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安迪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她的職業生涯十分值得關注,她的職業生涯可以粗略地被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入職場;第二階段:成為合格職場人;第三階段:下定決心離職。第三階段安迪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生活,她的生活中完全只有工作。很滑稽的是,她自己對這一點並不知情。就像一個生活在慣性裏的人,並不會主動地發出疑問,我究竟為什麼要過這種生活。因此,她的第二個轉折,仍然來自於他人。
很值得注意的是,影視劇裏,個人生命的重大轉折點往往都來自於他人,一方面是因為情節設置的必要,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個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生活太久了,的確會陷入舒適區之中,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想讓人們主動意識到自己所處環境的荒謬和不合理,幾乎不可能。於是,主角需要他人來提示自己,點醒自己,來打破個人生活的慣性。安迪在習慣性地將工作擺在第一位時,經常會説一句話,“我沒得選”。因為加班而錯過戀人的生日晚餐時,她説,“我沒得選”。米蘭達決定帶她去巴黎而不是帶艾米莉去巴黎時,她也對艾米莉説,“我沒得選”。而在米蘭達為了自我犧牲他人的職務時,她質問米蘭達原因,米蘭達對她説,“你也對艾米莉做了同樣的事。”而她的反駁依然是那句,“我沒得選。”
事實上,身為觀眾,我們都知道安迪的反駁是無力的,她其實有得選,她可以選擇反抗來自上司的命令,即使這種反抗要承擔很大的代價。米蘭達也告訴她,“你想過這樣的生活,這些選擇是必須的。”這是米蘭達的選擇,安迪通過米蘭達的話語,在此刻終於意識到了,她其實有得選,她不用做這些看似必要的選擇。於是,她憤然地扔掉了手機,選擇離職。安迪選擇了離職,就面臨着新的選擇,她要去做什麼,幸運的是,她沒有忘記自己一開始來紐約的目標,成為一名記者。米蘭達也慷慨地推薦了她,她於是真的成為了一名記者。影片在安迪偶遇米蘭達,兩人相視一笑中結束。安迪的職業生活和後現代生涯理論十分契合,可以説,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活可能都是如此,充滿變數、不確定性,也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