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一週前,幾大協會針對明星“天價片酬”問題的《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發佈,一時間在行業內掀起了廣泛的熱議,就連央視《新聞聯播》等也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和評價。

  但這份指導意見,真的能夠奏效麼?

  文 | 江宇琦

  九月初,五部委聯合下發電視劇新規十四條,對中國電視劇產業所存在的種種亂象的整治給出了意見,並直指多年來越説越高的明星天價片酬問題。

  不久後,針對這一規定,包括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在內的四個行業協會聯合發佈了《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簡稱《意見》),對演員片酬配置提出了執導意見。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意見》中規定,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演片酬不超過總片酬的70%。

  然而消息一出,幾乎所有媒體同行、業內人士對《意見》所能達成的效果都表示了悲觀。

  片酬泡沫

  2016年央視一檔“演員天價片酬”的專題節目,首次將“天價片酬”這個話題推入了大眾的視野。

  專題指出,圈內很多當紅明星一部戲的片酬動輒8000到1.2億,使得製作經費嚴重被佔用,是國內影視劇質量急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儘管從日後新麗傳媒發佈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説明書》中我們得知,央視點名批評的“《如懿傳》兩位男女主片酬加起來合計1.5億”與事實存在一定的出入,但周迅和霍建華二人共計1億的片酬,還是叫人感到無比驚訝:這一領域的水到底有多深?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據瞭解,目前國內一二線演員出演一部40集左右的電視劇片酬大概在2000萬-5000萬之間,單集片酬一般在50萬-120萬左右。這一數值個別情況下會有所波動,例如網上就一直盛傳《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孫儷單集片酬高達150萬。

  與之相對的,在日本,如今一集製作成本1億日元的電視劇,在搭配上豪華演員陣容的情況下,演員片酬為2000萬-3000萬左右,其中主演的片酬一般不會超過300萬,按照今天的匯率來看,約為18萬人民幣,僅為目前國內一線演員正常片酬的三分之一。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一線明星相葉雅紀拿下單集18萬片酬被媒體稱為“高價”

  在電視劇產業同樣很發達的韓國,明星片酬也同樣不高。據悉,《太陽的後裔》中宋仲基和宋慧喬兩人每集的片酬均約合36萬人民幣,現韓國身價最高的女演員全智賢和李英愛的單集片酬也才約人民幣60萬。

  可以説,中國明星的片酬已經遠遠超出一些影視產業發達的國家的普遍水平了。

  除此之外,片酬的增速也同樣值得關注。2017年上海電視台製播年會上,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指出,僅在2016一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就暴增250%,在一些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劇中,明星片酬甚至佔了製作成本的75%。

  還是以孫儷為例,2011年拍攝《甄嬛傳》時,她單集片酬為30萬,之後拍攝《羋月傳》時單集片酬87萬,再到如今網傳的150萬,六年間翻了5倍之多。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那年花開月正圓》劇照)

  針對這種現象,早在2017年的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中宣部副部長聶辰席就曾表示會出台相關政策來扼制明星天價片酬。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鵬舉告訴《影視圈》:畸形的片酬制度,已經引發了惡性競爭,同時壓低了影視產品的製作成本,必須通過制度來加以規範,來保障市場的良性運作。

  他還表示,通過行業來對片酬問題加以限制,是國外通行的一種方式,即便是40%這樣一個限制,也要比韓國等國家的限制要寬鬆得多。

  一紙空文?

  相關文件出台後,有不少專家學者表示了贊同和支持。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政法學院法律系主任李丹林老師就告訴《影視圈》,這符合政府“簡政放權”的原則,和很多國家的做法也是相一致的,她説:“在行業可以自治、自律的領域不能做好自治、自律,那麼本來就有擴張天性的公權力自然就更會強調嚴管。”

  但更多的業內人士則顯得有些悲觀,認為“限薪令”很有可能成為一紙空文。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在過去一週,這樣質疑的聲音充斥着各大平台)

  《意見》的成效之所以在行業內被普遍看衰,主要原因在於它只是一個“意見”,並不具備強制力。

  著名導演、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閻建鋼在接受《影視圈》採訪時指出:片酬的事情限制起來有些困難。他説:“無論是道德要求還是行業標準,最終都是作用於好人的,不會作用於惡人,除非你把這成為了一項法律。”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對於這樣的規定,想要逃避方法有很多:“給明星掛個虛職、工作室名義上參與投資等,明星有好多手段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把錢賺回來。而且即便違反了《意見》,又能怎樣?除非你能限制電視台,明星片酬超過多少的電視劇你不能買入。”

  被稱為“網劇一哥”的白一驄則告訴《影視圈》,希望用行業協會的建議來調控一種市場行為本身就是不太現實的。他開玩笑稱,即便廣電規定違反片酬《意見》的片子不能收片,演員仍可以説:“沒關係啊,你加大別的投入不就好了嗎。”

  據悉,這樣的行業標準不光在中國推行起來有難度,即便在歐美,也偶爾會出現無可奈何的情況。例如雖然美國行業對明星片酬也有所限制,也出現過類似於《CSI》等熱門美劇演員和劇方因片酬問題而起爭端的事情。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CSI》)

  病根所在

  那麼,為何在很多國家普遍能夠推行開來行業指導意見,偏偏在中國寸步難行呢?

  白一驄認為:市場環境是決定了“誰比較貴”的重要原因,“一個流量演員,一個非流量演員,後者什麼都好,就是有個坎,片子放那沒有人去看。一個視頻網站買一個片子,目的很明確,第一個是點擊率,來消化CPM,為廣告商服務,第二個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付費用户。所以説我們做一個片子的所有邏輯都要圍繞着‘是不是有流量、是不是能帶動會員’這一標準。”

  “會不會有意外呢?我們都知道口碑營銷,會有影片靠口碑逆襲,但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定是個例。在當今中國,普通觀眾在做出選擇時,大概率會更傾向於明星和IP,哪怕他並不是很喜歡這個明星。”白一驄説。

  面對這種情況,被置於風口浪尖上的明星藝人們也有很無奈的時候。相傳,曾有一部孫紅雷並不喜歡的戲找上他,為了拒絕,孫紅雷將片酬報告了一倍,沒想到對方居然很爽快的答應了。對此,包括成龍、黃曉明在內的很多超一線演員都表示,有些市場行為,明星是無力改變的。

  反觀其他很多國家,製作方在一部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擁有極高的話語權和地位,“編劇中心制”才是主流。1988年和2007年,美國編劇工會曾有過兩次著名的大罷工,均在不長的時間裏,給美國影視產業帶來數十億元的巨大虧損。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美國編劇罷工)

  “觀眾能投入的時間、金錢是有限的,他們也希望物有所值。”導演李遠告訴《影視圈》。

  在美國,Netflix、HBO等平台及旗下的編劇們,和明星一樣是具有極強市場號召力的,在很多情況下,這種金字招牌的號召力比明星還強。觀眾選擇Netflix,是因為相信“Netflix出品,必屬精品”。

  創作者的“強勢”,給了他們與明星們博弈的資本。著名影評人張小北就曾説過,美國演員漲片酬一般會有一個底線,一旦超過這一數值反而會惹怒製作方,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將這個角色寫死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樣的行為可能會使得一部分觀眾不滿,但劇本身的質量卻足以讓製作方有足夠的信心可以留下大部分觀眾,並吸引來新的觀眾,劇版《權力的遊戲》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惡搞版《權力的遊戲》部分死亡人物名單)

  反觀中國,一方面除了個別電影導演外,很少有創作者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多數作品的質量還沒有足夠的底氣讓他們可以“叫板”粉絲經濟。

  因而在影視產業快速發展、資本過熱的中國,在半數影視產品處於滯銷狀態的情況下,新進入的資本更願意仰仗的只會是明星,這是他們突圍的最可靠方式。

  某國字頭的電影製片廠的編劇就指出,中國無法從“演員中心制”向“編劇中心制”轉移的一大症結,就在於“行業的成熟度和專業度”還遠遠沒有達標。

  故想要真正解決明星天價片酬問題,依靠制度甚至是強制力是很難真正奏效的,相反還極有可能在重壓下產生異化,帶來新的弊端。

  若真想要將這一問題根除,必須在真正的癥結處下藥,即提升我們作品的質量與行業發展水平,讓“令觀眾覺得物有所值”的影視作品成為市場的主流。只有這樣,明星才能真正成為整個作品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一個簡單的常識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冰也絕非一日之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74 字。

轉載請註明: 即使限酬令上了新聞聯播 也改不了全行業在天價片酬問題上的悲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