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春節對於中國人而言,既是闔家團圓、吉星高照的傳統節日,也是內心中最期盼的團圓節。
時下春節降臨,家家户户都會貼春聯、掛紅燈籠,喜氣洋洋的氣氛一浪高過一浪。對於人們而言,過年最令人興奮的事情,除了是和家人團聚之外,恐怕就是除夕夜的那頓香飄四溢的年夜飯。
各種山珍海味、雞鴨魚肉擺滿慚怍的那一刻,想必也是人們最幸福的時候。年關到了,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的説法靠譜嗎?年關到了用得上。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第一、“魚不蒜”
除夕當晚的年夜飯餐桌上,怎麼可能少得了大魚大肉呢?魚作為一種味道鮮香、入口油而不膩的美味,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加入了中國人的食譜,同時也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食魚文化”。
孔夫子曾説:“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膾”就是細膩的魚肉,過年的時候餐,桌上肯定少不了魚的身影。
因為人們在這一天都期盼“年年有魚”,忙活了一整年都希望能有所收穫或盈餘。所以餐桌上有魚諧音“有餘”。“魚不蒜”是做魚的一種禁忌,簡而言之燉魚的時候不要放大蒜。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原因就在於做魚的關鍵就在於一個鮮字,原汁原味才更接近魚的本來風味。如果在燉魚的時候放入大蒜,那麼魚的鮮味就會被大蒜的味道覆蓋,吃魚的時候就都是大蒜味道了。
所以人們在燉魚的時候一般都不會放大蒜。但是在北方地區燉魚的時候,放葱薑蒜爆鍋、調味,最關鍵的是還能去掉魚肉的腥味。
南北地區截然不同的説法,可能和當地的飲食習俗有很大關係。不過很多高級廚師在做魚的時候,一般都不會放太多的調料或大蒜,畢竟魚肉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第二、“羊不姜”
羊肉質感細膩、口感爽滑,並且還具有滋補身體的功效,所以經常被人們拿來涮火鍋,或者是放在鍋裏小火慢燉,吃的時候不柴、不膩味道剛剛好。
專業的廚師認為做羊肉的時候,最大的忌諱就是使用生薑,因為生薑的味道比較衝,容易掩蓋羊肉的鮮味。另外,羊肉和生薑放在一起,還很容易導致滋補過盛,進而導致身體上火。
但是現在日常做法基本上都放生薑,目的是為了去除羊肉的羶味,其實,去羶味的方法有很多,最好不要在做羊肉的時候加入生薑,畢竟二者放在一起對身體有一定危害。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第三、“牛不韭”
牛肉作為肉中之王,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再加上牛肉是一個特別具有包容性的食物,無論和哪種食材一起烹飪,都能夠做出不一樣的味道。
生活中很多人在烹飪牛肉的時候,往往都會用韭菜作為配菜,殊不知這種做法大錯特多。
首先,韭菜的味道特別濃郁,,並且還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雖然能夠起到提鮮的作用,但是一旦和牛肉放在一起,就很容易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出現特別難聞的氣味。
所以很多飯店大廚都深知這個禁忌,在製作牛肉的時候從來都不會放韭菜,所以才會有“牛不韭”的説法。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第四、“豬不椒“
相比較於前三個烹飪禁忌之外,“豬不椒”並非是烹製豬肉時,不能放辣椒或花椒。而是説做再做紅燒肉或燉豬肉的時候,千萬不要放一把花椒。
這主要是因為花椒的味道非常衝,很容易影響豬肉本來的味道,説白了就是花椒的味道會遮蓋紅燒肉的香味。
而燉豬肉的時候如果放入花椒,那麼就會讓瘦肉變得比較柴,不僅影響了豬肉的口感,而且對於牙口不好的人而言,根本根本就沒有辦法嚼。
但是在北方人們在燉肉的時候,都會恰到好處地放幾顆花椒,認為這樣可以去除豬肉中的腥味,殊不知反而讓豬肉變了味。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其實,按照專業廚師的建議,炒豬肉的時候放幾顆花椒粒,不僅可以有效起到提味的作用,而且還能讓豬肉變得更有嚼勁。可見同樣是豬肉和花椒,烹飪方法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樣,最後菜品的味道自然就不同了。
結 語
春節眼看着就要來到了,很多人早已經備好了年夜飯的食材。但是在烹飪豬肉、牛肉、魚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和方法。
否則同樣一道菜做出來的味道,可能就會讓人很失望,如果能夠多掌握一些食物之間相生相剋的知識,想必一定會做一手漂亮的年夜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6 字。

轉載請註明: 俗語説“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年關到了,這話有科學依據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