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德慶玉珍:用教育之光照亮高原孩子的視界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娛樂

  藏族女孩德慶玉珍因少年時的一次舌部手術,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高中時,班主任為了鍛鍊她的自信心,安排她站在國旗下演講。“他看見我了”,被看見的力量給了德慶玉珍勇氣。大學畢業後,她回到西藏,投身教育事業,把教育之光帶給更多西藏的孩子,並將其照向更多未被看見的地方。

  2006年,德慶玉珍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她曾跟隨北大支教團到陝西白灣子村支教。當時的村子裏滿是黃沙,只有一條小道,孩子們上下學要翻山越嶺。德慶玉珍明白,要改變這裏的面貌,並非蓋起經濟上的“高樓大廈”就能解決。

  上大學期間,因為一次和西藏大學首任校長次旺俊美的對話,德慶玉珍瞭解了西藏大學的建校史,以及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給當地社會、經濟、人才帶來的巨大改變。此後,她堅信“教育是一條能推動社會進步的路徑”,並明確“回到西藏”的目標。

  “當人工智能出現、時代變化來臨,除了書本知識,教育的力量是讓孩子用所學的知識去回應真實世界。”德慶玉珍把目光放在“邊緣化”青少年羣體身上。2014年年底,她創立拉薩海雕視角教育諮詢公司。

  德慶玉珍將第一個項目命名為“青墨齋”,意在通過閲讀和寫作提高女孩的自我認知,經濟困難的女孩可免費參加。“人要有大量的信息輸入才能形成價值體系,女孩需要發聲,如果發聲很難,就去書寫。”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經過調研發現,很多女孩害羞、不敢發言。項目組引導女孩探究生活或學習中的難題,帶領她們從互聯網獲取信息,並通過PPT和演講的方式完成表達。她記得有個女孩剛參加活動時,“跟她説話就低頭,叫她抬頭就看天花板”,但是到了最後一天的展示環節,她的發言邏輯清晰、自信滿滿、表達流利。

  創業期間,德慶玉珍還多次參加創業比賽。“我們有1000元錢,你能不能上1個月的課?”一次比賽後,團拉薩市城關區委找到她,希望能在中秋節“慰問”在押青少年,給予這些孩子教育支持。

  在押青少年的創新教育矯正,是一個重要卻鮮有外界關注的領域。2016年,首個針對在押青少年羣體、以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創新教育矯正項目在拉薩市看守所初具雛形。德慶玉珍和創業團隊經開展相關數據蒐集、問卷調查、訪談後發現,大部分青少年聚集居住在“社區”裏。

  在西藏,“社區”有別於一般的概念。德慶玉珍介紹説:“如果家庭收入還可以,或者父母有穩定工作,那麼就產生了‘單位大院的孩子’。相對應的,流動人口、低收入人口多聚集在社區,‘社區的小孩’可能會遇到一定的成長困境。”

  為此,德慶玉珍探究這類青少年同理心缺失的緣由並分析認為:主要來自家庭關係的疏離,包括家長粗暴的教育方式。所謂的朋友和義氣讓價值觀錯位,導致他們頻頻出現同夥犯罪。她專門在課程中設置普法類課程,並給這些孩子的家長解釋接觸、陪伴和回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有的家長聽後還落淚了。

  教女孩學編程、提供免費的性教育服務、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的社區可持續管理……今年,德慶玉珍專門選擇為兩個社區的婦女、兒童、老人進行深度陪伴志願服務,併為社區工作人員給予相關工作的指導。她説,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探索出西藏社區發展的新模式。

  在中國西藏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方堃看來,德慶玉珍在做一些有趣的事。“這些努力讓改變發生,西藏的新變化本質上是以人為本的變化。”方堃認為,這給政府打開了一條新路,需要這樣的專業組織提供專業課程。

  如今,拉薩海雕視角教育諮詢公司80%的業務與政府購買服務有關。此外,德慶玉珍嘗試專門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那些重要的、但還未被大家看到的地方。

  一直以來,她把“海雕視角”定位為一家社會企業,即企業的創辦不以盈利為主,而是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在她看來,一個具有社會價值觀的企業,能吸引更多人的支持。現在,她公司的團隊已由最初成立時的兩三名志願者增加至12名全職人員,其中一些成員是抱着學習這種教育模式的心態特地來到拉薩的。

  “處於發展階段的西藏有很多具有潛力的創新空間。”德慶玉珍説,自己學成後再回到西藏,是為了讓這裏的孩子更好地走出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