生活觀察類綜藝,大齡女團選秀尚未有人做過,顯然最有賣點。

從首期節目效果來看,評委杜華的選人,還在拿市場上常見的女團標準來衡量。比如丁當出色的演唱反而得了低分,阿朵充滿個性的舞台被認為難以找到同類項。至於陳松伶、許飛等專業歌手的表現固佳,但好像穿越到《歌手》舞台,失去節目特色;張雨綺、吳昕等槽點滿滿的舞台表現,不亞於《青春有你》的朗讀式rapper,反而成了看點。

做大齡女團,無非給出一個熱點的接口,即便最終真的打造出女團,也難以像常規團體那樣運作。如今,綜藝節目已經可以堂而皇之寫入明星的代表作品一欄。“姐姐”選手中,不少人近年來少有作品問世,卻活躍在真人秀領域。成不成團,出不出道,也許不重要,重要的在於節目過程。在競演類綜藝節目裏如何生存到最後一集,並搶到更多鏡頭、更多話題關注,才是參與這個節目的最大意義。

但話説回來,這種綜藝模式和劇本套路並不鮮見,只是主角換成了姐姐們。第一期播完,誰拿了“勵志”劇本,誰拿了“反轉”劇本已經漸露端倪。作為一檔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終究缺乏原創的核心模式,只是廣泛吸收借鑑了前人的成功模式,而它的最大亮點是與眾不同的節目嘉賓,每個人都帶着“戲”來,每個人都有故事,但這樣的嘉賓很難複製。

重新思考女性價值

去年,演技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熱播,同樣是吸收了各種流行綜藝形式,謎一樣的選人標準、導師現場論戰等讓節目在同類項中脱穎而出,貢獻了不少話題。當時有分析指出,許多出道十餘年或是已經拿過重量級獎項的演員還要回頭來和跨界新手比拼演技,暴露了“影視寒冬”下演員的生存困境。和《乘風破浪的姐姐》捆綁在一起的則是對中年女性職業危機的關注和探討。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曾呼籲導演製片多給中生代女演員機會,引發大量關注和討論。有檔期參加長期綜藝節目的,無論是演員還是歌手,恐怕都沒有影視或音樂界真正的當紅者。

“三十歲以後,人生的見證者越來越少,但還可以自我見證;三十歲以後,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褪卻,但還可以越過時間,越過自己……”《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開頭以一段文案對三十歲以後的女性進行探討,鼓勵女性積極探索自我價值。和去年扎堆的演技類節目一樣,“撕話題”成為今年選秀混戰中出圈的重要方式。但大眾關注這些姐姐,除了要看“撕話題”,更多是對成熟女性魅力的認可,正如許多女觀眾所言,期望從她們的身上找到激勵自身前進的養分。

一個有價值的選題,儘管是用綜藝的方式呈現,但也不妨深入探討,引發社會思考和共鳴。在《演員請就位》中,相比比賽結果,在節目過程中對錶演細節的討論、對職業價值的認知、對行業創新的思考,更是意義所在。

《乘風破浪的姐姐》同樣可以把更多筆墨放在關注女性成長的話題上,誰出道、誰成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導師和嘉賓的言行,對女性價值重新思考,而不是把看點、賣點放在“撕話題”上,這才是節目能夠產生持久效益的關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6 字。

轉載請註明: 30歲,真是女性的一道坎?“乘風破浪的姐姐”説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