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之際,新京報推出“星火燎原——影視中的黨員形象”系列訪談。集結老、中、青三代演員,他們都曾因角色與黨員結緣,受到黨員精神的洗禮,並以此形成一生自覺奉行的信念,在表演道路上嚴於律己,砥礪前行。
跨越百年時光,重温激情燃燒的歲月,通過演員們的講述,我們試圖還原那段崢嶸歲月,以優秀黨員形象的樹立,弘揚新一代黨員精神。
飾演毛澤東二十餘年,唐國強至今還沒有一次讓自己真正滿意的塑造。(圖為電影《決勝時刻》劇照)
“唐老師,您得繼續演下去,觀眾還想看您繼續扮演毛主席。”唐國強的周圍總是會出現這樣的聲音。
扮演毛澤東二十餘載,觀眾早已習慣他的扮演者是唐國強,若是哪部作品換了演員,還得花點兒時間來適應。
對於觀眾的喜愛,唐國強欣慰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感慨如今特型演員青黃不接的現狀,以及塑造毛主席多年仍然心存的遺憾。“毛主席是在83歲時離開大家的,如果電影技術能輔助早期的形象,我是可以繼續演下去的。但關於毛主席的作品,在題材和角度上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我們至今還缺乏系統的、有高度的作品,也還沒有一個讓我真正滿意的銀幕形象。”
唐國強説,既然選擇了藝術創作,就不存在退休一説,但他身上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始終沒有改變過:“我最希望的就是,有接班人能和我一同努力,把毛主席這個形象留下來,在影視作品的歷史上畫下重重一筆。”
第一次扮演毛主席,皆是“反對”之聲
“觀眾希望你活在他喜歡的形象裏。你要是突破了,他們能説‘行’嗎?所以演員每一次的成功都要面臨新的選擇,要頂住壓力走出自己的路。”
從電影《長征》到《建國大業》,從電視劇《解放》到《大決戰》,從電影《決勝時刻》到即將上映的《長津湖》……唐國強飾演了太多次毛主席,每次聊起這個探索多年的角色,他總是滔滔不絕,因為有太多故事要講,有太多沒實現的藝術追求要兑現。
他猶記得25歲那年,遇到了化妝師劉洪,對方覺得他和斯諾當年拍攝的一張毛主席照片裏的形象有點兒像,沒想到,化妝後配合黑白質感的影像,“看上去確實還挺像那麼回事的”。但那個時候,大家都習慣於古月扮演的毛主席形象。直到1996年,一個在電影《長征》劇組工作的朋友找到唐國強,問他“你敢不敢在《長征》裏演毛主席”,唐國強想了想,“只要你們敢拍,我就敢演”。誰知,換來的卻是外界一片反對聲。
從被外界反對到成為“不二人選”,唐國強始終在扮演毛主席的演藝路上尋求着突破。(圖為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唐國強至今都對第一次演毛主席而面臨的壓力有所忌憚,他總結當年的表演有三大難點:一是古月老師已經扮演了太多次毛主席,並獲得認可,作為一個後來者,觀眾是很難接受的;二是家鄉話,過去扮演毛主席的演員從腔調、造型模仿入手,一上來就是湖南話,如果堅持讓作品中的毛主席説普通話,觀眾大概不能信服;第三,唐國強在彼時也算是熟臉兒,因為電影《小花》他被定義為“奶油小生”,還演過諸葛亮、雍正,就連毛主席的女兒都質疑,“唐國強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嗎?”
很多人面對外界的不看好時,心理上就敗了三分,但唐國強卻能理解這些不看好的聲音。興許也是被“反對”慣了,他索性拋開所有雜念,走一條突破過往的路,不靠外形,只靠理解:“其實從我拍《高山下的花環》開始就已經議論紛紛了,唐國強怎麼能演趙蒙生?他是‘奶油小生’啊。然後是諸葛亮,他怎麼能演諸葛亮?雍正,他怎麼能演雍正?毛主席,天啊,他怎麼能演?永遠都是反對之聲。為什麼?因為觀眾希望你活在他喜歡的形象裏。你要是突破了,他們能説‘行’嗎?所以演員每一次的成功都要面臨新的選擇,要頂住壓力走出自己的路。上了一次高坡緊接着面臨的或許就是一個大溝,還能不能再上一個坡就要看自己了。”
不靠外形,拍影視作品不是複製照片
“(影視作品)不可能真的去複製照片,要那麼拍就完了,要追求角色和老百姓的溝通和情感。”
1996年,唐國強決定放手一搏,撇開像不像的問題,在翟俊傑執導的電影《長征》中,儘自己所能去接近這個人物。他很清楚這條路是艱難的,因為這是真正的藝術創作之路,而不是尋求捷徑。
也正因此,他從第一次扮演毛主席開始就説普通話,希望通過把握神韻傳達表演細節,以情感的交流讓觀眾更易於接受。“若説扮演毛主席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之間的差距,他是身經百戰的偉大領袖,而我只是個普通老百姓,讓我去接近他有很大的難度。除了對歷史的理解、對整個發展進程的理解,逐漸走進毛澤東的內心,才是最漫長的那條路,尤其是對人物分寸的把握。但不管怎麼説,毛主席是領袖,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演員對人物的刻畫若是能夠恰到好處,這些情感是能讓觀眾融為一體的,而不是敬而遠之。”
從電影版《長征》到電視劇版《長征》,唐國強飾演的毛主席一步步被觀眾接受。
採訪中,唐國強多次提到,他一直“很感謝電視這個載體”。
電影《長征》以後,儘管普通話版本的毛主席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好在他在電視劇《長征》裏再一次塑造了毛主席一角,後期,他還擔任了該劇的導演,“我告訴攝影師,不要顧慮我像不像,要注重整個畫面的流動,一集裏有幾處讓人感受到外形像就足夠了,不可能真的去複製照片,要那麼拍就完了,要追求角色和老百姓的溝通和情感。”該劇用24集的時間改變了觀眾,唐國強也首次在大範圍觀眾羣體中獲得認可,成為今天扮演毛主席的不二人選。“經過二十多年的拼搏,電視劇不斷地、長期地給我努力的機會,總算讓觀眾接受了説普通話的毛主席,我很欣慰。但我也有我的問題,就像有人會説‘唐國強演的就是唐國強’,這個説法只對了一半,因為我確實是扮演者,必須依靠自己的表演,去靠近角色。我中有他、他中有我是必然的。所以不利用唐國強這個外殼怎麼去演毛主席?”
尋找特型演員接班人,是關鍵
“對毛主席的扮演是一個永恆的命題,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代言人,我們需要那些靠能力打造優秀作品,從而站住腳的接班人。”
雖然已經扮演過無數次毛主席的形象,但唐國強始終不喜歡題材重複,所以他將每一個題材相似的作品看作是種深化,“比如我拍過不同集數的《解放》,後面的多了一些內容,只不過是局部放大。但我個人認為劇本上還是有問題的,大家始終在用一種重複的手段拍這類作品,我們應該想辦法進一步將作品藝術化。像我演毛主席,基本上就在指揮部指揮,要不就是在住所,偶爾跑到戰場上看看。總的來説這些場景太單一了,對演員來説會有很大的侷限性。”
作為毛主席的扮演者,唐國強説他是幸運的。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他説,至今沒有一次最滿意的塑造,都缺乏個性化、藝術化的探索:“演員很被動,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力感。很多作品如果只是照葫蘆畫瓢,是很難完成歷史交給我們的任務的。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人去研究、書寫毛主席的哲學思考,真正展現毛主席的哲學高度,我們要把它當歷史使命來抓。”
“着急,真的是着急”,唐國強説,每一分鐘他都在期盼着有更深刻的東西出現。作為毛主席的扮演者,他很幸運,觀眾把對毛主席的敬仰、懷念寄託在了演員的身上,他受到的喜愛是沾了毛主席這個角色的光。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更多突破:“我一直説我能夠走到今天,在某種意義上是因為有毛主席的形象拉着我,之後還有需要我的、跟毛主席有關的,那我還得上,即使七八十歲也要繼續幹。其實每一次扮演毛主席,都會有負面的聲音,包括網絡上對我個人的攻擊,那些為了博取噱頭、流量的標題黨,不知道究竟什麼動機,他們或許就是要影響你在觀眾心中的形象,但我認為真正好的藝術創作是不會被影響的,所以我也不在乎他們説什麼,就記住一點,抓緊時間將更好的創作推進。”
唐國強透露,這一次參加新京報“星火燎原”系列訪談的幾位老搭檔已經合作了二十多年,他們都很珍惜這樣的合作關係。(圖為電視劇《大決戰》劇照,左起:王健飾任弼時、劉勁飾周恩來、王伍福飾朱德、唐國強飾毛澤東、郭連文飾劉少奇)
但讓唐國強最擔憂的是特型演員斷層的現狀,他感嘆,現在一起扮演領袖的很多同仁,包括他自己,都已經老了,找到接班人是關鍵。“對毛主席的扮演是一個永恆的命題,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代言人,我們需要那些靠能力打造優秀作品,從而站住腳的接班人。需要有組織地培養新人,而不是靠臨時把他們拉過來模仿,或者催着趕着做些技術處理來完成任務,要真正讓他們觀摩學習,理解歷史,像我們一樣,自發地去鑽研門道。”他説,此次新京報“星火燎原”系列訪談中的劉勁、王伍福等偉人的扮演者都是他的老搭檔,“這個合作班底始於1996年,已經二十多年了,是經過長期磨合出來的默契,我們很珍惜,因為我們知道演好是多麼重要,只要堅持做好,將來即使我們不在了,作品仍會被留下來。”
新京報資深記者 周慧曉婉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