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死,肉不可食。五月勿食,傷神”在古代藥典中,有許多關於吃馬肉的禁忌。雷公炮炙論中就有關於吃食馬肉的記載,認為馬肉還是含有毒性的,並且多吃不容易消化。但是普通人家吃食馬肉怎會去翻看藥典呢?所以就有一些民間俗語來勸誡人們在飲食某種食物時要格外注意。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是《水滸傳》裏面常見的橋段,人類是雜食動物,日常生活中自然離不開肉類產品。比如雞鴨肉,魚肉,牛羊肉等,可供食用的肉類也眾多。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食用的還有豬肉,因為養殖簡單,而且產出量也比較大。一頭豬可以長到三五百斤,可以供一個家庭食用很長一段時間,並且豬肉產量高價格就便宜,所以食用的比較多。
對於肉食的禁忌,除了有民族禁忌,比如瑤族不吃狗肉、回族不吃豬肉等,還有肉類自身的禁忌,就比如古語説:“馬肉臭,驢肉香,餓死不吃騾子肉”,這三種物種都屬於蹄類物種,並且騾子還是馬驢的雜交產品,那麼為什麼不吃騾子肉呢?
驢肉大家也許並不陌生,因為在許多城市裏就開設有賣驢肉的店,比如河北,河南一帶的驢肉火燒和驢肉湯,以及東北一帶的驢肉蒸餃,那也是非常出名的。由於驢肉的產出量比較小,且肉質非常鮮嫩,在民間就有人把驢肉捧得很高,因為其營養價值很高,不僅富含高蛋白,還低膽固醇,所以在市面上,驢肉的價格也賣的比較高。
至於對馬肉的評價,一直都存在爭議,有人説馬肉是臭的。但在新疆哈薩克族,馬肉是當地較為出名的傳統美食,那為何人們會對它產生這樣的評價呢?在古代,馬作為交通工具的重要載體,常常拉着很重的東西奔跑,所以體內就會產生許多乳酸,從而導致身上的肌肉比較緊實。
在戰場上,馬也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常常被人們稱作是戰馬,所以一般不到緊急關頭,人們是不可能殺馬充飢的。而且馬匹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幹活的良好助手,很少有人會將馬匹賣掉,供應量十分稀缺,連買賣都捨不得,更捨不得殺了吃。馬肉的價格比較昂貴,會烹飪馬肉的人很少,所以馬肉一直不在市面上行銷。但是至於為何馬肉會被人們評價其肉臭,也許是人們不會烹飪,所以隨便找了一個藉口罷了。
騾子這一物種是由馬和驢雜交出來的,其體型介於馬和驢之間,也繼承了馬和驢的優點。它可以像馬一樣當做運輸工具,也可以像牛一樣耕地,只不過奔跑的速度沒有馬快,所以可以允許民間普通百姓飼養。而且騾子壽命比較長,也比較通人性,農民自然捨不得殺掉來吃。
眾所周知,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產物,但是這種雜交物種無法繁殖後代。彼時人們思想觀念還比較封建,認為吃了騾子肉會導致不孕不育,所以人們就不吃騾子肉。在上個世紀80年代,騾子作為農村的重要生產力之一,幾乎每村都有,但是因為它能幹活,所以價格比較昂貴,並且作為一個家庭賺錢的工具,只要家裏有騾子,即便再貧窮,也不至於餓死。
而且騾子性情温順,人們能夠輕易地馴服它,所以人們就説寧願餓死也不吃騾子肉。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革新,不再依靠傳統的運輸方式,所以騾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顯得不那麼重要,逐漸被人們送上餐桌,在一些農家樂中就有售賣騾子肉的,也有很多人養殖騾子用於做菜,雖然肉質沒有驢肉美味,但差別也不是很大。
農村是一方肥沃的土壤,傳承了不少的文化,但對於古人關於驢肉馬肉和騾子肉的評價,姑且看看就行。這些民間俗語之所以能夠保留,並且傳到今天,其實也是因為這些物種對於生活的影響巨大,但科技發展,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作。所以這些生產力的作用就顯現不出來,只有極少數偏遠的山區,因為科技還沒覆蓋,仍然還在飼養馬、驢和騾子。
參考資料:
《雷公炮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