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弟”改名,是邁向自己生活的宣言 | 新京報快評

“招弟”改名,是邁向自己生活的宣言 | 新京報快評

看似“招弟”之類的名字無傷大雅,實際則是對被命名女孩的不尊重。

“招弟”改名,是邁向自己生活的宣言 | 新京報快評

無論是招弟,還是迎弟、念弟,都是老一輩在“重男輕女”觀念影響下的產物。資料圖。圖/IC photo

文 | 丁慧

近日,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決定改名的新聞,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從上學開始,芃芃因招弟這個名字,產生了不少困擾:她害怕表彰大會,害怕自我介紹,害怕被別人問“你有弟弟嗎?”如今,芃芃堅持改名,看似是一件小事,甚至被媽媽視為“矯情”,但的確是她向自己生活邁出的重要一步。

“重男輕女”這一陳舊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留下過不少文化痕跡。體現在人名上,就會看到一些女孩的名字叫招弟、迎弟、念弟……這些直白地期盼弟弟到來之類的名字,給被命名的女孩帶來了“成長的困擾”,而她們“成長的困擾”長期以來被長輩所忽視。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名字作為伴隨一個人一生的符號,承載的卻不是對個人的祝福,那這樣的名字猶如無形的枷鎖,在每一次被喚起時,都在提醒這個女孩生來不是被祝福的。

這對一個人來説無疑是不公平的。本應該體現父母美好祝願的名字,卻被加之以對另一個人的期望,隱晦地寄託了父母想要男孩的願望,看似“招弟”之類的名字無傷大雅,實際則是對被命名女孩的不尊重。

需要看到的是,無論是招弟,還是迎弟、念弟,都是老一輩在“重男輕女”觀念影響下的產物。這種叫法表達了他們期盼男孩的迫切心情,但卻忽略了女孩的成長,忽略了女孩的生活,這是一種早已被社會唾棄的陳舊觀念。女孩改回屬於自己的名字,是對過去陳舊價值觀的糾正,是邁向自己生活的“宣言”。

從芃芃過往的人生經歷中也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懵懂的年紀,她依舊能在他人異樣的目光中體會到自己名字的與眾不同。而現實中,受到同樣目光的“招弟們”還有不少。據澎湃新聞報道,“招弟”的數目並不小。以國內某省份在國家政務服務平台查詢到的重名數據為例,截至10月24日,省內叫“招弟”之類名字的女性至少11104人。其中,60歲以上叫“招弟”“迎弟”的人最多,20歲以下的有380人。

如今,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由“招弟們”數量的減少,也可以看到社會觀念變化對於現實生活的實際影響。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重男輕女思想在人名上遺留的痕跡越來越少,但正所謂舊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根除,“重男輕女”的觀念依舊存在,只不過程度不同,表現不同。“00後”被命名“招弟”的情況,也是提醒整個社會,在日常生活中,社會對於“重男輕女”陳舊觀念要保持敏感。

而作為父母需要意識到的是,在家庭生活中,要公平地對待兒子、女兒,要讓他們同樣享受父母的關懷。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徹底摒棄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要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姐弟之間、兄妹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照顧,才是和諧、融洽的關係。

撰稿/新京報評論員 丁慧

編輯/遲道華

校對/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0 字。

轉載請註明: “招弟”改名,是邁向自己生活的宣言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