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上,備受期待的抗疫大劇《在一起》終於開播了,這部自打放出預告起就看哭了不少人的催淚大劇,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
首播,從收視率上來看,哪怕不是獨播劇,仍然收穫了很高的份額佔比,足以證明觀眾對於這部劇的關注度。
火速看完了剛剛播出的內容,內心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大概已經有不少網友已經看過了講述中國女排奮鬥三十年曆史的《奪冠》,其中有一句話特別讓人觸動,那就是“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而《在一起》這部劇同樣讓我回想起年初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時期,在共同抗擊疫情的時候,我們不分彼此眾志成城,只有“我們”。
在這部劇開播之前,有一部打着“首部播出抗疫劇”名號,卻在內容裏篡改和抹去女性工作者功勞的劇在播出之後受到了廣大網友猛烈的抨擊,還有謾罵,大家為那些特殊時期拼了命為疫情做貢獻的女性工作者感到委屈,所以對同樣題材的《在一起》,抱着一種審視的態度,生怕同樣的歷史再次上演。
但是從大家看完劇之後熱烈的討論還有滿滿的好評可以看出來,這部《在一起》沒有讓觀眾失望。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一起》這部劇究竟好在哪裏:
優點一:藝術是真實的完美再現《在一起》這部劇的創作方式不同於一般的影視劇,而是集多位導演之力,分成十個小故事接力講述,每個故事所佔的份額只有短短兩集,可能連90分鐘都不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想要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對導演的功力要求非常高。
首先播出的《生命的拐點》篇,作為一部劇的開頭,不僅要講故事更要清晰地交代大環境和背景,所以信息量巨大,很多觀眾選擇反覆觀看,深入的瞭解疫情剛剛開始時,武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時間緊任務重,這個故事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了疫情爆發初期的武漢江漢醫院。
當過往的經驗無法應對當下的困境,那麼摸索着前進的直覺就變得尤為重要。
張嘉譯飾演的老院長張漢清得到消息之後馬不停蹄地趕回醫院,第一件事就是詢問急診相關,直接讓現任院長譚松林(週一圍飾)放棄排查傳染源,調動一切醫療力量爭分奪秒的搶救病人。
也許先排查出傳染源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最符合醫院的規定,但是張漢清老院長站在扶梯上,看着擁擠的醫院的那一瞬間就知道,這是一場要和時間賽跑的硬仗。
同時在這個故事裏,同樣突出了因為醫療物資緊張而造成的醫院困境,醫生護士也是人,他們也擔心會感染,而救死扶傷的天職又讓他們無法停下,這個“矛盾”雖然拍的很平淡,卻讓觀眾有一種瞬間落淚的力量。
優點二:從平凡的小人物出發每一個響應國家號召,自我隔離在家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網友都知道,在這段抗疫時光裏小心翼翼維護者國家運轉的,不只有醫護人員,還有很多無法停下的特殊崗位。
比如公交車司機,比如外賣員,又比如清潔工,還有千千萬萬困在武漢無法離開默默祈禱的普通人。
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才撐起了整個抗疫時期,武漢市的運轉,《在一起》同樣也從這些小人物出發,還原小人物在面對疫情時的平凡與勇敢。
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員辜勇,因為工作的原因熟知武漢,同樣因為工作讓他擁有敏鋭的感知力,在大家都還沒有發覺這場傳染肺炎會變得那樣可怕的時候,他就毫不猶豫的囤了大量的口罩還有酒精。
他是想過拿這些掙點錢,但是隨着疫情越來越嚴重,整個醫院充斥着哀嚎和絕望的哭泣聲,辜勇就站在大廳裏,他突然就升起了一股莫大的勇氣——也許自己也能做些什麼。
於是辜勇留下了,在封城之前很多人爭相趕往外地之時,他調轉車頭一往無前地回了武漢。
他成了武漢最困難時期的“擺渡人”。
看到這樣的故事,很多觀眾都覺得汗毛豎起,起滿了雞皮疙瘩,不是因為《在一起》拍得不好,偏偏就是因為這部劇拍得太好太真實,才讓觀眾忍不住為這些小人物落淚和歡呼。
除了這些,演員的演技也讓大家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患有漸凍症的張院長拖着一條腿一瘸一拐的上樓時,我有一瞬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張嘉譯,還是那個真正衝在抗疫一線的張院長,演的實在是太好太逼真。
也正是因為這些優點,才讓《在一起》成為了一部讓大家都認可的“抗疫劇”,也讓我懷念起那段刻骨銘心時期裏閃閃發光的抗疫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