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和郭德綱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在一個起初相當困難的行業裏,一步一步的硬生生走出來一條路,這是最讓人佩服的一種精神,為什麼這麼説呢?
郭德綱在相聲行業沒有任何黎明曙光,也沒有任何成功的跡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了十年之久,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風水輪流轉,終於大紅大紫。
陳佩斯選擇的行業更難,他是在話劇行業,這是一個比相聲市場化還難的行業,陳佩斯付出的努力也是無法想象的,這一點從朱時茂的採訪中就可以看出來。
陳佩斯曾經邀請好友朱時茂參加自己的話劇表演,這種表演是連軸轉似的每天都要演,而且一演就是數個小時。那時候的舞台非常簡陋,沒有什麼空調之類,有些戲對演員實在是一種煎熬。
比如天氣很冷,但是人物所處的氣候卻是夏季,陳佩斯對藝術又是非常較真的人,容不得一點瑕疵存在。朱時茂演了幾場之後,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最終不得不對老友説聲抱歉,離開了陳佩斯的話劇舞台。
問題的關鍵在於,無論是郭德綱,還是陳佩斯,他們除了相聲或者話劇之外,就沒有其他養家餬口的方式了嗎?答案恰恰相反,這兩位在相聲和話劇之外,賺錢非常容易,但是郭德綱和陳佩斯卻依舊在這些很艱難的行業中苦苦向前。
最初的時候,陳佩斯為了喜歡的話劇事業,賠了很多錢。後來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很坦然的道,如果真的想賺錢的話,以他當時的個人影響力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賺了錢又怎麼樣呢?陳佩斯就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話劇。
經過陳佩斯不懈的努力,市場逐漸接受了掏錢買票看話劇,觀眾們也開始認同了陳佩斯對話劇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門票逐漸變得緊俏起來,最終一票難求。
陳佩斯是個很“軸”的人,他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而且一旦確定就不再改變。無論是在最初經營慘淡的時候,還是在後來一票難求的時候,他對於贈票都是深惡痛絕的。
最初劇場裏實在沒有多少觀眾,這個時候有些領導和朋友向陳佩斯要票,號稱去現場支持一下陳佩斯。遇到這種要票的情況,陳佩斯的回答只有三個字“賣沒了”,即使事實上沒有賣出去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