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直想去趟潮汕,不止是因為那裏的美食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美食

 

一直想去趟潮汕,不止是因為那裏的美食。

從最初接觸美食有關的內容,便對潮汕有了莫名的嚮往與好感,可能在陳曉卿的口中,給這個物產豐富的地方給予了太高的評價。他曾説,那裏是中國美食的一座孤島,如果不曾踏上潮汕的土地,千萬不要妄言自己是美食家。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潮汕之於美食的意義,就像開封地下城對歷朝歷代變遷的意義一樣,那裏才是最真實、最可溯源、最有保留和傳承的東西。無論從人們從食物的獲取,到烹飪方式的更替,再到中國餐飲文化對其它國家的輸出等,潮汕的大街小巷,平常百姓家,都隱藏着食物最初的純粹與美好。

為此,陳曉卿還把《風味人間》衍生出的《風味原產地》大量篇幅留給了潮汕。不過,今天突然想起潮汕,倒不僅僅是因為那裏的美味,而是想起了“工夫茶”。

很多人或許不清楚,甚至太多人一直以為是“功夫茶”。其實,這種看似泡法講究、工序講究的喝茶方法,應該叫做“工夫茶”。什麼是工夫茶?工夫茶最早的含義就是“做工夫(的)人所喝的茶”。比如打鐵師傅爐子空着也是空着,擱個水壺在上面燒水,口渴了,就泡點茶喝,然後繼續打鐵。當時的茶葉和茶具都非常簡單,現在變得非常高雅,其實原始的工夫茶是非常接地氣的。

這跟我想象中的潮汕人是一致的,他們清晰的知道如何處理來源廣泛的各種食材,醃、膾、灼、蒸等相對温和的烹製方法是他們與食材本身最温柔的相處方法。而面對茶,這個神奇的東方樹葉,也一樣,其實真的沒那麼多現代茶藝表演過程中體現的高雅,更多的就是融入日常的習慣而已。

聽聞走在潮汕的街頭,不管是街邊小店,還是某個路口的轉角,哪怕空間再侷促,都會看到愜意的當地人,泡着功夫茶,一口一口的品味平淡的生活。若是你走進去,不管認不認識,主人都會熱情的招呼你坐下,倒上一杯清茶,然後熱情的跟你攀談起來。

我向往這樣的偶然相遇,我甚至希望我們這個城市慢慢也能有這樣的生活狀態,一個小茶台,不是什麼裝講究,而是給自己一點難得的時間和空間,在茶的滋味裏感受生活的萬千變化。

慚愧的是,直到今天,我也分不清鳳凰單叢的鴨屎香和蜜蘭香,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潮汕人喝茶的那種自然狀態持續嚮往。身邊真正接觸的潮汕人不多,大都也是萍水相逢,他們大都有着明顯的故鄉情結,無論走到哪裏,濃濃的鄉情不僅體現在一聽便知的鄉音裏,也體現在他們一旦遇上老鄉之後的那種熱情。

在潮汕人的心中,家教是重要的,禮數是重要的,認祖歸宗是天大的事。這與他們看似隨性的享受一杯屬於自己的功夫茶並不衝突。其實,冥冥中感覺,從功夫茶的花俏,到工夫茶的迴歸,或許是中國傳統茶的另一種“返祖”現象。但相對於咖啡這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時尚的代名詞,工夫茶的推廣始終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從茶的種類,到茶器的搭配,還有與之相關諸如焚香等各種氛圍營造品。但讓人欣喜的是,在餐飲行業疫情之下哀鴻遍野的當下,獨立茶館卻越來越多;在投資環境如此謹慎的今天,多少金領精英合作開個茶館的也屢見不鮮。這不是一個女生想開個“花店”、“咖啡館”那樣的衝動和理想化,更像是某種深思熟慮後,給自己和未來的一個最佳空間,一個適合反省、思考、凝聚、內化的空間。只是很幸運的是,再沒有比中國傳統茶更適合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了。

“潮州工夫茶是生活藝術化。日本茶道剛好相反,是藝術生活化。”

今天看到這句話,覺得背後含義頗深,多年來只在文字的世界裏承認日本文化傳承的中國人,純粹的抱怨是沒有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行為,才能逐漸找回真正的民族和文化自信。

見識過潮汕人的“庖丁解牛”,

但依然嚮往坐在當地的某個街頭,喝杯地道的工夫茶……

在“鄭州”你經常去哪些茶館?

此刻搜索“茶館”,你附近有多少家?

評論區聊聊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