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前段時間,重温了宮鬥劇鼻祖《金枝欲孽》。

這部2004年的香港電視劇,現在看來依然經典。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每個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世背景。

在宮牆之內,他們或是為了自保、為了私慾、為了家庭,互相爭鬥。

彼此間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利益交換。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然而,這樣一部脱穎於普通家長裏短的難得好劇,彈幕裏更多的不是分析和討論人性。

而是被毫無智商的“言論”充斥着。

圍繞爾淳、玉瑩兩位女主,網友分成兩派,互相詆譭:

“我家爾淳心地善良,她從來沒有害過無辜的人”

“爾淳粉別洗了,從第一集就看出不是什麼好人!”

“哎喲,玉瑩一臉綠茶的樣子,還好意思給人潑髒水?”

甚至,還上升到角色飾演者的人身攻擊。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本以為如此低齡的評論,應該出自心智不太成熟的未成年人之口。

可當我看到“我們公司就有玉瑩這樣愛裝的人”“爾淳就是小三相,前夫就是這樣被勾走的”的時候,三觀都要崩塌了。

作為一個成年人,能不能別這麼幼稚?

主創們費勁心血,塑造各種人物,以及複雜的心理變化和情感糾葛。

卻被極其簡單的詞彙,直接把人片面化刻板化。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我又打開了一些最近熱播影視作品,彈幕也都大同小異。

難以想象,這些觀眾的思想價值觀何其單一。

即使在現實的複合概念上,也只停留在簡單的思考模型。

如今網絡上普遍語言表達的低齡化,背後是多少脆弱到連人和事物的多面性立體性都無法接受的年輕人。

這樣的現象,讓我深感擔憂。

01.“低齡化”的世界,非黑即白

記得小時候,我們總對電視裏的角色愛恨分明。

反派讓人咬牙切齒,正義的一方則令人熱血沸騰。

在幼小的心靈裏,絕大多數人物,都被簡單分類為,好和壞。

好人只做好事,壞人只做壞事。

後來隨着年齡增長,對世界有了更充分的認識,自然會知道社會並不是非黑即白。

但如今,多少人仍停留在低齡階段,對人做着簡單的道德評判。

要麼,是完美全能純淨如蓮花,要麼,就是十惡不赦壞到骨子裏。

好人做了壞事,就會“黑化”。

壞人做了好事,就能“洗白”。

但生活,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在電影《我不是藥神》裏,這套邏輯徹底失效。

每一個人物都很立體,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男主程勇,一開始家暴,和妻子離婚,為了錢走私賣藥,是十足的渣男、違法分子。

但後來心態轉變,為了治病救人,寧願承擔坐牢風險,不賺錢也要幫病人們買藥,彷彿菩薩下凡。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警察曹斌,剛毅正直,追查“假藥”案時公事公辦。

但做事方式,也不是完全正義。

為了抓賣藥人,他不惜抄病人的家,將他們關起來逼供。

在人們心中,他就是“情感上的壞人”。

可當老奶奶質問他,“你能保證這一輩子不生病嗎”之後。

曹斌承受不住良心的煎熬,選擇放棄偵辦,成了一位放人生路的“好人”。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那麼,醫藥公司是壞人嗎?

很多人覺得醫藥公司咄咄逼人,正版藥定價昂貴,病人無法承擔。

還打擊價格低廉的仿製藥,不顧他人生死,看着確實可恨。

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鉅額的研發成本,幾十年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專利保護期卻只有20年。

如果仿製藥氾濫,不僅讓他們血本無歸,還將嚴重打擊醫藥界研發新藥的動力。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細看下來,全片沒有一個壞人,卻發生着最壞的事情。

難免讓人心裏憋屈。

要是真的有壞人,把壞人抓住,一切都平息了。

可現實卻是那麼無奈,人性就是這麼複雜。

沒有絕對的純善和純惡,也沒有純粹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只要是人,就有閃光和陰暗兩面。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

他們憎恨思考,只喜歡尋找並辱罵“壞人”。

不僅罵影視劇中的虛構人物,還對現實中的人進行簡單的貼標籤。

渣男,綠茶,垃圾,傻逼……

這樣“低齡式”的語言,往往還伴隨激進的見解,在信息碎片化的生活中,肆意宣泄着表達者的情緒。

但其實,每一個辱罵的詞彙,都不代表對方有多壞。

反而彰顯着辱罵者內心的匱乏。

馬克·李維説:

“你不能隨意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為那是他的人生。”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數不清的言不由衷。

絕大多數人透過世相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人性,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

02.升級的情緒,退化的大腦

不可否認,簡單的語言,有利於表達情緒。

可以迅速炒熱語言氣氛,減少交流摩擦,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

但當人們總習慣於形成情緒認同,因害怕被羣體疏離而趨同,久而久之,將不利於思考和分析事物本質。

在飯圈文化裏,這樣的現象尤為明顯。

前不久,肖戰在“227事件”一週年時,才首次公開發文道歉。

這一舉動激起了眾網友不滿,也讓人回想起了飯圈粉絲的可怕。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在當時,肖戰粉絲因不滿一部叫《下墜》的同人作品疑似將肖戰“女化”。

於是大規模舉報該作品,以及刊登作品的AO3平台,導致平台被封。

這種黨同伐異的行為,惹怒了同人圈子,形成反對聯盟,與肖戰粉絲對峙。

最終引發了“227大團結”的重大互聯網事件。

僅因為對疑似事件的不滿,就行使“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網絡霸權。

這種典型極端排他,打擊異己的非理性行為,在飯圈文化的荼毒下屢見不鮮。

清華大學副教授常江曾經説過:

“如今的粉絲文化更具主動性和攻擊性,在於互聯網對他們實施的‘情感動員’。”

情緒上的站隊,讓一些飯圈粉絲脱離具體作品,對偶像絕對地盲目崇拜,不能容忍任何評價和質疑。

在他們眼裏,對偶像的情緒只有“喜歡”和“喜歡得不得了”。

誇獎詞也是千篇一律: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沒資源靠自己打拼”

“XX太有禮貌,太有才華了,他是最棒的!”

在這種只能交流“如何喜歡”的羣體中,真正的思想文化交流極少,成員文藝鑑賞能力低下。

高度的娛樂化讓他們情緒升級,大腦卻不斷退化。

只要有人説出哪怕一點他們偶像的不是,立馬羣起攻之,貼黑粉標籤,實施網絡暴力,甚至人肉別人。

試想,如果只要人數足夠多,就可以讓看不順眼的事物消失,那麼可以預料,我們的文化將變成一片荒漠。

因為任何一樣東西,總能找到相當數量的人不喜歡,而且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資深媒體人王小峯曾在《粉絲的30種可能》一文中提到:

“狂熱粉絲往往是孤獨的,他們喜歡參與,希望被認可。”

一旦投入過多情感,就很難理性判斷。

不管在與人交流還是罵戰中,都希望他人可以鴉雀無聲。

當足夠多因為某種情感投入和熱愛的粉絲聚集到一起,就會出現很強的“共鳴”心態,進而轉化成無意識狀態。

本質上,這是羣體對世界的二元式認識。

他們絕對地自我為中心,又比個人更具有影響力和破壞力。

當這樣的羣體不受控制地發展,無疑是一股非常可怕的力量。

03.迴歸思考,培養交流能力

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茲説過:

“人是懸掛在意義之網裏的動物。”

現實世界的事物,大多是網狀的而不是直線的。

簡單的語言,往往只能代表立場,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了維護自己言論觀點的壟斷者。

在豆瓣影評區,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句評論: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是部爛片嗎?”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除了這句沒頭沒尾的話,沒有任何補充説明。

爛在哪?

是劇情,人物設定,還是演員演技。

一字未提。

直接剝奪了討論的空間。

實際上,這不是真正的表達觀點,而是宣告“組織在這裏,隊員快來歸隊”。

《非暴力溝通》中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惡的。”

現實中,這種帶有傾向性的評論時常發生:

“某某下巴這麼尖,一看就整容了,這個愛慕虛榮的女人,怪不得她平時這麼刻薄,你説是不是?”

面對這樣毫無邏輯的“提問”,你除了回答“對對對”,別無選擇。

因為一旦表露出一絲不贊同,對方就會給你定性為“支持整容”“愛慕虛榮”“刻薄”等形象。

然後進行同等的審判。

正如馬東在《奇葩説》裏所説:

“大家都喜歡錶達自己的立場,然後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推到另一個決絕的立場當中去。”

“為什麼?因為這件事容易。”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容易的事情,往往伴隨着困難的結果。

單一化的語言,單一化的思維,會讓人固守自己的評判標準。

只要認為別人站在了不同的立場,無論所説內容多麼科學,多有説服力,通通變得一文不值。

長此以往,人就會變得偏執和愚蠢。

有句話説得好:

越是閉目塞聽的人,往往越是振振有詞。

真正的智者,都學會透過現象,進行覺察和思考。

世上哪有那麼多“一言以蔽之”。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件事都是複雜的。

只有在互相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做法時,才會理解別人。

只有多去了解,才能做一個更加全面的評論。

不要把意見的不同,變為立場的對抗。

要記住,思想是由語言建構的,語言簡單則思想無法深入,詞語暗含褒貶則論述難以擺脱預設。

世界是複雜的,思維是複雜的,語言也要複雜、細緻、多面,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語言本身不可貴,只有開口表達之前的那一段思考,才是彌足珍貴。

—END—

作者 | 肥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9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宮鬥劇鼻祖,遭遇“低齡式”飯圈語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