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一家子很不起眼。母親生完第五個孩子後撒手人寰,父親擔了個養家的名卻成天過着自己悠閒的渾噩日子。“長兄如父”模式下成長的兄弟姐妹們,算不上多麼出類拔萃、卓爾不羣,每一個都是你我生活裏似曾相識的人。
這家人的日子也沒什麼轟轟烈烈、跌宕起伏。哭過痛過後,男人和孩子們的人生還要繼續。年復一年的長大,化成了若干個細瑣又平凡的365天,許多個瞬間都是人們記憶裏真實的點點滴滴。
不夠刺激,沒有強情節,甚至前幾集裏撐起表演的除了劉琳和劉鈞兩位實力派外,都是一羣與角色年齡相仿的小演員,《喬家的兒女》就這樣淡淡開播了。可一旦打開喬家的故事,許多觀眾便會不自覺陷入他們的生活。昨天,豆瓣平台開分,該劇以8.7分暫列今年國產家庭劇之首。微博上有條網友評論極具代表性,“誰説國產劇拍不出普通人”。
普通的人、平凡的中國家庭,煙火人生裏的跌跌撞撞或希望滿懷,無一不是觀眾熟悉的風景。當一羣踏踏實實的創作者把生活本來的樣子還原出來,把堅韌又美好的生命力展現出來,熒屏上,一部中國家庭記事錄在碎金般的陽光裏温情起筆,撥動了人心。
無數細節裏倒映出生活與時代的全貌
少年喬一成躺在竹牀上,望着塑料頂棚上的積水兀自放空,還沒享受多久獨處的時光,幾顆小腦袋就湊了過來,“哥,我餓了”。陽光底下的少年夢暫告段落,他帶着弟弟妹妹穿過窄小細長的巷子,從忙於拆除簡易防震棚的人羣裏側過身,來到破舊老屋——他們的家,故事發生的地方。
《喬家的兒女》改編自同名小説,以30年的社會發展變遷為背景,講述了喬家孩子在艱苦歲月中彼此扶持着成長的故事。編劇即原著作者未夕,文本的原汁原味有了保障。劇本之後,影視化的關鍵交付給了張開宙導演,白宇、宋祖兒、毛曉彤、張晚意等一眾演員,交付給了取景框裏所有的服化道。怎樣用細節“浸透”畫面,讓僅僅發生在喬家的家長裏短事抵達無數人的共情地帶,考驗着敍事者的功力。
比如開篇的一分鐘,沒有多餘台詞,幾名小演員的開場戲已在不經意間提示了年代。那是1970年代末,人們對地震仍心有餘悸,而社會生活的一切百廢待興。孩子們到家與火急火燎的二姨撞個滿懷,隨後兩個場景進一步在故事的流淌中將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甚至是人物性格和盤托出。一場發生在麻將桌邊,喬祖望躲在窗簾拉得嚴嚴實實的屋裏賭錢,小姨子來報信姐姐已在醫院待產,男人惦記着多打幾圈,吧唧着嘴嘟囔“哪個女人不生小孩”。轉場到了產房外,焦心的小姨子、送產的鄰居、第五次當父親的男人,三人你來我往間,一個因生於1977年而被父親取名“七七”的新生兒降臨,一成、二強、三麗、四美喬家的四兄妹沒了母親。
細節的描摹遠不止於此。妻子的意外離世並未讓喬祖望改變幾分,打牌、喝酒依然是他的日常。12歲的喬一成被迫一夜長大,照顧弟弟妹妹的起居,給弟弟開家長會,帶妹妹看病,餵養襁褓裏的七七,都壓在了少年肩頭。孩子們對丁點豬油的渴望、對嬰兒喝完米湯後碗底的嚮往、對私養的雞被宰後撕心裂肺又難抵雞湯香氣的掙扎,一點一滴都匯成了物質匱乏的年代裏一個普通家庭拮据又真實的生活處境。而後,時光隨劇情流轉,家裏的第一台電視機、街邊的時裝店、少年人心動過的滑冰場、唱過的歌、中年人憂心的工廠改制等等,都嚴絲合縫地為時代變遷留下注腳。
有網友評價:“從第一個帶着潮氣的鏡頭開始,從第一聲帶着南京味的台詞起,就讓人再也走不出歷經歲月的南京老街了。”倒不是所有觀眾都是南京人,而是無數個細節倒映出生活與時代的全貌,那些細瑣的痕跡讓人相信,喬家如同熒屏前的千家萬户一樣,都曾真切地生活在那時那地。
層次綿密的人心裏搭出“家”的結構
從1977年開始的30年,社會各領域都在醖釀着劇變。其間,普通百姓作為社會變遷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該如何呈現,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又一道課題。對於這道題,《喬家的兒女》用一羣鮮活而立體的“人”來作答。
喬祖望無疑是個自私的父親,今天的觀眾稱其為“渣爹”。但誠如演員劉鈞所説,“那時候子女多,完全是放養狀態,家裏有點好東西也往往先緊着老人,不會優先孩子”,回到故事裏的年代,那樣的小人物有着一定代表性。
喬一成無疑是個有擔當、重情義、善良又隱忍的大哥。可觀眾對他的心疼還沒抒發完,人物被生活逼出的狹隘與偶爾因自卑牽出的冷漠,展現得透徹淋漓。典型的一場戲,一對衣着體面的教師夫婦選擇領養四美,少年一成揹着家人獨自尋到他們。就在觀眾滿心以為他會央求對方別帶走妹妹、不忍分離時,喬一成掏出一沓獎狀,懇求夫婦改為收養自己。被拒後,少年人在回家路上拋光了獎狀,獨享了蛋糕。原來,這個為弟弟妹妹付出了一切的大哥,內心也藏着想為自己而活的強烈念頭。更典型的,劇中還為他設置了對照組人物、表哥齊唯民。從知書達理的父親到白淨的帆布鞋,從七七對錶哥勝似親哥的依賴到南京高考文科狀元的榮譽,齊唯民擁有的,恰是喬一成嚮往的。得失之間,骨子裏的倔強與掙扎,從年少到成年,導向了人物的複雜內心。
最大的“反派”有可理解之處,最大的“好人”有着不完美的人格,《喬家的兒女》裏,所有人物都是豐富的多面體。熱心幫忙照顧孩子的二姨,會在七七可能患有小兒麻痹症的狀況前忙不迭甩手;敦厚善良的喬二強,會在車間師父遭遇丈夫家暴後對她生出保護欲;向來温和穩重讓人放心的喬三麗,因為少女時代的陰影而抗拒正常的兩性交往;咋咋呼呼長大的喬四美,成了家裏陽光般燦爛的一員……
正是每個人物都有這樣的可愛、那樣的缺點,平凡的喬家得以成為千萬家的縮影、折射人情百態。也正是因為每個劇中人都是生活中人的真實寫照,他們在直面生活艱難時流露出對彼此的真情,格外觸動人心。比如小時候孩子們守着煙熏火燎小披屋,你一口我一口;比如四美因想家一個人混上火車偷跑回南京;比如一成到二姨家送七七的生活費,眼見齊家為表哥擺酒請客的熱鬧景象心裏五味雜陳,卻在轉身離去時,接到了齊唯民拋來的食物,包裝上稚嫩的筆跡寫着“祝賀大哥”,落款“77”;又比如一成去電視台上班第一天,弟弟妹妹們送西服、送領帶、送皮鞋,連父親也送來一塊手錶……
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裏,家人間或許吵吵鬧鬧,市井生活亦有諸多不如意,但家永遠是每個人温暖的港灣,家人間永遠有血濃於水的脈脈温情。就像喬家的兒女們,隨劇情推進,他們的事業、婚姻、家庭都會行進到各自軌道上。如同五條伸向不同方向的枝丫,經歷雨打風吹,也感受陽光滋養,但無論何時,他們紮在泥土裏的根始終緊緊相連,這就是“家”的結構。
作者:王彥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