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觀眾看完《外太空的莫扎特》之後,必然會對這隻形似熊貓的“莫扎特”印象深刻。
在中國幻想類電影中,一直不缺“萌物”的存在,《長江七號》《捉妖記》《瘋狂的外星人》……但比起它們,“莫扎特”在國產電影中,有着特別的“第一次”——首次在拍攝中,使用實景虛擬拍攝。
在陳思誠眼裏,《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場冒險,有很多不易的地方,即便如此,他還是希望能通過奇思妙想的可能,讓這個“外星生物”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
“我原本想(給《外太空的莫扎特》)做個宣傳片,讓‘莫扎特’和知名主持人對談,就一個時長2分鐘左右的片子,但一問後期公司,需要三個月的週期,而且還要重新進行面部捕捉。造價就更高,600萬,於是放棄了。”
事實上,在整部電影裏,“莫扎特”的製作成本,不亞於一部中小成本商業電影的體量。不可否認的是,身價高昂的它,也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
只是,和觀眾一樣,我們也好奇,這個呆萌的小傢伙,是如何從數字編碼,變成大銀幕上,毛茸茸的樣子?在和1905電影網的採訪中,導演陳思誠和《外太空的莫扎特》視效總監許明軍獨家揭秘,“莫扎特”的誕生記。
“莫扎特”誕生記
《外太空的莫扎特》並不是許明軍和陳思誠導演的第一次合作。
此前在《唐人街探案3》《我和我的家鄉》等項目的合作中,兩人便已成為了默契信任的合作搭檔。接受採訪期間,他正在外地,為陳思誠監製、戴墨執導的新劇《球狀閃電》忙碌。
許明軍加入《外太空的莫扎特》的時候,“莫扎特”已經進入了公仔設計階段。陳思誠對“莫扎特”的解讀很簡單,一黑一白,就像鋼琴琴鍵一樣,大家自然就聯想到了國寶熊貓,“但它又不能完全是熊貓,我們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設計。”
當然,這個萌物不能只有可能,還要有腹黑的一面,“但這並不會影響它對小天的情感,所有東西都是多元化的。”
至於從形象設計來看,設計師在初期曾問陳思誠有沒有特別偏愛的“生物”,他脱口而出了自己的兒子,“朵朵”。所以莫扎特圓圓的腦袋,有了一點點朵朵的影子,“有人覺得像我,也沒錯。”
設計師用畫筆,將導演的想法一點點勾勒出來,於是有了“莫扎特”。許明軍的加入,則給“莫扎特”帶去了更多落地的設計操作。
原版設計中,“莫扎特”的頭髮非常飄逸,這會給後期製作帶去非常大的壓力,便調整成了小卷毛的狀態,“最早打版的時候,‘莫扎特’是沒有手指的,但出於劇情考慮,它需要彈奏鋼琴的能力,最後慢慢演化出了憨厚的小短手指。”
前前後後花費了超過半年的時間,“莫扎特”終於定稿,彼時距離電影開機不過兩月有餘。
隨後,團隊又緊急趕製了三個不同狀態的娃娃——一種是布偶的,精度最接近電影呈現的樣子;一種是關節能動的;還有一種最為複雜,內部有機械電路,能遙控它做出動作。
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此次拍攝中,突破性的實景虛擬拍攝技術。
實景虛擬拍攝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特效拍攝中的演員們,只能抱着道具,與之共情,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
最經典的莫過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拍攝特輯中,派抱着一坨藍色的物體,腦補它是一隻兇猛的老虎。
“所有演員對它只是一個想象的過程,演員跟它説台詞的節奏,它反給你的節奏,都是導演和攝影對它的一個判斷,拍攝過程中,誰都不能精準確定,特效做完之後的具體效果,有時候就會因此損失掉很多細節。”
為了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弊端,陳思誠和許明軍,以及《外太空的莫扎特》特效公司MORE,想了很多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在好萊塢電影《泰迪熊》中找到了靈感。
不管實景與否,在正式拍攝前,特效團隊都對演員進行了動作捕捉。
陳思誠曾經想過自己出演,但是遇到實景虛擬拍攝時,作為導演的他,很難分身乏術去精準地完成表演和導演兩項工作。後來找來了公司裏的導演戴墨重新進行動捕,但由於《誤殺2》的拍攝進度,又邀請了演員陳昊。
一波三折,觀眾在電影院看到的“莫扎特”,融合了“陳思誠+戴墨+陳昊”三個人的“基因”,“不同人的表情和五官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最關鍵的特點濃縮在娃娃上”,雖然演員有過更迭,但許明軍和背後的特效團隊最終以陳昊為主要的特點,進行開發。
到了實景虛擬拍攝階段,真人演員和“莫扎特”分別在兩個棚裏進行表演,他們互相能看到對方的實時表演,“而導演在監視器上,也可以看到雙方合在一起的樣子,可以隨時根據大家的表演進行細節的調整”。
“現場看到的‘莫扎特’狀態,相較於大銀幕上的精確度,大概只有50%-70%”,許明軍解釋到。
這種拍攝方式聽起來似乎為《外太空的莫扎特》的製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但讓“莫扎特”真的像人物一樣生動,並非易事。
演員陳昊每天要穿着的動捕服,隨着技術發展,已經相對輕便了,“但採集器包裹在各個關節,所以整套緊身衣會很勒,演員各種生活行為都不是很方便。而且我們還會有一個採集表情的頭盔,那個會重,而且需要把這些信號連到電腦上,還會有很多線的干預。”
許明軍考慮過用無線的方式來減輕演員負擔,但是走出攝影棚實拍之後,現場會被很多其他信號干擾,只好讓演員用“最笨的方式”。
不僅如此,電影開機恰是9月中下旬,那時候的北京仍非常炎熱,演員只能穿着非常厚的動捕服表演。但服裝的厚度又無法抵禦北京冬天的嚴寒,“演員表演不能被限制,只能脱了大衣,非常不容易”。所有實景拍攝完成之後,許明軍和團隊便進入了漫長的特效工作。
眾所周知,毛髮是特效中最難攻克的細節。“莫扎特”更是如此,“它是個人物,不能讓人覺得真的是個毛絨玩具”,許明軍給它上了毛髮之後,不斷對其進行調整修飾,尤其是在運動中,讓它更加合理,毛髮符合物理運動中的飄逸感,“因為它還有特別的表情,我們還需要重新進行調整。”
在許明軍來看,整個“莫扎特”的製作,並沒有特別的困難,或者特別輕鬆的環節,“它會有特別的表情,那只是我們特別設計,但普通的走路、坐下,其實花費的精力也是與之相當的。”
調整、渲染、合成,反反覆覆的修改,直到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正式交片的前一天,許明軍和團隊仍在機房,對“莫扎特”進行最後的優化。
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上映之後,“莫扎特”的形象被做成各種表情包,也被開發成各種公仔、盲盒等東西,也讓電影產業鏈有了更全面的延展。
只是對於許明軍而言,希望《外太空的莫扎特》實景虛擬拍攝中,涉及的虛擬引擎,能在未來的電影產業中,相互能有更緊密的結合,創作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