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們要如何端穩飯碗

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們要如何端穩飯碗

某吃播發布的野外烤駱駝等動物視頻,後被網友質疑浪費食物,將所有視頻刪除或隱藏。手機截圖

吊車烤駱駝、挖磚窯烤500斤犛牛、車輪炸雞,“食材整袋、整盆鋪撒……”“一年間,為製作吃播,用掉153頭牛,289只羊,688只雞,花費350多萬元。”“23歲得了骨質疏鬆,一場吃播的食材費用約五六千元,為吃播欠債七八十萬”……

連日來,吃播“大胃王”浪費嚴重現象引發關注。揭開行業畫皮,觀眾才發現鏡頭前“大快朵頤”的吃播,嘴上説着“要要要”,吃嗎嗎香不停歇,身體卻很“誠實”——假吃、催吐,靠拼接鏡頭、後期剪輯貼上“大胃王”標籤等亂象叢生。

還有更極端的吃播博主,在直播間隙以上廁所、拿外賣等理由,到衞生間將40多釐米長的管子插入腸道催吐。

在這些令人產生心理不適的行業黑幕前,不知道還有多少粉絲願意追隨“以浪費為榮”的畸形吃播,“把人吃出毛病”的暴飲暴食類吃播的路又在何方?

讓“重口味吃播”下崗成為促使吃播“端正”飯碗的良機

針對吃播行業亂象,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對各會員企業做出提示,堅決禁止在直播中出現假吃、催吐、獵奇、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以及其他鋪張浪費的直播行為。一些短視頻平台也做出了改變,搜索“吃播”將看到珍惜糧食的提示。

一場行業整頓風波過後,不少曾經的吃播已經悄然摘掉了“大胃王”的標籤。

例如,MCN癮食文化下的“大胃王朵一”改名為“我是朵一呀”。而曾憑藉“掃光8斤白米飯”“半小時吃光40個鮮花餅”“《天天向上》挑戰88碗麪條”爆紅的密子君,早在2018年開始,就在弱化“大胃王”的標籤,取而代之的是美食密探等節目。

如果深入窺探“吃播江湖”,就會發現單純比拼“誰能吃,誰漲粉”,用瘋狂刷新食量的方式來“自我摧殘”的視頻早已過時,因為這不僅無法滿足圍觀民眾的“食慾”,“以命換錢”“假吃專業户”“抵制催吐”等話題,更讓一些暴食的吃播屢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認為這次被媒體集中點名批評,以及針對吃播浪費糧食的大討論,可能會讓吃播行業徹底“涼涼”,砸了那些“大胃王”的飯碗。

實則不然,我認為,讓“重口味吃播”下崗,打掉“假吃”、杜絕浪費,不等於“一刀切”對此類節目説“不”,反而是促使更多吃播“端正”飯碗的良機,讓他們走上享受美食、感受味蕾愉悦的轉型之路。

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們要如何端穩飯碗

“大牙晨晨”發佈的大胃王吃播視頻,其中翻車視頻已被刪除。手機截圖

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該如何轉型

“能吃是福,會吃是本事,能吃出文化,吃出健康,吃出情懷是高人。”這句看似樸實無華的網友點評,擊中了吃播問題的要害。

吃播“大胃王們”應該明白,靠胡吃海塞、撐到爆,這種浪費糧食、摧殘自我的路,註定走不通。

只有營造出自己的餐桌特色,找到差異化的定位、獨特的人設,才能在吃播江湖中佔有一席之地。

而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們又該如何轉型?這裏有一份吃播轉型不完全指南:

第一條路就是化古為新、傳播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民以食為天”的理念深入人心。黃帝制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傳説,燧人氏鑽木取火,以化腥臊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就連菜名都文化底藴十足,在講究色香味的同時,融入了“吃文化”的內涵。

有的菜名以時令命名,如冬凌粥、秋葉餅;有的菜名以典故命名,如柳浪聞鶯、掌上明珠、陽關三疊。

有的菜名以數字命名,如一窩絲、二色膾、三不粘、四美羹、五福餅、六一菜、七返糕、八寶飯、九絲湯、十遠羹、酒醉十三蠔、二十四氣餛飩、百鳥歸鳳、千層糕。

説白了,深入挖掘中華飲食文化,就可打造一道道舌尖上的盛宴,何必非得將食量和流量畫等號,搞那些令人反胃又浪費的獵奇吃播呢?

第二條路:創意化設計、細分吃播領域。

深入分析“吃播紅人”列表,就會發現這一領域細分的趨勢早已顯現——

有的吃播重視場景感,精心設計劇情,促進健康消費;

有的吃播轉型旅遊博主,通過零食測評、品評探店的Vlog,帶觀眾挖掘各地美食,順便帶貨;

還有的吃播,會吃更會做,用一手好廚藝,為粉絲提供不一樣的觀感體驗;

還有一位吃播小哥哥更狠,吃播健身兩手抓,向粉絲普及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

不管往哪方面轉,有兩點可以肯定。

其一,吃播們想轉型成功,先要踐行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理念,為粉絲們起到良好的示範效應,幫助人們發掘美食中的快樂。

其二,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成為一支真正吃嗎嗎香的隊伍,不負美食不負卿,才是吃播大胃王們端正“飯碗”的出路。

□白晶晶(媒體人)

編輯 陳靜 實習生 賴揚敏 校對 李立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3 字。

轉載請註明: 告別“為流量拼食量”的病態模式,吃播們要如何端穩飯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