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圖片
騰訊娛樂專稿(文/陳露 責編/王梅 陳四郎)
今年春節什麼節目最火?不是明星齊刷臉的各台春晚,也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等大熱影視劇,而是一檔主打“中華詩詞”的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以下簡稱《中國詩詞大會》)。
節目選手武亦姝、雲相繼上熱搜;節目評委酈波、康震等突然間變成了媒體追捧的對象;節目最後一期的收視率問鼎當晚收視冠軍;主持人更是成為之後,另一名通吃各年齡段的資深“央視網紅”……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的火爆程度,連節目組都有點出乎意料。
2月18日正值董卿主持的另一檔文化類節目開播,在節目中,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身份,其對節目的投入程度和熱情,用好友的調侃來説就是,“她現在跟神經病唯一的不同是,她不去看(醫生)。”
再加上正在騰訊視頻熱播、被稱為“綜藝節目清流”的《見字如面》這枚“珠玉”在前,業內和觀眾都突然對這一類型節目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和興奮:文化類節目的春天難道真的來了嗎?
在專訪了《中國詩詞大會》導演組核心成員——負責全局把關的總導演顏芳、把控現場舞美和錄製的執行總導演劉磊和開場詞撰寫者現場導演王珊,以及對話評委、選手、多名文化界學者和綜藝業內人士之後,我們似乎得到了一些答案。
PART 1 一檔文化類綜藝怎樣“討好”觀眾
春節才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意見,宣佈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也正是在這一時間節點上,《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顯得更有意義。
《中國詩詞大會》最後一期問鼎春節期間同時段收視冠軍
但是,如何把大多出現在教材當中,對常人來説甚至有些枯燥無味的傳統文化內容放在現代綜藝節目的環境下去做,還得做到好看,的確讓這類節目的製作團隊很是頭疼。
難點一:節目研發如何有新意 讓環節設置吸引人
拿《中國詩詞大會》為例。為了節目研發,節目組成立了專家策劃團,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同時也是評委的康震就是其中之一。曾經一年多時間裏,總導演顏芳每隔一兩週就會拜訪康震,“光是關於這個節目的環節設置,PPT都不知道她做了多少版”。
“要做一檔與詩詞有關的節目”,當顏芳接到央視科教頻道領導下達這一任務時,她怎麼也想不到之後的600多天她都在與《中國詩詞大會》的模式“纏鬥”。“六百多天,反反覆覆地做方案,前後差不多推翻了二十版方案”,顏芳説。
導演組想過周冠軍、月冠軍,九宮格,甚至想把七步現場作詩加進去。“甚至我們不得不情景再現。我在這兒講,你在那兒怎麼點評,還有幾位同仁大家現場比劃,選手怎麼上來,怎麼下去,討論賽制,把這個弄得high起來、玩起來。”康震説。
《中國詩詞大會》製作團隊為節目研發費盡了功夫
導演組也描述了相似的過程,雙方一碰撞出好想法,就會拍成樣片,但有時候“拍着拍着就拍不下去了”。古詩詞太容易做成陽春的東西,這正是他們擔心和儘量避免的。如此不斷推倒,重來,循環往復。
最終,導演組把節目賽制確定為觀眾看到的百人選手團(以下簡稱“百人團”)挑戰。每場比賽分為“個人追逐賽”、“攻擂資格爭奪賽”和“擂主爭霸賽”。第一場比賽抽籤選出挑戰者,參加個人追逐賽,百人團與挑戰者同步答題,如百人團答錯,其面前電子屏上顯示的盾牌將被擊碎,每道題擊碎的盾牌數量即為挑戰者得分;挑戰者總分最高的選手與百人團中答題正確率最高且最快的選手進行“攻擂資格爭奪賽”,獲勝者將挑戰本場擂主。
百人團的節目模式可謂獨具匠心
錄製一開始,這一期節目誰會上場、將會發生什麼,導演組都在等待百人團給出謎底。這種不確定性正是節目的看點之一。
“這種內循環的機制從來沒有人用過,很多模式專家看完第一季後,在國際節目二千多個模式中去搜,最後告訴我們,沒有一檔跟《中國詩詞大會》雷同,沒人這麼玩過。”簡言之,“自己選自己,強者恆強”。
難點二:如何把“陽春白雪”做到“通俗易懂”
節目環節的多樣性和刺激性,改變不了文化類綜藝節目內容“枯燥”、“晦澀”、“高深”等事實,如何把這些內容讓普通觀眾接受並理解,並沒有想象中簡單。
《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委、康震、酈波、蒙曼,四位都是在高校任教的學者,同時,他們也都曾擔任過《百家講壇》的主講嘉賓。“他們能夠深入淺出,把艱澀的知識消化後,告訴給觀眾。”
《中國詩詞大會》幾位評委非常懂得“深入淺出”
比如講到“擲果盈車”的典故時,蒙曼説,潘岳長相俊美,坐車走在街上都會有一羣老太太瘋狂地往他的車裏扔水果以表達喜愛之情。康震馬上把如今年輕一代的“追星族”聯繫起來,説“每一個時代,人們都喜歡美好的事物,喜歡姣好的容顏,我們這個時代也是一樣”。他還進一步補充,“實際上大家都希望自己追的這個星,即是有姣好的面容,也相信Ta有非常美好的內心”。此言一出,立刻俘獲了一票年輕觀眾的心。
而這種自帶“段子手”屬性、博學多識並擅於與網友打成一片的學者,恰恰也是這些文化類節目所需要的。
PART 2 沒有大咖明星,文化類綜藝節目裏要看誰?
現在的綜藝圈,一檔節目要沒幾個流量擔當的明星,做點逗觀眾樂呵的事,簡直無法立足。可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參與的明星嘉賓大多是“爸媽心中的偶像”,《中國詩詞大會》甚至啓用純素人組成的百人團——這樣看來,這些文化類節目確實挺有“骨氣”和“勇氣”的。
《見字如面》中的大部分明星嘉賓,都屬於“爸媽心中的偶像”
《中國詩詞大會》百人團走紅不靠煽情故事 全靠“真功夫”
《中國詩詞大會》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百人團選手來自各處:地方選拔、推薦、點對點找。因兩次從百人團答題中脱穎而出、繼而受到關注的“漢服少女”婷,是從母校陝西師範大學所在的西安選拔地走出來的選手,經過筆試、面試後,得以進入百人團;文言文滿分的13歲“孩子王”葉飛則是節目組點對點直接找到的;而勵志大姐白茹雲走的是推薦,“編導出題,我來答”。
在節目裏,穿着米色羽絨服出現的白茹雲確實用自己罹患淋巴癌但以詩銘志的樂觀堅毅感染了很多人。苦情但勵志,聽起來是選秀節目的慣用伎倆,有故事的選手會被特別看重?導演組回應,詩詞儲備量才是基本項,看的是綜合分數。“如果白大姐的詩詞般,她的故事再精彩我們都沒法把她推到百人團裏面去”。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素人選手走紅全靠文化實力
如果説在《見字如面》和《朗讀者》中,聲音表演可以為參與者加分的話,《中國詩詞大會》所比拼的,就是實打實的詩詞功底了——幾乎每個入選的百人團成員都會隨身攜帶兩本詩詞類書籍入京。“漢服女孩”陳思婷帶了《詩經集註》、《楚辭補註》、《李商隱詩集》和《南唐二主詞》,“我還見有人帶《唐詩宋詞鑑賞大辭典》的”。“孩子王”葉飛就是陳口中的“有人”,除了《大辭典》,他還帶着最受歡迎的兩本書:《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
即使私底下,百人團也經常以玩“飛花令”、“鬥詩”為樂。“飛花令”是《中國詩詞大會》最受歡迎的比賽環節,源自古時候人們常玩的一種“行酒令”遊戲,參與者輪流吟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不僅考驗詩詞閲讀量,還考驗急智之下的心理素質。氣質嫺靜的上海女中學生武亦姝便是在此環節圈粉無數。
雖然百人團年齡不等、職業各異,台上打擂,台下卻如評委蒙曼所説,“以詩會友”,頗有古人之風。
想Hold住文化類節目 主持人功力也要不一般
在網友對《見字如面》評論當中,很常見的一條便是“這麼好的節目,但主持人不行”,比如主持人翟毓紅被人指出因不瞭解內在涵義而唸錯人名、接不上嘉賓的話等問題。
當然,在《中國詩詞大會》裏面,本就是“央視一姐”的主持人董卿可謂輕鬆hold主全場,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面對緊接着主持《朗讀者》的董卿,媒體和網友紛紛感概“不認識了”,就連“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此老套的讚譽也在她身上用出了真境界。
一起錄節目的評委,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也承認《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好看,董卿功不可沒。“她幾乎是我們這個團隊裏頭,事前做工作最用功的一個人。”詩詞儲備量達兩三千的選手陳思婷也驚歎,“作為主持人,她的詩詞功底如此深厚,真的是下了功夫。”
董卿在《詩詞大會》中的表現得到了節目內外的一致好評
第六期節目裏,一位選手講到,為了讓女兒能更好地背詩詞,他便為古詩詞作曲,董卿被這名父親打動,眼裏閃着淚花,隨口唸出了葉賽寧的,“當時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髮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有人質疑其在節目中的説詞都是節目組提前設計,寫好給她。“真不是”,專門負責寫串詞的現場導演王珊直接否定,“全是臨場的。”“我們會給她一個方向,告訴她今天的開場詩是哪一首。但到最後具體的呈現是她自己的,全是她自己準備的。”
“哎呀,這句話用在這太貼切了”、“不得了,這個主持人厲害”,一起錄節目時,評委蒙曼常常在心裏讚許董卿。
PART 3 文化類節目的突破口:不僅讓人看懂,還要引起情感共鳴
在豆瓣評分上,《中國詩詞大會》總體評分為8.5,而《見字如面》和剛開播不久的《朗讀者》都超過了9.0分,好評和反響不必多説。很多人用“感同身受”、“非常感動”、“代入感強”來描述嘉賓對信件或作品朗讀的感覺。
《朗讀者》剛開播便在豆瓣上得到了高分評價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覺得這類節目之所以火,是因為它們共同做出了“人的故事”:“打動人心的故事,都能夠喚起觀眾情感的共鳴。”他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解釋道:“(這個節目)在春節期間每晚播出,這個時間段正是中國人户户團聚過年的時候,這樣一檔節目老少皆宜,非常適合舉家觀看,學習知識,傳播文化。節目中那些熟悉的經典詩詞,又能給大家帶來某些無論是念書時還是閲讀時的回憶。”
而在節目導演組看來,節目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真實自然,沒有劇本,“所有發生的故事、人都不是刻意安排。”“我們相信觀眾對於古詩詞的熱愛,出自於每一位中國人的‘詩心’。”
PART 4 那麼,文化類節目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在《中國詩詞大會》之前,近期內的文化類節目“清流”被人們放在了《見字如面》上——這是一檔邀請名人來讀信的節目,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騰訊娛樂記者採訪時説,“希望人們透過書信看見歷史”。
關正文的團隊一直在做文化類節目,比如此前跟央視科教頻道合作共同完成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火爆之前,關正文和記者解釋過這類節目並非小眾,也有廣闊的市場。現在,不光有《中國詩詞大會》齊壯士氣,董卿的《朗讀者》也加入陣營——同步在央視一套和三套播出,當晚《新聞聯播》給予節目預告支持——節目背後的平台支持也足以鼓舞人心。
這一切,似乎將這一問題顯示得更為迫切:文化類節目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業內趨於保守 學界更加樂觀
對這一問題,業界和學界有趣地給出了不同回答。
在《朗讀者》首播當晚的採訪中,董卿直截了當地給出了否定回答,“其實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着今天中國文化類的節目就開始大火或者説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接着,董卿又給出了自己的樂觀,“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最後再次強調這類節目製作不易,“(這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董卿表示,做好一檔文化類節目依然有種種困難
有趣的是,《中國詩詞大會》導演組也給出了相似立場的回答。他們謙虛地表示“這是一個開啓和信號,希望從《中國詩詞大會》開始,更多人會喜歡這個類型的節目”。隨後補充道,“現在所有的媒體反饋、社會反響都不是我們去推的,而是自然發生的,因此我相信在每一個人的心裏,種子已經存在了,只是需要這樣一個啓迪,需要這樣一個小火星把大家這種熱情給點燃了,如果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就已經非常好了。”
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委和策劃人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對“春天”一説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個話我覺得説的特別好”。
評委酈波試圖去揭示這一現象背後的必然,“現在人們整個方式都是碎片化,人最關鍵的根本所在,是思維講究邏輯性、理性、系統性、整體性。碎片化之後對這種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一種破壞。很多人因此會有危機感,或者迷惑感、焦慮感、迷茫感。在這個過,突然有《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將我們每個人成長基因裏,有一些凝聚力、整合性、有沃土性質的東西突然點燃,每個人在這種迷茫裏都有一種遵循和歸宿,歸宿感和遵循感”。
只要專業和投入 文化類節目會有更多可能性
其實不管是《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還是前段時間的《見字如面》,甚至更早期的央視《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剝開綜藝喧囂鬧騰的外衣,喚起人們深藏心中的共同記憶和文化基因,以一場跨越時間、溝通古今的精神之旅重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這些節目的製作團隊身上,我們或許能更精準地捕捉到同向春天的脈搏跳動。
《見字如面》的總導演關正文在節目的啓動階段,遭到了“所有人的擔心”,包括他自己團隊的同事。但是他堅持了下來——節目的成功,一部分緣於其韌性和意志,更多的是其身上的專業性:他本身在作家協會工作二十餘年,自己也搞文學創作,對文字有高度的感情和感受。
董卿在《朗讀者》擔任製作人,部分源於她對閲讀的熱愛
《朗讀者》之於董卿也是如此,從事電視行業已22年之久,開始製作一檔自己的節目顯得水到。選擇《朗讀者》,是因為她“自己對文學真的很感興趣”。不管每天的工作節奏多緊張、密度多大,拿出一小時閲讀是雷打不動的習慣。而《朗讀者》的籌備階段,延續了一年之久,對行業來説絕對是有些奢侈。
《中國詩詞大會》更是顯而易見。600多天的籌備、20餘版不斷創作再否定的方案,百人團精細的選拔和題庫反覆的打磨:不專業、不投入,怎麼會有精品出來呢?
總結陳詞:
《見字如面》走向市場時,關正文正經歷着冰火兩重天的處境:見過節目的人都説好,兩輪尋找廣告贊助商卻均已失敗告終。對此,董卿的《朗讀者》已然順暢很多。節目的發佈會上,冠名商名字醒目地出現在節目名稱前。這當然緣於董卿的個人影響力,卻也可從中看出,文化類節目的市場接受度在不斷變大。
或許,對於這類節目的明天,我們可以期待的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