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心,去尋人·情·味”

“我們用心,去尋人·情·味”

“我們用心,去尋人·情·味”

“我們用心,去尋人·情·味”

“我們用心,去尋人·情·味”

《尋人記》節目主創。節目監製、TVB新聞及資訊部總監黃淑明女士(中),TVB“新聞才子”方東昇(右)。

“有人説人生就是營營役役,但有人覺得人生應該是尋尋覓覓。”今年4月,TVB一檔新聞真人秀節目《尋人記》新鮮出爐,憑着“跨時代尋人”的創意概念,充滿人情味的小人物故事,一開播便登上內地微博熱搜,在豆瓣拿下9.7高分,節目播畢後評分依然穩定在9.4分,創造了近十年來TVB節目的口碑巔峯。該節目在香港同樣收視上佳,10集節目平均取得22.8點收視,是自2020年2月以來TVB週一至週五晚上十點半時段收視之冠。

《尋人記》的製作概念很特別,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TVB新聞中選取當年關注度頗高的一系列素人受訪者進行回訪,用真人秀的方式放大了“尋人”的過程,在跨時代的命題下,受訪者自身的成長與社會的轉變產生了獨特的化學反應,令這段尋人旅程變得精彩而富有魅力,三四十年的前後對比又發人深省。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喜與悲,短短十集節目,鋪陳了一個時代的香港。

南都記者近日獨家專訪節目監製、TVB新聞及資訊部總監黃淑明女士,節目的創意與初心因何而來?不為人知的艱難尋覓背後,他們如何創造一個新聞節目的口碑奇蹟?她為我們一一道來。

獨家專訪

“觀眾在不同故事主角身上一定能找到自己”

南方都市報:《尋人記》創造了TVB節目的口碑巔峯。製作這個節目有沒有“野心”?

黃淑明:首先很感謝內地觀眾對我們的支持。另外要感謝TVB新聞部的前輩,他們留下一個很寶貴的“寶藏”給我們,讓我們有寶可求、有人可尋。TVB歷史悠久,我們有一個近3000平方英尺(約280平方米)的影像資料庫,這50年來我們所有的新聞片段每一天播出後都會收集在這裏,經過精挑細選,有整整10萬小時的資料影像,這是我們的寶藏。資料室同事很辛苦地將過往的片段整理好,令我們的節目有很強大的支援。前輩的作品可以經歷時間的考驗,這是一個實力的傳承。

還要感謝被訪者,他們願意再次面對以前的自己。我們未必想將以前的面貌呈現在觀眾眼前。但他們很勇敢,願意再次面對鏡頭。我們用了半年時間去找回當年的主角,團隊以十足的誠意,打動了他們。尋人就像尋親一樣,需要運氣,也需要士氣。

南都:《尋人記》的節目創意是怎樣構思出來的?

黃淑明:《尋人記》裏的人物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聞故事的主角,他們的故事涉及考試、健康、移民、家庭關係、社會風氣等。怎樣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這些被訪者?正如我們口號所説:“大家發掘線索,運用直覺,尋找那些年、這些人。他們的際遇是否如外界想象那樣?”——這是我們的初心。我們有一個懷舊節目《新聞淘寶》,通過淘寶我們回顧了李小龍逝世、寶生銀行劫案直播這些經典大事;但新聞淘寶過程中我們感覺,大人物固然壯觀,小人物也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個新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有一個“大家姐”、一個“肥仔”、一個讀書時代難忘的校花校草。我們相信以小可以見大,這些人物經歷時代變化,他們的際遇,可以見到社會變遷的面貌,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南都:每期的主人公是怎麼選擇的?為什麼選普通小人物?

黃淑明:我們覺得這個節目的主角,就是被訪者,觀眾在不同故事主角身上一定能找到自己。比如我,我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有集郵、收集硬幣的習慣,心想着有朝一日它們會不會真的漲價呢?我們透過集郵去認識不同國家、大千世界、不同植物和鳥類。我們從每個故事的主角身上找到自己,看到的還不只是普通人,而是幾十年來香港的發展,看到時代的變與不變。

與其説我們選擇了受訪的主角,不如説是受訪者選擇了我們,或者是緣分使我們相遇。因為有幾個個案,我們怎麼找也找不到,找到的有些已經不在人世,在生的有些不願意受訪。所以緣分很重要,我們經歷了很多艱難、起起跌跌才找到他們。

南都:尋人過程就像破案揭秘、大海撈針。為什麼你們要刻意展現“尋人”的過程?

黃淑明:在今天你要找素未謀面的人,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尋找,很容易找到線索。但你要找30年前新聞故事的主角,連名字都不確定,比如偉約瑟,我們只能憑他們昔日受訪的容貌、零碎的資料,難度很高。我們用了很原始的方法,比如“小炒王”,我們拿着他當年受訪的截圖去他住的那一區找,問洗衣店、問周圍店鋪。終於洗衣店員認得他媽媽,真的太棒了!這也反映了當年的左鄰右舍是有一定的感情。我們現在住高樓大廈,可能住了20年,連隔壁人家姓什麼都不知道。以前年代那種温情、那種互相幫忙,你幫我照看一下孩子、我借你一瓶腐乳或醬油的事,現在不會發生了。

我們除了拿截圖去社區問左鄰右里,也會去圖書館找舊報紙,翻看社區電話簿有沒有同名同姓的人。我們找十個人,平均只有兩個人可以找到。我們很感謝每一位協助尋人的中間人,團隊也沒放棄。我們在節目裏也有説:正因為我們相信奇蹟,最後才能夠創造這個奇蹟。

南都:《尋人記》反響熱烈,節目還會打造下一輯嗎?除了尋人,還想繼續尋找什麼?

黃淑明:過去大半年我們尋尋覓覓,團隊過得很充實。到底有沒有下集?我們對於未來依然在尋找答案。我們很相信,無論製作什麼節目,我們都會用心,去尋人·情·味。

看點

01

《尋人記》每一集會依據不同人物故事提煉出相應的社會話題。35年前台風天牽着弟妹放學的“大家姐”倩儀,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談到兩代人童年時期的成長與父母的陪伴,她感慨,當然希望有父母的陪伴,但當年的香港有社區活動中心,為她和弟妹那樣的孩童提供玩樂場所。如今是密佈的高樓大廈,鋼鐵森林中放不下一個兒童樂園。

02

《尋人記》一度上了熱搜——#36年前的校草現狀#。鏡頭前的校草偉約瑟是一個為會考奮戰的小夥,懷着緊張心情打開成績單,和兩個發小打鬧。36年後,偉約瑟故地重遊,物是人非,説着“十塊錢分三人花”的好友已離世。當年會考失利的校草,如今也對人生這場會考交出他的答卷:“一張紙不太重要,它不會斷定你一生。”一直以來,我們被灌輸“一考定終身”,上世紀80年代校草豁達的人生態度,給這個焦慮感持續升高的時代,打了一針清醒劑。

03

《尋人記》的主角身上無不是時代的縮影:在“小炒王”張源源身上,觀眾看見那個炒郵票、炒房、炒鞋、炒衣服,萬物皆可炒的經濟高速發展的香港;透過獨自留港照顧智障妹妹的餘婉薇老師,觀眾看到動人的親情。故事的終點,視角從香港這個城市脱離,落到觀眾自己身上——我們看故事中的人,也在他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

採寫:南都記者蔡麗怡實習生張熹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87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用心,去尋人·情·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