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馬少驊哭了,台下的郭京飛、薩日娜、王馥荔等人也忍不住抹淚。
因為在馬少驊的身上看到了演員對角色的熱情,對人物的敬畏。
為了演蔡元培,他給導演打了12個電話,發了快兩米長的消息。
為了演好蔡元培,他自費去其故居參觀,瞭解蔡元培的性格、飲食習慣,直到閉館被工作人員趕出來。
為了專心詮釋蔡元培,七個多月的拍攝中,他一下也不敢走出人物。
為了當好演員,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戲痴”,將畢生的精力與心血全放在事業上。
兒子三十歲了,他陪伴兒子的時間總長不超過一年,因為他熱愛表演。
當這些事情一件件被擺上枱面上時,無論是在場的同行們,還是屏幕前的觀眾們都發自肺腑地感到敬佩。
這,才是人民藝術家。
這,才是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演員。
但是,馬少驊卻説他是百姓中的演員,也是演員中的百姓。
他給自己的定位永遠是接地氣,對自己的要求永遠是用一生塑造更多更好的角色給觀眾,去做一個人民喜愛的好演員。
馬少驊獲獎了,也忍不住哭了,但從他身上看到的就是兩個字:演員。
作為觀眾,聽完他的獲獎感言,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動。
感動,也是整場金鷹晚會的情感基調。
感動的是好演員的春天來了。
感動的是獎品的分量上去了。
感動的是金鷹節終於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了。
自2018年,有了“水後”事件後,金鷹獎遭遇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機。
但時隔4年後,從開幕式到閉幕式,金鷹節釋放出三大信號。
這些信號,預示着娛樂風向徹底變了。
01 去娛樂化
過往,由於金鷹節的獎項設置與投票機制問題,需要觀眾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男女演員,就導致了飯圈混亂。
入圍的男女演員靠的並非是實力,而是粉絲量,擠入入圍名單以及最終獲獎的演員,也都是當年最火的流量小鮮肉與流量小鮮花們。
比如,第30屆金鷹獎的觀眾喜愛男演員有任嘉倫、王一博、易烊千璽、張若昀、張藝興與朱一龍。
觀眾喜愛的女演員有宋茜、孫儷、譚松韻、楊冪、虞書欣與趙麗穎。
這些入圍的演員大都是流量,沒有演技,只有顏值,沒有實力,只有流量,讓這兩個獎項的含金量越來越低,甚至讓金鷹獎也變了味道。
粉絲們呢?
為了讓自己的偶像獲獎,就爆肝打投搞數據,期間還不乏在網絡上與其他藝人的粉絲撕扯謾罵。
有代表着最高人氣的獎項存在,必然就會有競爭,必然會成為粉絲助力偶像的工具,成為流量藝人爭奪頭銜的契機。
這樣一來,會產生三大影響。
第一,演員拼粉絲不拼演技。
第二,飯圈混亂污染網絡環境。
第三,資本助推忘記初心。
獎項的初衷或許是正向的,但在操作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並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直接影響了金鷹獎的口碑。
本是嚴肅認真的獎項,卻逐漸娛樂化,本是國民觀眾的獎項,卻成了小部分人的狂歡,既不服眾又令人反感。
但是,2022年的第31屆金鷹節就做出了改變--去娛樂化。
首先,是取消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
不再讓獎項成為偶像與粉絲爭奪的利器,成為資本介入的工具,也不再攪亂行業規則。
其次,是增設最佳男女配角獎。
讓更多努力的優秀演員走入台前走入觀眾視野,讓更多觀眾去理解什麼才叫真正的演員。
最後,是取消金鷹女神環節。
與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一樣,金鷹女神的選拔也是深深靠着粉絲的投票打榜,從過往的八位金鷹女神陣容看,她們就代表着流量,代表着偶像劇,代表着熱度,代表着資本。
那麼,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就是:流量大過實力,熱度大過實力,粉絲量成為實力。
給觀眾的感覺就是:有熱度就能獲獎,與實力無關。
所以,金鷹女神已成為“流量女神”毫無説服力,難以服眾。
但經過去娛樂化後,金鷹節徹底變樣了。
實力派演員多了,流量演員少了;
撕扯謾罵的少了,網絡環境優化了;
獎項與實力掛鈎了,流量被放一邊了。
很欣慰,能在舞台上看到黃小蕾、馬麗、薩日娜、宋春麗、顏丙燕、金靖這些黃金女配角。
也很欣慰,能看到成泰燊、李乃文、劉奕君、馬少驊、王陽、楊爍這些黃金男配角。
更欣慰的是能聽到最佳男配角馬少驊與最佳女配角馬麗的獲獎感言,真誠有力量,服眾又弘揚正氣。
去娛樂化效果顯著,金鷹節口碑回暖,“水後”事件也將一去不復返。
02 影視主流化
從獎項的取消與增添,到金鷹女神的取消,金鷹節努力做到去娛樂化。
不僅如此,從入圍的作品中看,不難發現,作品越發主流化。
在沒有流量介入後,作品與作品之間比拼全靠質量,演員與演員之間較量全憑實力,所以我們就在入圍名單中看到了《人世間》、《覺醒年代》、《隱秘的角落》、《掃黑風暴》、《大江大河2》、《開端》等優質劇集。
在這些作品中,沒有無厘頭的泡沫劇,沒有雷人的橋段,而是真正正正在講好故事,講觀眾能聽懂的故事。
無論是主旋律,還是懸疑燒腦劇,都是拿質量説話。
四年前,觀眾被一部《漂亮的李慧珍》雷到,但四年後,觀眾真正看到了國劇本該有的樣子,頒獎典禮上該有的作品。
包括結束不久的飛天獎,入圍的作品有《埃博拉前線》、《大決戰》、《功勳》、《和平之舟》、《江山如此多嬌》、《覺醒年代》、《絕密使命》、《跨過鴨綠江》等。
不難發現,金鷹獎正在向飛天獎靠攏,正劇、主旋律成為主流。
泡沫劇不再是主導,實力才是硬道理。
其實,從這些年影視劇的口碑與票房上看,觀眾的口味也改變了,觀眾也意識到了什麼才是好作品。
濾鏡十級滿是情情愛愛的偶像劇不受歡迎了;
粗製濫造毀三觀的劇情不再出現了;
披着古裝演偶像劇的古偶不再吃香了。
相反。
講好故事的主旋律更受歡迎了;
三觀正的女性羣像戲越來越多了;
情節真實拍攝嚴謹的作品越來越受觀眾喜愛了。
更令人欣慰的是,流量們粗糙的演技開始有人吐槽了,泡沫般的製作粉絲也不買單了,無論美醜只要有實力的演員都開始迎來春天了。
演員們不再討好觀眾與粉絲,而是認真塑造角色完成作品,粉絲不再縱容偶像胡來,而是期待偶像們成長拿成績與實力説話。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包括金鷹節上的表演,以前是討好觀眾與粉絲,如今是正面引導觀眾與粉絲。
沒了流量們的扭捏作秀,但多了一份熱血與激情,如此表演觀眾買單!
這就是最好的改變,也是觀眾願意看到的改變。
03 正能量為主化
很喜歡金鷹節開幕式的紅毯秀設計,請來的演員大都是有代表的實力派,沒有所謂的流量,紅毯沒有簽名與凹造型,只有一條直通通的大道,兩邊全都是觀眾。
有人説,這個紅毯太鄉村沒有儀式感。
但是,套用馬少驊在頒獎典禮上説的那句話,就能理解金鷹節主辦方的用意:我是百姓中的演員,也是演員中的百姓。
演員,職責是演好角色,不是賣弄身姿凹造型。
演員,出於百姓中,成長於百姓中,自然再回歸到百姓中。
一條大道,兩旁的觀眾,讓演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腳踏實地從觀眾中來,到觀眾中去。
金鷹節的開幕式與閉幕式都充滿了正能量,實力當道,流量讓路,也是大勢所趨,更是未來的娛樂風向。
04 回到正軌才是正確的方向
從飛天獎到金鷹獎,能明顯感覺到一點:一切都回歸到了正軌。
演員,可以用實力獲榮譽了。
編劇,可以用質量説話了。
導演,可以用作品證明自己了。
攝影,可以用鏡頭俘獲觀眾了。
歌曲,可以用傳唱度獲獎了。
主持人,可以用專業獲得關注了。
多年前,一位圈內前輩曾説過這麼一句話:演戲的去演戲,唱跳的去唱跳,才能讓這個行業步入正軌。
如今,雖然未能完全達到這種狀態,但從飛天獎到金鷹獎的改變,足以看出這盛世已經不遠了。
演員,好好演戲了。
歌手,好好唱歌了。
導演,好好導戲了。
沒演技的流量明星的空間被進一步擠壓,主旋律大片不再願意邀請他們,軍旅題材也會嚴格把關,沒有男子氣概整天就知道化妝凹造型的藝人將會被淘汰。
清朗行動後,過度娛樂化被整改,流量明星生產模式被打擊,炒作造星被禁止。
那麼,那些不會唱不會跳更不會演還依舊活躍在熒幕上的流量明星們,終將會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那些,靠立人設、拼顏值、混真人秀來博取流量的明星們,也終將會迅速走向衰敗。
當每個人都走向正軌,一切都會發生好轉。
飛天獎與金鷹獎的入圍與獲獎名單,足以證明國劇在綻放,未來很明朗。
從芒果台整改後推出的作品,足以看出行業在優化。
沒了魔鬼剪輯,沒了毀三觀的綜藝,沒了造星節目,而是更加註重品質,讓作品更加藝術。
一句話形容飛天獎與金鷹獎釋放的三大信號,以及未來的娛樂風向:
各大獎項迎來藝術家,實力派演員集體迴歸,影視屏幕重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