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的成名方式和其他相聲演員截然不同,雖然張雲雷的相聲基本功非常紮實,柳活也是一絕,但是顏值在他的成名過程中,實在過於耀眼,以至於“漂亮的不像實力派”。
很多熟悉相聲,但是不熟悉張雲雷的觀眾,依舊覺得張雲雷是靠着顏值成名,靠着粉絲經濟和飯圈文化,在相聲行業和娛樂圈佔有一席之地,從成名之日起,張雲雷一直面臨着這種非議。
不僅相聲觀眾們對張雲雷的成名方式表示不理解,即使主流媒體,也在2019年底以“熒光棒相聲”來諷刺張雲雷,認為張雲雷對相聲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壞的影響,本來相聲是靠着語言魅力來打動觀眾。
結果到了張雲雷這裏,專場辦成了演唱會,粉絲們揮舞熒光棒,這哪裏還有相聲該有的樣子?
實際上這些媒體可能真的沒有看到張雲雷的相聲演出,只是憑藉想象力來主觀臆測演出現場。即使是美其名曰的“熒光棒相聲”,也不是自始至終都是這樣,只是在臨近結束張雲雷唱小曲小調的時候,才會出現台上台下互動,並且揮舞熒光棒的場景。
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在相聲專場演出的時候,觀眾們最早打出熒光棒的實際上不是張雲雷,而是青曲社的掌門人苗阜。
在這裏插一句話,為什麼最早的北京相聲大會1995年就已經成立,直到2004年下半年,德雲社才開始崛起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十年裏,郭德綱根本不重視,甚至可以説是不會營銷。
這才導致了雖然老郭滿腹能耐,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反觀一下現在對於營銷爐火純青的郭德綱,肯定也是對這十年的籍籍無名,做出了深刻的反省和總結。
當年的苗阜開竅相對較早,他從一開始就懂得營銷自己,藉助於北京電視台,讓自己的知名度一下子如日中天。
而且當時的苗阜也不像現在,被相聲之外的事情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時候的他專注到相聲創作上,並且和搭檔王聲一起打造品牌和影響力,一時之間擁有了很多的粉絲擁躉。
這也是苗阜在演出的時候,觀眾們帶着熒光棒入場的原因,可惜的是後來的苗阜成為主流相聲行業中的一員,放棄了個人品牌的營銷,主要精力也不在相聲創作上。
這種本末倒置,最終結果是,一方面成為主流相聲行業裏的耀眼明星,另一方面成為相聲行業中可有可無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