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相親節目,《心動的信號》憑什麼能脱穎而出?
文/小樹
很多人是將《心動的信號》當成一部電視劇來看的。
但也必須承認,《心動的信號》如今已經播出了三季,雖然三季內容相差無幾,但依然看點滿滿,尤其是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心動的信號》更成了每週必追。
《心動的信號》的定位是什麼?都市休閒類綜藝?或許都不是,如果歸起本質,它應當算是一檔相親類的綜藝節目。
但是相親類節目,與《心動的信號》相比,似乎有些土了,看看相親類都有哪些節目,《非誠勿擾》、《愛情連連看》、《新相親大會》等等等,變的是節目的名字,不變的是裏面的內容。
女嘉賓或男嘉賓圍成一圈,上來一名選手1個人對着10個人,喜歡的流燈,不喜歡的滅燈,大多沒什麼新奇套路。
將《心動的信號》與這些俗套的節目混為一談,的確不妥,那麼同樣都是相親類綜藝節目,《心動的信號》勝過其他相親節目,靠的是什麼?
01有格調,吸引年輕觀眾
正如上文所述,很多觀眾是將這檔綜藝當成電視劇來看的。遇到杜海濤、楊超越等主持人的研討環節直接跳過,只看劇中的幾位男主女主之間是如何摩擦出愛情的火花的。
而作為“電視劇”,《心動的信號》基本符合了都市青春偶像劇的一切,大家住着童話中才能見到的大別墅,男主女主各個都有着清新脱俗的顏值。
不僅如此,嘉賓們動輒都是國外的本科生(具體實例有待考證,但聽起來十分高大上),工作出入高檔寫字樓,從事的行業也不是傳統行業,男嘉賓大多開着豪車,既擁有霸道總裁的實例,又擁有偶像劇的顏值。
而女嘉賓們,有的傻傻可愛,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內涵古典,樹立着自信、獨立的形象,有着體面的工作。
每一個人都有着滿滿的“現代藝術感”,符合當下年輕人追求的“時尚”。
02方式創新,“自由式”戀愛
雖然嘉賓們都住在豪華的大別墅中,但這繁華的別墅卻像是古羅馬的角鬥場一樣,是戀愛的戰場,瀰漫着戀愛戰鬥的氣息。
區別於以往相親節目的模式,《心動的信號》完全憑藉嘉賓們自己內心的感覺來選擇。
而傳統相親類節目,大多是登台嘉賓幾輪自我介紹,通常便是年齡、職業、性格、愛好等等“硬件條件”,其他嘉賓更像是“按條件”選人,不符合當下自由戀愛的氛圍。
而在《心動的信號》中,節目組通常已經將嘉賓們的“條件篩選了”一遍,學歷、文化水平、工作等等條件大多不會拖嘉賓們的後腿,這樣一來嘉賓們“選條件”的時間和風險便大大減少了。
除此之外,嘉賓們會在別墅中待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每個嘉賓都有着許多相互瞭解的機會,雖然年齡、職業、收入等因素會成為嘉賓們選取約會對象的因素,但一定不是決定性因素,嘉賓們在選擇自己心儀對象的時候,仍然會根據自己的感覺,以性格是否合適為考量標準。
03素人嘉賓,目的單純
最起碼在前兩季《心動的信號》中,嘉賓們大多都是素人(陳奕辰除外),並沒有想通過節目組來蹭熱度。上一季成功牽手的兩位嘉賓,趙琦君和楊凱雯,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工作,上節目組並不是想要炒作自己,戀愛之後,兩個人也只是分享兩人戀愛的日常,收穫大量點贊,但也僅僅是分享而已。
而第三季,目前出場的幾位嘉賓,仍然是以戀愛為最終目的,看不出任何炒作自己的跡象,僅憑這一點,就讓觀眾們看的更加舒心愜意。
04本色出演,不加掩飾
相較於傳統相親節目,《心動的信號》中的嘉賓們,更難“偽裝”自己。
在傳統節目中,想要了解嘉賓,大多隻能通過嘉賓自己製作的宣傳片來了解,以及隻言片語的問和答,而宣傳片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在節目之中無從考證,問和答想反映出嘉賓們真實的性格特點,更是難上加難。
而在《心動的信號》中,嘉賓們共處數月時間,在這期間,嘉賓們的真實樣子將無從掩飾,而且節目組也不會在一開始便分配好每對“CP”。
節目中經常出現嘉賓最終更換心儀對象的例子,這都説明是節目組給了嘉賓們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嘉賓甄別究竟哪一位異性更適合自己。
這更加説明,節目中來參選的嘉賓目的性很單純,是認真與其他嘉賓交往,發現對方身上的優缺點,從而決定自己是否與其相匹配。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系列優點,《心動的信號》才能在一眾相親類綜藝中脱穎而出,成為當下最時尚、關注度超高的綜藝節目。
謠言止於智者,態度源於理智,喜歡請點擊上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