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天氣格外晴朗,不少的野菜提前冒出了小嫩芽,正月初七,許多人的假期已結束,滿載着家的温暖,已奔赴在工作崗位上。新年上班的第一天,遇見同事和朋友,互相簡單的一句“新年好!”問候,都覺得格外親切,免不了大家一起分享過年的美食和趣事,不少單位還有“開門紅”發紅包的美意。
水牛花剛冒出的嫩芽
正月初七,傳説這一天女媧創造了人類,因此稱為“人日”,又叫“人勝節”,或曰”七元”。這個古老的節日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隋唐時期把除夕、初一、人日、上九、元宵這5日視為春節的大節,因此對“人日”極為重視,將春節當作春天的開始,正月初七這一天該吃什麼,該做什麼都有一些老傳統,記得“3吃2做1不做”,人氣沖天,家和萬事興。
1吃:吃七菜羹
正月初七因為是人日,所以這一天也是每個人的生日,要吃代表美好寓意的七種蔬菜,它們分別是代表勤勞的芹菜;代表聰明的香葱;代表會算錢的大蒜;代表天長地久的韭菜;代表緣分的芫荽;代表高升的生菜;代表新春發財的芥菜等,將這些好兆頭的新春菜煮成雜菜湯吃,表示來年全家人安康幸福。有的地方會用七菜粥來代替七菜羹,像汕頭市區的菜攤上,有菜農早早將這七樣菜搭配好,論把數付錢,不計斤兩。
【食材和配料】:芹菜、芫荽、生菜、大芥菜、大蒜、香葱、韭菜、五花肉、蝦仁幹、胡椒、食鹽、生抽、雞精
1、芹菜、芫荽、生菜、芥菜、大蒜、香葱、韭菜洗乾淨,芹菜、芫荽、大蒜、香葱、韭菜切段,生菜切大段,芥菜切碎,加入少許食鹽抓揉,擰乾部分水分;
2、五花肉洗淨切片,蝦仁幹用温水浸泡2小時,熱鍋下油,油至六成熱,放入五花肉大火爆炒,炒至出油,再加入泡好的蝦仁合炒片刻;
3、注入清水,水燒沸後依次放入芹菜、韭菜、芫荽、生菜、芥菜、大蒜大火煮一下至變色,撒入胡椒粉拌勻,最後撒入葱花,即可出鍋裝入盆中上桌。
2吃:吃麪條
春節有初一、初二有吃麪條的習俗,許多人並不知道初七也有吃麪條的習俗,正月初七吃麪條,寓意着用麪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另外,老祖宗將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視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這些“日子”都需要吃長壽麪。
另有一種説法就是過年時人們走東串西,懶散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因此要吃拉魂面,把人心收攏回來,準備春耕生產。就如同現代春節這幾天放假,玩野了,吃拉魂面後便開啓了工作模式。
3吃:吃攤煎餅
正月初七許多地方還有吃春餅卷“盒子菜”的習俗,並且在庭院裏架起爐火和鐵鍋攤煎餅,抬頭上見藍天,腳踏地面下接地氣,用紅紅火火“熏天”。寓意一年做事有底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攤煎餅是由麪粉、玉米粉、黃豆粉、雞蛋等加入清水,調成糊狀攤煎成薄餅。
1做:頭戴人勝
正月初七這一天,古代女子有頭戴“人勝”的習俗,“人勝”多指古代女子戴於頭上的小人形飾品,一般是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剪成花朵形狀,或剪成人的行為舉止模樣製成,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人日時節也有將“人勝”鏤空金箔貼在屏風上,或作為禮物相互饋贈。
2做:撈魚生
“撈魚生”最初來源於南洋一帶的民間風俗。尤其流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後來人日時節,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也盛行“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不是字面上理解的去河塘裏撈活魚,而是一種吃生魚祈求來年有好運,發大財的菜式。
以三文魚等能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再搭配醃薑絲、五顏六色的蔬菜絲以及水果絲,擺放在一個大圓盤上,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麥芽糖、酸柑汁、胡椒粉等組合的特製醬料,親朋好友圍站在一起,舉起筷子進行“撈生”,往魚肉上淋入特製的醬汁,也撈動魚料,邊口中不斷高喊:“撈啊!撈啊!發啊!發啊!”魚生盤中的材料撈得越高,寓意來年就會賺得越多。
1不做:不與殯葬隊伍同行
正月初七如果遇到別家辦殯葬事,不要與殯葬隊伍同行,駐足停留讓路,等殯葬隊伍離開再走,否則同行則為不吉利,哪怕同行片刻,也有可能年內遭遇災禍降臨,一般這事只會在農村遇見。另外,家有喪事者初七不能到別家拜年,別人亦不宜到喪家去,不得已要來往之時,不進屋內,隔着門外説話。
其實,每個地方過年都有不同的習俗,沒有絕對的對錯,以上只是供大家瞭解參考。
大家好!我是筱雅美食,一個廚藝愛好者,傳遞一日三餐的美食温暖,共同探討美食話題,讓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歡迎關注、點贊、轉發、收藏、評論,謝謝閲讀!