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嚴肅正劇迴歸
近年來難得一見的歷史正劇《大秦賦》12月1日亮相央視和網絡視頻平台,獲得不錯口碑和較高關注度。該劇延續前三部——《裂變》《縱橫》和《崛起》的史詩風格,展現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和王翦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結束長達500年的戰火,建立起中華歷史上首個統一國家的故事。《大秦賦》開播後評分一路走高,豆瓣打出8.3分的不錯成績,觀眾對於該劇情細節、戲劇編排、服化道以及演員演技等多個層面普遍給予積極評價。
《大秦帝國》是關於秦朝崛起的系列歷史劇,第一部《裂變》早在2009年開播,講述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勵志圖強;第二部《縱橫》(2013年)則再現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縱橫捭闔;到了第三部《崛起》(2017年)中,秦昭襄王在白起、範睢等人輔佐下,弱六國、徵天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這三部劇都嚴格遵循傳統歷史正劇的拍攝模式,在情節、道具、表演和史觀等方面經得起推敲,迄今豆瓣均超過8分。創作者這種嚴謹態度在《大秦賦》中也有體現,花了八年時間打磨劇本,把呂不韋著《呂氏春秋》、荊軻刺秦王等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和各股勢力間的複雜關係聯繫起來,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前提下,展現恢宏的戰國風雲。
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辛柏青飾演的嬴異人、鄔君梅飾演華陽太后等人的演技均令人印象深刻,倒是40歲的張魯一飾演年少時的嬴政,讓觀眾有些不適,還要看角色成長的表現後再做評價。全劇1000多處場景、80多輛戰車、11000多套服裝和4000多套甲冑(圖①)等“硬件設備”在細節上保證考據精準,付出的不菲成本可見一斑。
架空歷史,虛構也能有好戲
雖説現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不乏歷史題材古裝劇,但不少是披着歷史劇外衣的“偶像劇”“大女主爽劇”,其創作初衷並不在於正視歷史,而是用商業化套路來滿足年輕人口味,例如《羋月傳》《皓鑭傳》《燕雲台》等,空有名義上的歷史年代,人物和情節卻大多是杜撰,劇集融合商業元素和時下熱點編排戲劇性,雖然夠上合格的“爽劇”,卻讓歷史失去厚重感,淪為幼稚的宮鬥和“打怪升級式”的主角逆襲。
去年的《皓鑭傳》聚焦戰國末期,呂不韋把趙姬獻給異人這段歷史,卻按照宮鬥劇“套路”將其改為趙姬在宮中屢破陰謀,最終收穫愛情的故事。劇情上邏輯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最終豆瓣評分跌到5分以下。傳統的嚴肅歷史正劇則是忠於人物所處的年代和思維習慣,像《漢武大帝》《貞觀之治》《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等劇,其中的角色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遵從人物身份和性格,在歷史框架內進行合理改編。相比之下,《皓鑭傳》等劇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虛構,而是虛構得不合理,用偶像劇、逆襲劇的思維來看待歷史,即便服化道投入再大,觀眾看多了也會厭煩。
事實上,如今傳統歷史正劇之所以越來越少,主要還是因為市場環境已不同於十幾年前,尤其是視頻網絡平台的崛起打破電視台採買等傳統模式,慢工出細活的製作方式被拋棄,大量歷史考據等案頭工作不得不讓位於更娛樂化的元素,更別説像當年《三國演義》那樣不計成本的培養演員和打磨情節。
不過,成功的虛構也能給歷史劇帶來更加灑脱的想象力和形式上的創新,像去年爆紅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借鑑美劇《24小時》的結構和線索鋪墊,在唐朝正史中挖掘小事件和小人物,進而構造一個完整的故事,驚心動魄又合情合理,既讓觀眾瞭解唐朝歷史和風土人情,又成功塑造性格飽滿的各種角色。此外像《琅琊榜》《慶餘年》等也是附會在某個歷史朝代上,創作者可以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汲取靈感,不受時代約束,將符合要求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拼接到一起,反而能夠規避歷史束縛。只要情節和角色立得住,也算是探索歷史劇新方向的有益嘗試。
給歷史劇加“戲”,國際潮流
放眼世界,如今各國在拍攝歷史題材時,也逐漸走出嚴格遵循史料的正劇模式,加入了更多符合現代觀眾審美的虛構和戲説成分,例如正在熱播的美劇《王冠》。如果説前幾季尚因為年代稍遠而無法分辨真偽,那第四季中關於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戴安娜王妃和“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之間的“秘聞”,就呈現更多戲劇化、娛樂化的趨勢,如今健在的“當事人”甚至向媒體表達不滿,但這也擋不住觀眾對這部劇的熱議。
而2015年開播的法劇《凡爾賽》對“太陽王”路易十四王朝的描述大體上尊重史料,但在人物關係等細節上卻在討好當代觀眾,尤其是劇中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甚至影響法國的對外戰略安排。其實這種“魔改版史劇”在法國早有先例,像經典影片《瑪戈皇后》並不是基於歷史記載,而是採用大仲馬的戲説。
此外像英劇《都鐸王朝》《白王后》《白公主》等劇中完全忠於歷史的成分越來越少,而像《梅林傳奇》《聖城風雲》等因為本身涉及魔法,所以也不能嚴格對照歷史。不過,大部分國家拍本國曆史題材還算靠譜,但如果像2020年新版美劇《凱瑟琳大帝》一樣讓美國人拍俄國曆史,就會產生太多“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