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今天是回漢陽的第一個週日。週日是孩子一週裏唯一的休息日,這天,她照例是要睡懶覺的,所以,早上起牀的時候,我儘量輕手輕腳,讓她多酣睡一會兒。
回武漢的時候專門在長嶺街上買了一大袋豆絲,50斤大米的袋子裝的,應該可以吃上一陣子。這次買的豆絲真心好,煮出來粘稠,吃起來有嚼勁,正宗黃陂糊豆絲。在武漢買過很多所謂的黃陂豆絲,卻很少可以吃到如此地道的口感。
黃陂豆絲不僅好吃,更是我們童年裏一份美好的回憶!如今買的豆絲都由機器加工而成,而我們小時候,都是各家各户手工製作豆絲。記得去年臘月,我還帶着期待地問媽媽,“媽媽,今年做不做豆絲啊?要是做,我就回來幫忙哈。”
電話那頭的媽媽估計是一臉的懵,説“現在還有誰在家做豆絲啊,你如果想吃,到時候買些回去。”她哪裏知道,我最想念的不是豆絲,而是那些年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做豆絲的幸福場景!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那些年,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黃陂伢,一看到媽媽泡米泡豆子,就知道快過年了!傳統的黃陂豆絲,都在臘月裏製作,進了臘月,黃陂人的年味兒就從做豆絲開始了。媽媽説,用臘月的水做出來的黃陂豆絲,才最正宗最地道!
做豆絲的米,是有講究的。我們現在吃的米,要麼是一季梗,要麼是晚稻米,而做豆絲用的是早稻米。媽媽通常會用一個大的洗衣盆,將米浸泡一天左右,除了米,還有豆子做配料,豆子的品種不限,黃豆綠豆均可,我還曾經用紅豆。
浸泡好的大米和豆子,媽媽會用一個大筲箕過濾水分,然後挑到大隊部去磨成米漿。回來後再往米漿中加點麪粉,攪拌均勻,如果米漿太濃稠,還會加入一些清水,調到合適濃度,這樣,做豆絲的食材就準備好了。
做豆絲光有食材當然是不夠的,還要有工具。做豆絲時需要一個裝少許水的碗,碗裏倒入一些菜油,這個碗通常放到兩個鍋的中間,方便蘸用。黃陂人管“做豆絲”不叫“做”,叫“燙豆絲”,儘管熱鍋熱油確實很“燙”,但“燙豆絲”是黃陂方言,是把米漿鋪開的意思。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還有一個工具是燙豆絲必須的,那就是燙豆絲用的蚌殼,那時,家家户户都會有一個這樣的神器。聽媽媽説,這種蚌不是普通的河蚌,湖裏才會有,這種蚌的殼特別豐厚結實,不容易斷裂。除了油碗和蚌殼,還需要準備兩個端豆絲的簸箕。
做豆絲時,家裏所有的桌子都要清洗乾淨,以作晾豆絲用。光桌子還是不夠的,畢竟每次做的豆絲很多,還得在屋裏屋外搭起晾豆絲切豆絲的簸箕和案板。這樣的場面一出來,我們就知道,要開始燙豆絲了!
有了食材,有了工具,燙豆絲的人手是必須到位的!一般來説,有燙豆絲的師傅,有專門往灶堂裏添火的伙伕,有專職切豆絲的,還有端豆絲的,這樣的人員配備才是燙豆絲的基礎。如果燙豆絲的師傅和伙伕配合得足夠好,其他的幫工通常忙得不可開交!
這麼龐大的人員需求,一個家庭肯定是達不到的,所以我們家每年都是叔伯兄弟三家一起聯手開工,有時還會請我的姑媽和叔伯姑姑幫忙。那時,我家燙豆絲的師傅要麼是二嬸,要麼是姑媽;伙伕是大嬸或者爸爸;姑姑負責切豆絲;媽媽除了切豆絲,晾曬的工作也必定是她的;我和堂兄是端豆絲的專職人員,妹妹和弟弟則是端豆絲的機動人員。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食材到位,工具到位,人員到位,伙伕就開始點火預熱。剛出鍋的幾張豆絲一般都是不達標的,之所以説不達標,是因為鍋還沒有完全預熱好,燙出來的豆絲總會有缺口,不完整,切出來的豆絲就很碎。
細心的長輩一般都是把這幾張豆絲用油煎得兩面金黃,再鋪上脆脆的酸菜,摺疊起來放入盤中,讓我們這些盼了許多時日的小饞貓一飽口福。在那個年代,這是絕對的美味!即便現在,也常常想念那種味道,尋找那種味道,愛吃那種味道!吃了豆絲包鹹菜的我們,自然十分賣力地跑腿。
豆絲吃完,正式開工!二嬸先用新的絲瓜瓤子在碗裏蘸油,將前鍋刷上一層,然後舀上一碗米漿,沿前鍋的四壁旋轉倒入,隨即用蚌殼將米漿“燙”勻,蓋上鍋蓋,再在後鍋重複這一輪動作,接着把前鍋的鍋蓋掀起扣在後鍋上,前鍋的豆絲就要起鍋了!
我和堂兄一人拿一個筲箕,筲箕反扣底朝上,站在廚房待命!看到豆絲要起鍋了,我趕緊把筲箕扣在灶台上,二嬸雙手麻利地把豆絲從鍋裏拎起,順勢扣在筲箕上,第一張豆絲就被我自豪而興奮地端到外面,反扣在桌子、簸箕或者案板上。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我回廚房的路上,堂兄也興致勃勃地端着一張豆絲從廚房裏出來。就這樣一來二去,一張接一張的豆絲被我們從廚房端出來。攤豆絲的案板肯定是不夠用的,因此我們不僅要端豆絲,還要去巡視被反扣在案板上的整張豆絲有沒有變涼,要負責給整張豆絲們翻面,加速它變涼的進程。
變涼的豆絲要把有鍋巴的那面朝上,對摺,再捲起來,然後在切豆絲的案板上擺放整齊。這時候,攤豆絲的案板騰出地方了,切豆絲的人也開始忙碌起來了。裝濕豆絲的籮筐很快就被裝滿,切好的濕豆絲被媽媽拿到曬穀場上晾曬起來。就這樣,一大家人都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熱火朝天地忙碌着!
一邊燙着豆絲,一邊話着家常,東家長,西家短,村裏所有的新鮮事,家裏所有的大事小事全部都提出來議一議,聊一聊。我最喜歡聽他們議論我能幹懂事,每每聽到這些讚許我的話,更覺得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還要更加努力讀書!這便是欣賞的力量吧。
於是,在開心地閒聊中,在忙碌的工作中,我們家的最後一張豆絲出鍋了,所有的米漿都變成了晾曬在曬穀場上的新鮮豆絲。
豆絲做完,所有人都可以鬆懈下來休息,只有媽媽,進入了今天最後一個讓人期待的環節——炒豆絲!炒豆絲一般用的都是不成型的或者比較碎的豆絲的邊角餘料,用爸爸事先買回來的五花肉切成塊,配上鹹菜,一大鍋豆絲被媽媽不停地翻炒着。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在鍋裏燜上一會兒,再次翻炒時,鍋底的豆絲已經變得金黃焦脆,油光閃閃,香氣四溢,快起鍋時,再倒入一些青菜一起翻炒,色香濃郁,讓人直咽口水。一聽到媽媽呼喊“可以吃了”,小孩子們就十分迅猛地跑進廚房裏,端起一碗豆絲,開始縱情地享受自己勞作的成果!
吃完豆絲,還有最後一個工作要完成——送豆絲。案板上擺放着一大摞(整塊)豆絲,均被摺疊成扇形,整整齊齊地排列着,這些都是媽媽要送給村裏人吃的新鮮豆絲!
因為每家燙豆絲的時間不一樣,所以,村裏形成了一種習俗,只要是誰家燙豆絲了,一定要準備好幾張折成扇形的,給各家各户送去,和村裏人一起分享燙豆絲的喜悦。這樣,在臘月裏,我們經常可以吃到新鮮的炒豆絲!
那些燙豆絲的日子已經遠去,但那些温馨的場景,那些熟悉的人,那些平凡而真切的往事,卻愈來愈清晰地閃現在腦海,那些香醇的味道,在時光的醖釀下,慢慢沉澱在我們的味蕾,在舌尖開出永不凋謝的花……燙豆絲的日子,還會有嗎?
本文作者陶芳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陶芳,1974年生,黃陂長軒嶺人,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目前工作於武漢漢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5 字。

轉載請註明: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