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杜一無二
《信條》上映了,不出意料地引發了爭議。
這次熱議跟之前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不同,因為前兩部雖然有燒腦的內容,但故事情節還能理解。不過最新的信條卻着實把絕大多數觀眾擋在了外面,不僅影片涉及的理論太深奧,就連劇情也把觀眾看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搞不懂講的是啥。
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許多批評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聲音,有的説導演故意炫技,理論整得高深莫測,實則連個故事都沒講明白;有的説諾蘭已經江郎才盡,缺少了弟弟寫的劇本,自己就是撐不起來;還有觀眾嫌影片鬧挺,音效太聒噪,不但影響自己理解劇情發展,心臟還整得挺難受。
關於影片內容的解讀,目前網上已經有大神捋出來了,有的按情節發展一點一點用文字寫出來並解釋,有的是用圖片來勾勒正反時間的絞合。總之,解釋通了就行,反正就像盜夢空間結尾一樣,諾蘭給出了開放的結局,讓觀眾自己去猜,信條關於各個角色的具體關係,也是想讓觀眾自己理解,估計連那些演員都不一定知道。
在拍攝片場,包括邁克爾·凱恩在內的一些演員,諾蘭根本不給他們看其他角色的劇本內容,所以影迷們猜測的類似“尼爾是凱特的兒子,長大後被Tenet組織招聘回到過去幫助無名男主”這樣的情況,只要符合前後發展的關係,也有可能是對的。畢竟,這才是看諾蘭電影的一大樂趣。
《信條》到底好不好看,這是個人觀影感受,沒有必要做爭論。這裏只想再聊聊導演諾蘭。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他的,不僅喜歡他拓展電影拍攝形式和賦予內容強烈情感的手法,更喜歡他對於傳統電影意義的堅持。而且出道至今無爛片,也真的難能可貴。
很多人詬病諾蘭,説如果沒有他弟弟喬納森·諾蘭,根本達不到現在的地位。誠然,諾蘭11部長篇電影,有5部是弟弟喬納森諾蘭參與編劇(《記憶碎片》、《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和《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喬納森的編劇功力也確實不俗,《疑犯追蹤》、《西部世界》等都出自他手。
好萊塢其實很重視編劇,但作為導演,需要更為深厚的功力,尤其是諾蘭拍的多數電影屬於高概念範疇,不僅需要在技法上足夠成熟,還要在敍事、視覺、音樂、剪輯等等各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再加上諾蘭是好萊塢為數不多可以緊緊握有電影控制權的導演,能夠在拍攝手法和藝術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協。這些是保證電影質量的基本要求。
除了《信條》,諾蘭自己編劇的有《追隨》《盜夢空間》和《敦刻爾克》,也可以看出,諾蘭自己編劇功力也是不輸弟弟的。
其實,諾蘭在倫敦大學修了文學專業,他早就明白在這裏學習塑造人物和敍事技巧,會對以後在電影創作大有裨益,而且他還受一本《waterland》的書的啓發(1992年同名電影改編上映),諾蘭説“它所展示的東西在當時的我看來極其震撼。它安排了一系列平行的時間線,毫不費力地講述了整個故事,穿插了歷史和跟現代比較相近的各種時間線,而且還把這些時間線攔腰截斷。”
諾蘭從構思到動筆寫完劇本的時間跨度都比較長,拿《盜夢空間》舉例,他前後大約用了10年時間,才最終完成劇本內容。從一個恐怖片想法和靈感,到商業間諜片,再到最後關於夢的意境的成片,不斷地調整思路和內容,其中始終不變的是對於情感的圍繞。
寫完劇本,諾蘭説“這部電影應該是人類的經歷,而不只是個跟一場間諜活動相關的經典McGuffin符號。我終於完成了這個劇本,因為我現在知道這個故事中我在意的是什麼,我希望如何與這個故事有情感上的聯繫。”這也是後來《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中情感內容的基調。
説到《星際穿越》,其實原本的劇本確實弟弟喬納森寫的,而且是寫給斯皮爾伯格的,但斯皮爾伯格沒有采用。爾後才由哥哥諾蘭本人修改然後拍攝的。下面一段是原來的劇本一段內容:
act 1
一顆中子星爆炸產生一個黑洞,並在太陽系邊緣創造出一個蟲洞,同時一個黑盒子降落地球,各地科學家都開始研究,不知為何物。
50年後,cooper的故事開始,追無人機,然後和家人躲避沙塵暴,無意間發現一個宇宙飛船的黑盒子,從中獲得了NASA秘密地址和一個冰凍星球的圖片,之後找到了nasa並發現nasa在秘密製造核能飛船,並被選中加入團隊,一起穿越蟲洞去瞧瞧這個冰凍星球。
act 2
蟲洞的另一邊,一個星系中2個黑洞在彼此環繞,探索後他們找到了冰凍星球,成功登陸,但機器人tars在挖掘時卻發現天朝早在他們之前達到並建立基地,但是國人已死光,同時發現了依附2個黑洞的輻射生存的外星生命。
接下來的探索中他們發現了另一個更大的中國基地,用於轉移所有的中國人於此,但是卻空無一人,只剩下中國機器人,以及另外一個神奇的黑盒子,因為2個黑洞的環繞,這個冰凍星球幾年後就將被撕成碎片,cooper團隊決定離開,並想帶走黑盒子,中國的機器人卻不同意,引發衝突,最終機器人case犧牲了自己,讓cooper小隊趁機逃離。
離開冰凍星球后,cooper小隊的飛船卻被吸進了黑洞,困在其中,萬幸黑洞中卻存在一個蟲洞,進入後到了一個多維世界,遇見高維度生物,並被他們傳送到一個巨型空間站,一個有4000年曆史的天朝空間站。
act3
在天朝空間站,國產機器人文明已經科技發達到可以回到過去,但人類無法進行穿越,Doyle 決定嘗試,慘死,他的飛船和黑盒子就是開頭墜落在地球的那個。cooper也選擇離開,並向博士女兒brand保證會回來,2人還滾了牀單。地球上cooper的兒子Murphy找到了那個黑盒子,並和老爹通過黑盒子互動,拯救了人類。
cooper離開天朝空間站後穿越蟲洞,回到200年前的地球,結果發現地球成了冰凍星球,啥都沒了,於是他播撒了蒐集的外星生物,開啓了新的地球文明,然後慢慢失去知覺。
一覺醒來,他發現自己在一個環繞地球的空間站上,在此他發現自己成了英雄,卻在這個世界感到孤獨,於是他和tars再次出發,偷了一架飛船後,決定回去天朝空間站找博士女兒。
讀完原版的劇本大概,跟現在《星際穿越》比較一下,哪一個更好呢?
接下來再説説諾蘭與奧斯卡。
諾蘭在奧斯卡上獲得2次最佳影片和1次最佳導演提名,作品分別是《盜夢空間》和《敦刻爾克》,但都一無所獲。
奧斯卡有時候是要碰運氣的,它是跟當年對手的實力有關,它是年度電影評獎,不是和影史上的佳作比、和自己曾經的經典比,而是和同一年電影比。
像昆汀的《無恥混蛋》《被解救的姜戈》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大衞·芬奇的《社交網絡》《本傑明巴頓奇事》獲最佳導演提名,這些電影都是經典,但最終都沒有獲獎,就是因為當年有更被奧斯卡認可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入了幾千個評委的法眼。
可以説,商業大片不符合現階段奧斯卡的口味。
90年代後期,隨着技術快速發展,好萊塢的電影在全球擴張,新世紀開始,就形成了商業大片霸佔暑期檔、嚴肅題材負責頒獎季的狀態。奧斯卡最佳影片也逐漸傾向於現實題材和小成本投資電影。
20年來,也只有《角鬥士》《指環王3》兩部商業大片獲得最佳影片,而最佳導演也只有《地心引力》的阿方索卡隆、《少年派奇幻漂流》的李安和《指環王3》的彼得傑克遜執導的商業大片獲得,其餘都是注重創作者自我思想的表達且小而美的電影。
所以按照現在奧斯卡的標準,商業大片連拿提名都很費勁,比如漫威電影就基本跟奧斯卡絕緣。
而諾蘭在《記憶碎片》以後的電影,基本都屬於商業大片,高額的投資也讓諾蘭本人都承認拍攝的壓力巨大,但他就是票房的保證,之前的作品都獲得高額回報,所以像華納這樣的製片廠,也不能讓諾蘭去拍低成本的電影,而且就算為了奧斯卡去拍,也不一定能肯定獲獎。
諾蘭的粉絲對奧斯卡不給偶像頒獎憤憤不平,其實諾蘭本人並沒有糾結,畢竟他今年才50歲,在導演這個位置上還是黃金時期,按照他目前的風格和節奏,獲獎應該是遲早的事。
就算不能獲得奧斯卡的青睞,也無所謂了,他的前輩老鄉希胖就沒有獲得過最佳導演,他心目中的偶像庫布里克也是沒有斬獲奧斯卡,要知道,庫布里克獲提名的可是《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啊,依然沒有用。
奧斯卡並不是衡量電影的唯一標準,諾蘭雖然打動不了幾千個評委的心,但他依然收穫大量影迷的熱愛,IMDB網站TOP250的序列中,有6部影片入選(雖然這個TOP250是動態的,但諾蘭的這6部影片應該不會跌出),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諾蘭的成功。
那麼,諾蘭的電影到底帶給我們什麼呢?
除了《信條》,《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也在前期在電影院重映,也獲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可以看出觀眾對於諾蘭的電影的認可。觀眾願意掏錢進電影院去看早就看過、而且高清資源到處都有的電影,不是熱愛是什麼?熱愛的不僅是故事情節,還有大銀幕低音炮帶來的視覺聽覺享受。
在現在滿大街流媒體的包圍下,院線如何自我拯救?個人認為諾蘭在這個拯救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燒腦肯定是諾蘭電影的大標籤,但個人認為其實除了《記憶碎片》裏把時間線打亂,比較殺腦細胞外,其他的作品並沒有多麼難以理解。那拋開燒腦,諾蘭電影給觀眾帶來什麼呢?
就拿《敦刻爾克》舉例吧。
這部電影是諾蘭第一次以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但他多次説明這不是一部歷史片,甚至不是一部戰爭片。他不想討論政治軍事,他想要把觀眾帶回到真實的情境中,身臨其境的體會當時人們的感受——諾蘭電影典型的沉浸式體驗。
經典的戰爭片太多了,拍攝手法也基本都用的差不多了,但諾蘭就是不想重複,於是他拍了一部連英國觀眾都會感受到新鮮感的電影。而中國觀眾其實也無需要在看之前去科普歷史知識,只要跟着導演,回到那片海灘,跟着電影的人物一起逃亡就可以了。
所以,除了燒腦,諾蘭的電影帶給觀眾的就是:真實與震撼。
而這種感覺,就是流媒體所不能給我們的東西。
連馬丁·斯科塞斯都對目前的電影境況感到痛心無奈,總結自己黑幫電影的集大成者《愛爾蘭人》也只能在流媒體上放映。這種現實或許無法扭轉,但依然有電影人在堅持傳統,守護着那不屈的尊嚴。想一想上世紀60年代,電視的興起極大地摧毀了電影行業,但還是有電影人在為了把觀眾拉回影院而努力着,《2001太空漫遊》《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音樂之聲》等等,不僅場面震撼,藝術價值也高。
而如今,諾蘭算是為數不多還在堅持傳統拍攝的電影人,使用2D膠片、搭建實景拍攝、 不斷突破自我,也正是他的這些努力成就了現在的諾蘭。
諾蘭説過,想要像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名導演,還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
他還是做到了他想要成為的樣子!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