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煮了一鍋米飯,引起全網不適!煮飯加多少水,南北網友又開始爭了?
最近,BBC一位美食主播的“蛋炒飯”視頻在網絡上大火,成功引起了亞洲人民的強烈不適,直呼這簡直是對大米的“犯罪”。
有一位網友評論的很到位: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國人也有不同見解
uncle Roger(羅傑叔叔)的吐槽視頻傳到了國內,沒想到卻引來了南方人、北方人的不同意見。
小編算是個南方人,但煮飯量水用的也是第一指節,問了一圈辦公室的同事,有用手掌的,但更多人是用手指,那麼這兩個方法哪個更靠譜一些呢?
至於為什麼,這似乎變成了玄學難題,可能是上幾代人的煮飯經驗的積累,但在小編看來,這兩種方法的準確性都值得懷疑,祖傳經驗也未必經得起考驗。
1、手掌法
不同的人胖瘦有別,手掌也薄厚不一,按手掌法所加的水量也會不同。
比如用下圖這隻大胖手,手背高5釐米,按這個標準為你們加水煮飯,米飯肯定會軟塌塌,形如稀飯 。
而另一位同事的手背就只有4釐米高,所以這個“手背法”,每個人個體差距太大,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
2、第一指節法
不同人的第一指節,長短不一,按指節法所加的水量也就不同。
讓一個身材矮小的人為我們煮飯,米飯勢必會幹巴巴的,顆粒分明,難以下嚥。
可見由於個體的差異,祖傳的經驗也會“翻車”。
不僅如此,實際上電飯煲的不同加熱方式、選用的大米品種、儲存期的長短、淘米方式,都會影響我們煮飯的最佳米水比。
想想都頭大,你是不是瞬間覺得,自己再也不會煮飯了!也不要灰心哈,複雜的事必定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一碗完美的米飯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好像又進入了玄學領域,所謂眾口難調,牙口好的人愛吃“硬”飯,消化能力差的人愛吃“軟”飯。
如果光從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日本一位美食博主的文章《Prep and Cook A Great Bowl of Japanese Rice(煮一碗日式米飯)》,挺符合我對米飯的要求。
這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一份好的米飯,不應該是太“蓬鬆”的,也不應該支離破碎,應該粒粒分明,稍稍有點粘度。
這位美食博主最特別的一點,就是用篩子淘米,他的解釋是如果把米浸泡在淘米水中,水會被米吸收,影響口感。
洗完好靜置15-30分鐘,讓水份充分流乾。
他用的米與水的比例是1:1.1,如果是陳米,就再多加點水,因為長時間存放的米會損失一些水分。
然後把米再浸泡30-60分鐘,讓水份充分浸透米粒,然後上火讓米飯在爐子上呆個12分鐘,熱氣騰騰的米飯就出鍋了。
可惜他是用鑄鐵鍋煮飯,和我們常用的電飯鍋還有點不同,但有些環節還是有借鑑意義的,比如用篩子淘米,將米在冷水中浸泡30-60分鐘後再進行燒煮。
你們怎麼把它忘了?
百度上各種水米比例都有:1:1.2、1:1.5、1:2,聽聽好像都蠻有道理的,那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看你們爭的這麼熱鬧,小編都有點不忍心打擊大家了,你們怎麼把最最簡單的方法給忘了呀!
最佳的水米比例早已在電飯鍋裏寫好了,那就是電飯鍋內壁的水米刻度線。
每個電飯鍋的水米比例線都是不一樣的,祖傳經驗並不適用於每個不同的電飯鍋。
廠家的研究人員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實驗,設置好了不同的水米比,最後記錄下這一組最佳水米比例刻度,這種加水方法就是量杯法。
重要的事情説三遍,電飯鍋配套的這個量杯:
千萬不能丟!不能丟!不能丟!
小編用的這款電飯鍋,它的米水刻度比例還是比較簡單的,煮飯用左邊的刻度,煮粥就用右邊的。
有些高端電飯鍋還分別列出了東北米、絲苗米(優質秈稻稻米)不同的水米刻度,這樣就更方便了。
用量杯裝好1杯米的量。
淘好米後,倒入電飯鍋。
然後加水到紅箭頭的位置,這就是標準的水米比例了,煮2杯或3杯米的方法也是一樣的,加水到對應的刻度就行。
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絕對的,每個人對米飯軟硬的喜好不同,大米的品種也不一樣,但總是規律就是:
粳米的水量要少一些,燦米的水量要加多一點。
大家可以用這個刻度為基礎,適當增水或減水,多試幾次,相信一定能煮出一鍋讓自己滿意的米飯。
來源:好奇實驗室
編輯 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