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高端”訪談嘉賓有技巧?楊瀾説就像“鴨子划水”
從當年一週一期的國內首檔高端人物訪談電視節目,到如今一年一季,細分為不同主題、不同形式、不同播出平台,這個堅持了二十五年的常青訪談品牌,正在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下,為自身賦予着更多全新的時代價值。隨着2022年1月《楊瀾訪談錄——逐風者》第二季的熱播,在眾多碎片化信息流量衝擊中,“吳剛談‘陳萍萍’獨得年輕人寵愛”等話題依然引發眾多熱議。楊瀾對訪談節目的堅持,從未因外部環境改變而動搖:她要用一場場對話,記錄一個個人和他們背後的世界,為行走的時代留下珍貴且深刻的註腳。
《楊瀾訪談錄——逐風者》第二季採訪吳剛。
開創
國際化高端訪談展現“關鍵的少數人”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電視事業發展迅猛。楊瀾主持過的《正大綜藝》平均收視率曾達到20%-30%,驚人的數字背後是中國電視受眾的日漸龐大,以及電視媒體影響力的迅猛擴張。在思想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之下,楊瀾開始思考,人的改變、觀念的改變或許更加深刻。媒體也可以通過記錄個人命運和思想改變,進而記錄時代,讓國人打開眼界,瞭解世界的進展。於是1998年,楊瀾在鳳凰衞視創辦了中國首檔高端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後更名《楊瀾訪談錄》)。
《楊瀾訪談錄》是具有開創性的。首先其受訪對象以世界知名人物為主,從國家元首,到世界級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藝術家、商界精英、體育名人……這些人大多隻在新聞報道中有過驚鴻一瞥。其次,楊瀾認為,這種國際化的開闊視野是特殊的時代賦予她的。“因為那時候中國不僅要看世界,還想要看到世界表象背後,關鍵的少數人是怎麼想的,他們擁有什麼樣的人生。這也令《楊瀾訪談錄》有了天然的影響力基礎。”
楊瀾採訪貝克漢姆。
突破
把每一次採訪當成最後一次採訪
在楊瀾工作室時期,“我總把每一次採訪,都當成最後一次採訪。”往往在嘉賓還沒有同意接受採訪時,楊瀾就召開多輪專家研討會,對其人生經歷、觀點、思維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否則,如果問題極為幼稚和淺顯,僅到公關部門那裏就會被斃掉。”
2001年,楊瀾工作室改版為《楊瀾訪談錄》,第一期便採訪了王光美女士。如何面對這樣一位在歷史上有過特殊經歷和地位的女性?採訪的初衷是什麼?採訪前,楊瀾曾和王光美女士在各類問題上進行反覆溝通:努力讓對方產生信任和認同感。在採訪基辛格博士前,楊瀾把他所有的演講、論文、著作,以及含有對其個人描寫的書籍,全部通讀了一遍,並對他的國際政治、外交思想梳理出相對脈絡性的信息,然後再以一份非常紮實的提綱打動了他。雖然,此次採訪只被允許進行了半個小時,但這在當時國內的媒體中,已是具有獨家性的巨大突破。
早年楊瀾在採訪基辛格。視頻截圖
楊瀾常比喻,訪談就像“鴨子划水”,水面上看似悠然自得,但腳必須在水下拼命使勁。訪談過程同樣需要技巧。現場有很多人在催促,或者提醒這個問題不能問。“必須排除這些干擾。”楊瀾會緊盯採訪對象,用眼神表達出堅定與自信:“雖然你的公關主管在否定我的提問,但這樣的問題你都不能回答嗎?”很多受訪者會因為聊得太開心,而忘記約定的時間。“做好一次訪談,還是會有職業的快樂在裏面。”
我和很多采訪對象都成為了朋友,因為他們認為,楊瀾雖然是外行,但願意去了解他們所在專業的內容。比如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先生。基礎數學、天體物理知識距離我們這些普通人很遠,但我還是努力地瞭解他的專業,他提出的卡拉比猜想是什麼。我不敢説我完全懂了,但我覺得一種認真探究的態度,採訪對象是可以感受到的。後來,丘成桐先生説,很多人採訪過他,楊瀾做得最好。當你用一個專業的態度,勤於學習和思考,能夠與對方真的產生相對平等的視角,代表着媒體的公正性和觀眾的需求,這些都是你的底氣,使你能夠擁有跟對方平等對話的資格。
——楊瀾
堅持
不比速度,更強調深度和廣度
楊瀾敏鋭地感受到了媒體生態的變化。
2010年以後,隨着視頻網站、互聯網不可阻擋地蓬勃發展,觀眾從坐在電視機前守候節目開播,變成在網絡上自由攝取個人所需要的資訊組合。尤其是年輕觀眾被互聯網大量分流,媒體投放量明顯放緩,諸多電視台也開始處於虧損狀態。千禧年時,外界想要了解世界名人的人生與故事,只能通過以《楊瀾訪談錄》為代表的訪談節目;但如今,名人們都運營着個人社交媒體,信息傳播速度、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電視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楊瀾坦言。
在開播十六年之後,《楊瀾訪談錄》停止了電視台周播欄目模式,改為一年一至兩季的季播模式。但楊瀾依然認為,在這個真假難辨的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更加需要被篩選和加工過的優質內容,其中,以真實、深度作為傳播基礎的訪談節目,反而成為了撬動多個信息渠道的精準槓桿。唯一和過去不一樣的是,楊瀾不僅要關注節目內容本身,也要關注播後觀眾的反饋,在新媒體、短視頻等各類渠道不斷黏合觀眾,甚至需要參與一些電商直播,把商業和信息傳播結合在一起。
楊瀾在《你好!大女生》中,和前女子速滑運動員張虹一起滑冰。
楊瀾始終認為,訪談節目就像新聞一樣,會永遠被需要。“這個時候,訪談節目更應該確立核心競爭力——不比簡單的信息傳播速度,而是比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如今,《楊瀾訪談錄》升級為“訪談品牌”,會根據不同平台受眾需求,變換主題和談話對象。比如,2020年《楊瀾訪談錄》針對新冠疫情先後製作了兩個特別系列,前者採訪了曹德旺、李稻葵、黃奇帆等人,探尋中國經濟“一鍵重啓”的奧義;後者採訪了梁建章、於冬、賈國龍等來自各個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分享在疫情衝擊之下他們的自救、探索過程。事實證明,在彼時經濟動盪、人心焦慮的社會環境下,這份專業訪談為諸多掙扎於疫情中的創業者帶來了信心與思考。
新京報資深記者 張赫
資深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